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 科学观察
一、基础训练
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阅读 B.实验 C.观察 D.调查
2.下列活动不属于观察的是( )
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
B.仔细观察蜗牛的活动
C.用秒表测量某同学跑100米的时间
D.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3.认识自然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B.用脑想
C.用仪器和工具做准确判断 D.以上各项都是
4.当感觉器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判断时,必须( )
A.问老师,获得结果
B.等其他同学说出答案
C.查阅资料及参考答案,获得结果
D.通过实验,获得结果
5.下列哪种仪器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
A.秒表 B.天平 C.望远镜 D.三角尺
6.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7.在做鸡蛋放在食盐溶液里的实验时,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打破鸡蛋 B.加速食盐溶解
C.增加食盐溶解量 D.防止液体溅出
8.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工具才能进行
C.观察是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9.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往往会发生错觉,请观察图中的图形。
(1)图甲中AB和CD哪个间距更大一些?
(2)图乙中宽度和高度哪个比较大?
10.观察如图所示中甲环的外圈与乙环的内圈哪个大? 。
再动动脑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 。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
11.有一天,小明坐在炉子旁边,将手中的铁钩在炉子中烧得通红。他突然想到:如果将磁铁放在火中烧得通红,磁性会变化吗?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在铁架上,另一端附着一些大头针,然后加热。这时小明应该观察 的变化,若他看到的现象是大头针落下,他得出的结论是 。
二、能力提升
12.下表中不同形状的脸部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细致观察,你认为空格中的脸部形态应是( )
A. B. C. D.
13.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经过观察得到下表所示数据。从数据可知:该同学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湿润
乙 向阳处 20℃ 干燥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14.小明和小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明说:“我的弹性比你的好”。小华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小明可选择下列哪个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它们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看哪一个球较硬
C.让它们同时从离地面等高处自由坠下,观察哪一个反弹得高
D.把它们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15.小明对学校一窝蚂蚁做了三天的观察,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 蚂蚁数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
16.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下列实验(实验所需器材如图所示):把一个生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往清水中溶入少量食盐,鸡蛋仍沉在杯底,继续溶入食盐,鸡蛋慢慢浮上水面。根据这个实验事实,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容器的名称是 。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 。
(3)老师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玻 。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你觉得这种怀疑有道理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他的怀疑? 。
(5)想一想: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 。
17.当你拿起苍蝇拍打苍蝇时,你是否想过苍蝇拍上的小孔有何作用
三、拓展创新
18.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西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
他选了30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2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10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2个成熟苹果 7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作处理 将近22天
(1)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请你帮助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确定选项
【解答】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题目告诉我们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观察到苹果落地现象出发的,所以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中包 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观察也可以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用体温计对学生的体温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观察,A错误;
B、仔细观察蜗牛的活动,属于观察,B错误;
C、用秒表测量某同学跑100米的时间,用秒表准确判断出某同学跑100米所用的时间,属于观察,C错误;
D、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位学生的活动不属于观察,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也可以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感觉认识自然,A正确;
B、用脑想,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认识自然的一种活动,B正确;
C、用仪器和工具做准确判断,也是一种观察,是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C正确;
因为ABC三项均正确,所以选D。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问老师,获得结果,学习是学生自己体验的一个过程问老师,获得结果的方式不恰当,A错误;
B、等其他同学说出答案,同A,应该由自己去寻找答案,B错误;
C、查阅资料及参考答案,获得结果,每个人做出的判断都可能不同,参考答案只提供了一般情况,C错误;
D、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利用仪器工具动手实验,对事物做出可靠判断,是正确的方法,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可以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有些仪器能帮助我们扩大观察的范围,有些仪器能帮助我们对物体进行测量。
【解答】
A、秒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A错误;
B、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B错误;
C、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远处的物体,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C正确;
D、三角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的物体,扩大观察的范围,说法正确,A错误;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天文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获得准确的数据,说法正确,B错误;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放大镜能将细小的指纹放大使观察更清晰,说法正确,C错误;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仪器和工具能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仪器操作有时会有错误和不可避免的误差,仪器的精密程度也会影响观察的结果,所以以上说法是错误的,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常见仪器玻璃棒在许多实验中都有用到,在不同的实验中玻璃棒有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作用:搅拌;引流;转移物质。
【解答】
A、防止打破鸡蛋,要防止打破鸡蛋可以不用玻璃棒,A错误;
B、加速食盐溶解,此处玻璃棒作用搅拌主要是为了加速食盐溶解,B正确;
C、增加食盐溶解量,搅拌只加快溶解的速度不能增加溶解的量,C错误;
D、防止液体溅出,只有在蒸发结晶时搅拌是为了防止液体体溅出,这里是为了加速溶解,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解:科学探究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研究.只有具备了准确的头脑,科学发现才有可能降临.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不一定必须借助有关工具才能进行.
故选:B
9.【答案】(1)一样大
(2)一样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说明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有时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小题1:直接用眼睛观察后判断,我们会认为AB比CD的间距要大些,长度比较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刻度尺,测量后我们发现AB与CD的间距是一样大的。小题2:直接用眼睛观察后判断,我们会认为高度要大于宽度,借助工具刻度尺测量后我们发现宽度和高度是一样大的。
故答案为:一样大;一样大
10.【答案】一样大;使用刻度尺测量等;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比较圆圈的大小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圆圈的直径进行比较,
【解答】由肉眼直接观察可得出乙环的内圈大于甲环的外圈,但将甲环和乙环对折后沿折痕测出甲环外圈的直径、测出乙环内圈的直径比较发现两者一样大;可以使用刻度尺测量出直径,可以将甲环剪下来与乙环内圈比较等证明判断;这个现象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故答案为:一样大;使用刻度尺测量等;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11.【答案】大头针;加热时磁铁磁性减弱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小明研究的问题的磁铁的磁性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小明用磁铁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变化来显示磁铁磁性的变化。磁铁磁性强时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多,磁性弱时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少。
【解答】小明设计的实验磁铁磁性的强弱是通过大头针的数量来显示磁性变化的,所以第一空应该是大头针(数量)的变化;吸引大头针多时说明磁性强,反之则说明磁性弱,所以若他看到的现象是大头针落下,他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加热时磁铁磁性减弱。
故答案为:大头针;加热时磁铁磁性减弱
12.【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形可看出题中主要包含三种脸形是由嘴的形状决定的,寻找脸部的排列规律时可以从表格的行与列去找,也可以从对角线进行寻找。
【解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表格中的前两列或前两行都是由三种不同脸形组成的,可推知第三列或第三行也应该包含三种不同的脸形,根据已有脸形可知,缺少C选项的脸形,所以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中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往往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的条件都要相同,出现的结果就是有这个控制的条件决定的。此题可通过表格数据判断探究的因素。
【解答】该同学设计了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的实验,分析表格数据花盆甲、乙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中花盆甲、乙光线情况相同,温度相同,水分情况不同,甲花盆湿润,乙花盆干燥 ,所以根据对照实验的条件控制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水分对大豆发芽的影响,D选项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球的弹性主要是从球碰到障碍物时反弹的距离来体现弹性好差的,影响球反弹距离的条件有很多,这题中我们比较两种橡胶球时要使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解答】
A、把它们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因掷去的力量可能不同,A错误;
B、用手触摸,看哪一个球较硬,硬与弹性好差是不同的概念,B错误;
C、让它们同时从离地面等高处自由坠下,观察哪一个反弹得高,控制了其余条件相同,从反弹的高度,可以比较两球弹性的好差,C正确;
D、把它们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向地面掷下的力量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烧杯
(2)加入了较多的食盐
(3)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_
(4)没有道理,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以后再加入鸡蛋
(5)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及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类比。
【解答】(1)A容器的名称是烧杯;(2)由题中信息可知鸡蛋上浮的原因是加了较多的食盐;(3)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4)没有道理因为玻璃棒停止搅拌后鸡蛋还是浮在水面所以与玻璃棒的搅拌是没有关系的,搅拌是为了加速食盐的溶解。为消除他的怀疑我们可以不用玻璃棒搅拌而让食盐慢慢的溶解,等食盐溶解后再放入鸡蛋,也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溶解后再加入鸡蛋。(5)食盐可以溶解到水中,我们可以找出生活中能溶解到水中的一些物质,生活中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溶解到水中,所以他们也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17.【答案】苍蝇身上长有许多细毛,在苍蝇停留瞬间,这些细毛既能“品尝”美味佳肴,又能感应到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变化。用无孔的拍子打苍蝇,拍子在空中运动,会带动周围的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苍蝇通过身上的细毛觉察到这一变化后,便很快飞跑了。如果用有孔的苍蝇拍打,情况就不同了,拍子在空中运动时,下方的空气可以从小孔中透过去,不会产生强大的气流,于是苍蝇不易发现危险的降临,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打死。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解答】苍蝇身上长有许多细毛,在苍蝇停留瞬间,这些细毛既能“品尝”美味佳肴,又能感应到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变化。用无孔的拍子打苍蝇,拍子在空中运 动,会带动周围的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苍蝇通过身上的细毛觉察到这一变化后,便很快飞跑了。如果用有孔的苍蝇拍打,情况就不同了,拍子在空中运动时,下方 的空气可以从小孔中透过去,不会产生强大的气流,于是苍蝇不易发现危险的降临,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打死。
18.【答案】(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
(2)作为对照
(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此题是实验设计题,小西同学从观察到果农采摘还未完全成熟的柿子,提出怎样让柿子成熟的问题,并进行了实验设计。实验中对可能影响柿子成熟的因素进行控制,从实验设计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入成熟的苹果,二是温度,不作任何处理的是对照组。通过实验,记录了实验数据。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2)第三组在操作上不作任何处理应该是对照组;(3)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进行比较发现,放入苹果,升高温度柿子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可以得出: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故答案为:(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2)作为对照;(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 科学观察
一、基础训练
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阅读 B.实验 C.观察 D.调查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确定选项
【解答】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题目告诉我们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观察到苹果落地现象出发的,所以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下列活动不属于观察的是( )
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
B.仔细观察蜗牛的活动
C.用秒表测量某同学跑100米的时间
D.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中包 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观察也可以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用体温计对学生的体温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观察,A错误;
B、仔细观察蜗牛的活动,属于观察,B错误;
C、用秒表测量某同学跑100米的时间,用秒表准确判断出某同学跑100米所用的时间,属于观察,C错误;
D、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位学生的活动不属于观察,D正确。
故选D
3.认识自然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B.用脑想
C.用仪器和工具做准确判断 D.以上各项都是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也可以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感觉认识自然,A正确;
B、用脑想,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认识自然的一种活动,B正确;
C、用仪器和工具做准确判断,也是一种观察,是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C正确;
因为ABC三项均正确,所以选D。
故选D
4.当感觉器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判断时,必须( )
A.问老师,获得结果
B.等其他同学说出答案
C.查阅资料及参考答案,获得结果
D.通过实验,获得结果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问老师,获得结果,学习是学生自己体验的一个过程问老师,获得结果的方式不恰当,A错误;
B、等其他同学说出答案,同A,应该由自己去寻找答案,B错误;
C、查阅资料及参考答案,获得结果,每个人做出的判断都可能不同,参考答案只提供了一般情况,C错误;
D、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利用仪器工具动手实验,对事物做出可靠判断,是正确的方法,D正确。
故选D
5.下列哪种仪器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
A.秒表 B.天平 C.望远镜 D.三角尺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可以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有些仪器能帮助我们扩大观察的范围,有些仪器能帮助我们对物体进行测量。
【解答】
A、秒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A错误;
B、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B错误;
C、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远处的物体,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C正确;
D、三角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D错误。
故选C
6.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的物体,扩大观察的范围,说法正确,A错误;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天文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获得准确的数据,说法正确,B错误;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放大镜能将细小的指纹放大使观察更清晰,说法正确,C错误;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仪器和工具能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仪器操作有时会有错误和不可避免的误差,仪器的精密程度也会影响观察的结果,所以以上说法是错误的,D正确。
故选D
7.在做鸡蛋放在食盐溶液里的实验时,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打破鸡蛋 B.加速食盐溶解
C.增加食盐溶解量 D.防止液体溅出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常见仪器玻璃棒在许多实验中都有用到,在不同的实验中玻璃棒有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作用:搅拌;引流;转移物质。
【解答】
A、防止打破鸡蛋,要防止打破鸡蛋可以不用玻璃棒,A错误;
B、加速食盐溶解,此处玻璃棒作用搅拌主要是为了加速食盐溶解,B正确;
C、增加食盐溶解量,搅拌只加快溶解的速度不能增加溶解的量,C错误;
D、防止液体溅出,只有在蒸发结晶时搅拌是为了防止液体体溅出,这里是为了加速溶解,D错误。
故选B
8.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工具才能进行
C.观察是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解答】解:科学探究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研究.只有具备了准确的头脑,科学发现才有可能降临.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不一定必须借助有关工具才能进行.
故选:B
9.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往往会发生错觉,请观察图中的图形。
(1)图甲中AB和CD哪个间距更大一些?
(2)图乙中宽度和高度哪个比较大?
【答案】(1)一样大
(2)一样大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说明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有时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小题1:直接用眼睛观察后判断,我们会认为AB比CD的间距要大些,长度比较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刻度尺,测量后我们发现AB与CD的间距是一样大的。小题2:直接用眼睛观察后判断,我们会认为高度要大于宽度,借助工具刻度尺测量后我们发现宽度和高度是一样大的。
故答案为:一样大;一样大
10.观察如图所示中甲环的外圈与乙环的内圈哪个大? 。
再动动脑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 。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
【答案】一样大;使用刻度尺测量等;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比较圆圈的大小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圆圈的直径进行比较,
【解答】由肉眼直接观察可得出乙环的内圈大于甲环的外圈,但将甲环和乙环对折后沿折痕测出甲环外圈的直径、测出乙环内圈的直径比较发现两者一样大;可以使用刻度尺测量出直径,可以将甲环剪下来与乙环内圈比较等证明判断;这个现象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故答案为:一样大;使用刻度尺测量等;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11.有一天,小明坐在炉子旁边,将手中的铁钩在炉子中烧得通红。他突然想到:如果将磁铁放在火中烧得通红,磁性会变化吗?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在铁架上,另一端附着一些大头针,然后加热。这时小明应该观察 的变化,若他看到的现象是大头针落下,他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大头针;加热时磁铁磁性减弱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小明研究的问题的磁铁的磁性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小明用磁铁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变化来显示磁铁磁性的变化。磁铁磁性强时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多,磁性弱时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少。
【解答】小明设计的实验磁铁磁性的强弱是通过大头针的数量来显示磁性变化的,所以第一空应该是大头针(数量)的变化;吸引大头针多时说明磁性强,反之则说明磁性弱,所以若他看到的现象是大头针落下,他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加热时磁铁磁性减弱。
故答案为:大头针;加热时磁铁磁性减弱
二、能力提升
12.下表中不同形状的脸部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细致观察,你认为空格中的脸部形态应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形可看出题中主要包含三种脸形是由嘴的形状决定的,寻找脸部的排列规律时可以从表格的行与列去找,也可以从对角线进行寻找。
【解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表格中的前两列或前两行都是由三种不同脸形组成的,可推知第三列或第三行也应该包含三种不同的脸形,根据已有脸形可知,缺少C选项的脸形,所以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3.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经过观察得到下表所示数据。从数据可知:该同学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湿润
乙 向阳处 20℃ 干燥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中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往往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的条件都要相同,出现的结果就是有这个控制的条件决定的。此题可通过表格数据判断探究的因素。
【解答】该同学设计了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的实验,分析表格数据花盆甲、乙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中花盆甲、乙光线情况相同,温度相同,水分情况不同,甲花盆湿润,乙花盆干燥 ,所以根据对照实验的条件控制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水分对大豆发芽的影响,D选项正确。
故选D
14.小明和小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明说:“我的弹性比你的好”。小华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小明可选择下列哪个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它们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看哪一个球较硬
C.让它们同时从离地面等高处自由坠下,观察哪一个反弹得高
D.把它们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球的弹性主要是从球碰到障碍物时反弹的距离来体现弹性好差的,影响球反弹距离的条件有很多,这题中我们比较两种橡胶球时要使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解答】
A、把它们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因掷去的力量可能不同,A错误;
B、用手触摸,看哪一个球较硬,硬与弹性好差是不同的概念,B错误;
C、让它们同时从离地面等高处自由坠下,观察哪一个反弹得高,控制了其余条件相同,从反弹的高度,可以比较两球弹性的好差,C正确;
D、把它们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向地面掷下的力量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C
15.小明对学校一窝蚂蚁做了三天的观察,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 蚂蚁数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16.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下列实验(实验所需器材如图所示):把一个生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往清水中溶入少量食盐,鸡蛋仍沉在杯底,继续溶入食盐,鸡蛋慢慢浮上水面。根据这个实验事实,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容器的名称是 。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 。
(3)老师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玻 。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你觉得这种怀疑有道理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他的怀疑? 。
(5)想一想: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 。
【答案】(1)烧杯
(2)加入了较多的食盐
(3)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_
(4)没有道理,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以后再加入鸡蛋
(5)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及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类比。
【解答】(1)A容器的名称是烧杯;(2)由题中信息可知鸡蛋上浮的原因是加了较多的食盐;(3)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4)没有道理因为玻璃棒停止搅拌后鸡蛋还是浮在水面所以与玻璃棒的搅拌是没有关系的,搅拌是为了加速食盐的溶解。为消除他的怀疑我们可以不用玻璃棒搅拌而让食盐慢慢的溶解,等食盐溶解后再放入鸡蛋,也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溶解后再加入鸡蛋。(5)食盐可以溶解到水中,我们可以找出生活中能溶解到水中的一些物质,生活中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溶解到水中,所以他们也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17.当你拿起苍蝇拍打苍蝇时,你是否想过苍蝇拍上的小孔有何作用
【答案】苍蝇身上长有许多细毛,在苍蝇停留瞬间,这些细毛既能“品尝”美味佳肴,又能感应到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变化。用无孔的拍子打苍蝇,拍子在空中运动,会带动周围的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苍蝇通过身上的细毛觉察到这一变化后,便很快飞跑了。如果用有孔的苍蝇拍打,情况就不同了,拍子在空中运动时,下方的空气可以从小孔中透过去,不会产生强大的气流,于是苍蝇不易发现危险的降临,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打死。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解答】苍蝇身上长有许多细毛,在苍蝇停留瞬间,这些细毛既能“品尝”美味佳肴,又能感应到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变化。用无孔的拍子打苍蝇,拍子在空中运 动,会带动周围的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苍蝇通过身上的细毛觉察到这一变化后,便很快飞跑了。如果用有孔的苍蝇拍打,情况就不同了,拍子在空中运动时,下方 的空气可以从小孔中透过去,不会产生强大的气流,于是苍蝇不易发现危险的降临,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打死。
三、拓展创新
18.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西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
他选了30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2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10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2个成熟苹果 7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作处理 将近22天
(1)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请你帮助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
(2)作为对照
(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此题是实验设计题,小西同学从观察到果农采摘还未完全成熟的柿子,提出怎样让柿子成熟的问题,并进行了实验设计。实验中对可能影响柿子成熟的因素进行控制,从实验设计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入成熟的苹果,二是温度,不作任何处理的是对照组。通过实验,记录了实验数据。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2)第三组在操作上不作任何处理应该是对照组;(3)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进行比较发现,放入苹果,升高温度柿子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可以得出: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故答案为:(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2)作为对照;(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