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从纵向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政治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横向来看,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思想文化演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1.分裂与统一:除西晋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几乎都处于分裂状态;隋唐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开创了封建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陷于分裂割据时期。
2.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掀起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期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隋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制度创新发展:从三国至唐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逐渐演进,不断创新,颇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4.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不断,促使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条件,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5.三教合流: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吸收,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6.历史高峰: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唯物史观: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时空观念: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疆域及内迁少数民族和北方流民南迁的分布区域。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图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表现。 历史解释:探究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等。 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民族交融 士族政治 江南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220-280)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定都 形势变迁 灭亡
魏国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司马炎代魏称帝
蜀国 221-263年 刘备 成都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_____________的治理 为曹魏所灭
吴国 229-280年 孙权 建业 为西晋所灭
误区警示 三国鼎立的局面不是历史的倒退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认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二、西晋短暂统一(266-316)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原因 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北方 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结果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比较长的 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时期,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阅读教材“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分析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北京高一期中)据史料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的亲信华歆率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汉献帝“三让”后才“答允”。曹丕还引用上古君王尧、舜、禹禅让的依据,以示自己是“以德配天”而非“乱臣贼子”。据此可知,曹丕代汉称帝( )
A.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B.力图避免与儒家的伦理相悖
C.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D.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22·哈尔滨高二期末)4-6世纪,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如匈奴首领刘渊,习读《易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渐接受并使用汉语、汉文,以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B.反映了游牧民族内迁丰富了中原农耕文明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D.表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完成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与南朝政权更迭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 政治 原因 自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影响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南朝政权更迭 朝代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 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六朝 南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概念阐释 士族与门阀政治
士族,就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二、江南的开发
背景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 农业方面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江南的开发促进 与汉族逐步交融
误区警示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栏目和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摘编自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
政府对待之政策》
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分析两段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南北对峙
时期 疆域
东晋 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 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南朝中前期 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主题一 政权更迭、江南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格局
图说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地理分布与政治格局
——据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
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和战乱之中,战争次数比其他任何时期都多。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方战事比南方多;南北对峙地带主要在江淮地区,所以,这一地区战争比较密集。
史料探究
材料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痒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与
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北民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1.(2022·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2.(2023·重庆高一阶段练习)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遗存类型 主要地域 遗存种类
铸铁业手工业作坊 全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在铁器遗物中,犁、铲、锄、镰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最多,还有兵器、车马器等
铜器铸造 今山西、河南等地 釜、盘、灯、炉等生活用品,还有铜钱、铜佛像等
瓷器手工业作坊 中原地区 瓷釉以青釉为主,有瓶、壶、碗、罐等
今江浙地区 已出现质量较高的青瓷器,越窑产品质量最优
A.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
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与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十六国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北方的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 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前秦统 一北方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方政 权更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___________
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__________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说明《魏书·高祖纪》的史料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名家论史 孝文帝迁都与北魏覆亡的关系
材料 今有学者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
史料探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序号 材料 出处
①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 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②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③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④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⑤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叶炜《从王光、叱罗招男夫妇墓志论西魏北周史二题》
(1)说明搜集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主题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还应该再搜集哪些史料,说明理由。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多元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原因 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原因 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方式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影响 (1)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3)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22·杭州高一阶段练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下表中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魏 十六国 ② 东魏 ④
蜀 西魏 北周
吴 ① 宋 齐 ③ 陈
A.①东晋 ②前秦 ③越 ④北汉
B.①西晋 ②北魏 ③越 ④北齐
C.①东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齐
D.①西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汉
2.(2022·沈阳高一阶段练习)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 )
A.孝文帝意在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B.北魏和南朝齐国之间往来频繁
C.胡汉文化交流客观上得到发展
D.南北的建筑样式逐渐走向统一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从纵向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政治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横向来看,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思想文化演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1.分裂与统一:除西晋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几乎都处于分裂状态;隋唐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开创了封建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陷于分裂割据时期。
2.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掀起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期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隋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制度创新发展:从三国至唐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逐渐演进,不断创新,颇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4.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不断,促使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条件,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5.三教合流: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吸收,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6.历史高峰: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唯物史观: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时空观念: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疆域及内迁少数民族和北方流民南迁的分布区域。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图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表现。 历史解释:探究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等。 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民族交融 士族政治 江南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220-280)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定都 形势变迁 灭亡
魏国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司马炎代魏称帝
蜀国 221-263年 刘备 成都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为曹魏所灭
吴国 229-280年 孙权 建业 为西晋所灭
误区警示 三国鼎立的局面不是历史的倒退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认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二、西晋短暂统一(266-316)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原因 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北方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结果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时期,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阅读教材“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分析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
影响:五胡内迁后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交融。
1.(2022·北京高一期中)据史料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的亲信华歆率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汉献帝“三让”后才“答允”。曹丕还引用上古君王尧、舜、禹禅让的依据,以示自己是“以德配天”而非“乱臣贼子”。据此可知,曹丕代汉称帝( )
A.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B.力图避免与儒家的伦理相悖
C.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D.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曹丕还引用上古君王尧、舜、禹禅让的依据”可知,曹丕为自己寻求了大量合法称帝的依据,力图避免与儒家的伦理相悖,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排除A项;曹丕称帝建立曹魏,与西晋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曹丕为称帝寻求依据,无法说明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D项。
2.(2022·哈尔滨高二期末)4-6世纪,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如匈奴首领刘渊,习读《易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渐接受并使用汉语、汉文,以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B.反映了游牧民族内迁丰富了中原农耕文明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D.表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完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学习汉族礼仪文化,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地区向少数民族学习,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据材料无法判断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是否完成,排除D项。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与南朝政权更迭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 政治 原因 自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影响 ①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②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南朝政权更迭 朝代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六朝 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概念阐释 士族与门阀政治
士族,就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二、江南的开发
背景 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江南的开发促进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误区警示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栏目和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摘编自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分析两段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成就: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进步;商业有一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的开发。
关系:教材中内容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方人民的南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三、南北对峙
时期 疆域
东晋 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 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南朝中前期 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陈朝 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主题一 政权更迭、江南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格局
图说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地理分布与政治格局
——据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
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和战乱之中,战争次数比其他任何时期都多。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方战事比南方多;南北对峙地带主要在江淮地区,所以,这一地区战争比较密集。
史料探究
材料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痒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
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北民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 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南方部分地区政府控制力较弱。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经验。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1.(2022·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孙路琼之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讥讽出身卑微;孝武帝认为路琼之不应该拜访王僧达,王僧达是门阀士族,不应该惩罚王僧达,故可知南朝时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A项正确。
2.(2023·重庆高一阶段练习)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遗存类型 主要地域 遗存种类
铸铁业手工业作坊 全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在铁器遗物中,犁、铲、锄、镰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最多,还有兵器、车马器等
铜器铸造 今山西、河南等地 釜、盘、灯、炉等生活用品,还有铜钱、铜佛像等
瓷器手工业作坊 中原地区 瓷釉以青釉为主,有瓶、壶、碗、罐等
今江浙地区 已出现质量较高的青瓷器,越窑产品质量最优
A.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
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答案 C
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从材料中信息可知,C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及“经济严重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材料中无中原与南方的制瓷水平比较的信息,排除D项。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与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十六国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北方的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前秦统 一北方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方政 权更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说明《魏书·高祖纪》的史料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史料价值:《魏书·高祖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但是,官修史书政治性强,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实。
主题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名家论史 孝文帝迁都与北魏覆亡的关系
材料 今有学者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
史料探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序号 材料 出处
①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 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②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③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④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⑤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叶炜《从王光、叱罗招男夫妇墓志论西魏北周史二题》
(1)说明搜集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主题的意义。
(2)若要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还应该再搜集哪些史料,说明理由。
提示 (1)
序号 意义
① 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②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关系
③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④ 孝文帝改革为北方统一全国和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⑤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全盘封建化政策在短时期内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这说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西晋时期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的史料。理由:民族交融是一个历史过程,北魏民族交融高潮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史料。理由:通过改革内容,认识改革的全面性、彻底性,认识改革促进了民族矛盾的缓解和文化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多元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原因 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原因 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方式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影响 (1)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3)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22·杭州高一阶段练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下表中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魏 十六国 ② 东魏 ④
蜀 西魏 北周
吴 ① 宋 齐 ③ 陈
A.①东晋 ②前秦 ③越 ④北汉
B.①西晋 ②北魏 ③越 ④北齐
C.①东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齐
D.①西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对峙和南北朝对峙四个阶段,①为东晋政权,②为北魏政权,③为梁政权,④为北齐政权,C项正确。
2.(2022·沈阳高一阶段练习)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 )
A.孝文帝意在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B.北魏和南朝齐国之间往来频繁
C.胡汉文化交流客观上得到发展
D.南北的建筑样式逐渐走向统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并奉命秘密绘制南齐宫殿形制。尽管一度受阻,但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这从客观上反映了胡汉文化的交流和发展,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