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能识别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知道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知道正常人耳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
2.科学思维?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了解声音的三大特性以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辨别、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超声波与次声波。?
2.难点:音调与响度的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声音有哪些特性呢??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定义?
教学情境:拿出一个乐器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指的什么。?
知识归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
教学情境:同学们知道了音调有高低,会分辨高低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音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
演示实验: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齿轮转速相同),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
知识归纳:
(1)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用符号Hz表示。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学情境: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是否都能被人听到呢?听不到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
知识归纳: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2)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称为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称为次声波。
(3)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4)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3.响度
(1)定义
教学情境:用一面小鼓或一个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知识归纳: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①响度与振幅有关
教学情境:用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复上面的实验。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知识归纳: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②响度与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教学情境: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知识归纳:响度还与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音色
教学情境:“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熟人的讲话声,即使未见到人,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知识归纳: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影响因素: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提示:同一件乐器,由于乐手的操作技巧不同,乐器的音色也会不一样。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