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唯物史观: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时空观念: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局面形成原因。 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爱国爱家情怀。 三教合一 《齐民要术》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思想多元融合
两汉 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道教 东汉末,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
儒学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 玄学 背景 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频繁,逃避现实政治斗争
内容 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隋唐 儒学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道教 唐朝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
易错易混 佛教本土化不是世俗化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禅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深远影响,这与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史实不相符。
白居易在《三教论衡》中写道:“夫儒门、释教,虽名数则有异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者也。”出现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佛斗争
背景 耗费钱财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财政收入
概况 学者
政府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
概况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概念阐释 道统说
该理论是韩愈复兴儒学的重要思想。他认为“道”从尧舜禹汤就开始了,中间历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代代相传,此后中断,一直到韩愈本人,才又延续下来。
1.(2022·日照期中联考)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 )
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
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
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
2.(2022·成都高一期中)牟子约于汉献帝初年(190-193)作《理惑论》,推尊佛法。牟子论证佛法多引用《老子》《论语》《孝经》等书,并视佛教为当时诸种道术之一,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这表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
A.凭借佛教自身优势
B.僧侣著书宣传佛法
C.统治者重视与推广
D.借助中国本土思想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类别 时期 概况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隋唐时期 地位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盛唐时期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由盛转衰时期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书法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特点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代表 楷书
草书 怀素
绘画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石窟 原因 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
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图解历史 传统书法字体演变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结合陈寅恪“诗文证史”的新方法,谈谈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徐州高一期中)飞天原是印度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成为壁画或石刻中飞舞的神。北魏飞天追求的是苗条瘦长飘逸的“秀骨清像”,而唐代追求的是丰满圆润雍容的“丰厚肥体”。飞天形象的变化( )
A.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C.体现民族交融趋势 D.符合时代审美需要
2.(2022·梧州高一阶段练习)《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草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知识点三 科技
魏晋南 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
农学
地理学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 》
《唐本草》 唐高宗时编修,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概念阐释 《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项数
数学 22
天文历法气象 25
地学 25
化学 9
农学 25
机械 7
水利 7
轻工 8
兵器 8
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
图说历史 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
解读 《宫女图》画面中的人物体态丰腴,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社会较为安定,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人物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史料探究 魏晋至隋唐文化的时代特色
材料一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韩愈《原道》
材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魏晋时期文化特征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
(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1.南朝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他还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这体现出了祖冲之具有( )
A.初步的理学思想
B.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C.反抗权威的思想
D.注重调查的研究精神
2.(2022·晋城第一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
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时期 表现
魏晋南北朝 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西行,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隋唐 时期 佛教传播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使节和留学生来唐交流学习。日本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其他交流 长安城
港口城市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思维点拨 唐朝中华文化圈
唐代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阅读教材《唐招提寺》,说说这一日本古建筑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图说历史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示意图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史料探究 魏晋至隋唐文化的对外交流
材料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摘编自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待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1)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③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
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⑤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传播为纽带。
④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影响
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使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国外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及外来宗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022·宁德高一期中)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据新罗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调露二年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在庆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发现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铭文。这本质上反映了( )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朝对周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
C.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D.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2.“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与材料描述的事件相关的人物是( )
A.东晋法显 B.唐朝玄奘
C.唐朝鉴真 D.日本空海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唯物史观: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时空观念: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局面形成原因。 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爱国爱家情怀。 三教合一 《齐民要术》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思想多元融合
两汉 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道教 东汉末,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 玄学 背景 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频繁,逃避现实政治斗争
内容 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隋唐 儒学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道教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
易错易混 佛教本土化不是世俗化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禅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深远影响,这与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史实不相符。
白居易在《三教论衡》中写道:“夫儒门、释教,虽名数则有异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者也。”出现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社会上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共同发展,相互碰撞、交流。
二、反佛斗争
背景 耗费钱财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财政收入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概况 学者 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政府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概况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概念阐释 道统说
该理论是韩愈复兴儒学的重要思想。他认为“道”从尧舜禹汤就开始了,中间历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代代相传,此后中断,一直到韩愈本人,才又延续下来。
1.(2022·日照期中联考)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 )
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
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 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表明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故选C项。
2.(2022·成都高一期中)牟子约于汉献帝初年(190-193)作《理惑论》,推尊佛法。牟子论证佛法多引用《老子》《论语》《孝经》等书,并视佛教为当时诸种道术之一,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这表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
A.凭借佛教自身优势 B.僧侣著书宣传佛法
C.统治者重视与推广 D.借助中国本土思想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佛教借用中国的传统思想实现本土化,从而得以在中国生存,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僧侣著书宣传佛法是传播方式,不是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类别 时期 概况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隋唐时期 地位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盛唐时期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由盛转衰时期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书法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 特点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代表 楷书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草书 怀素
绘画 魏晋南北朝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石窟 原因 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
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图解历史 传统书法字体演变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结合陈寅恪“诗文证史”的新方法,谈谈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1.(2022·徐州高一期中)飞天原是印度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成为壁画或石刻中飞舞的神。北魏飞天追求的是苗条瘦长飘逸的“秀骨清像”,而唐代追求的是丰满圆润雍容的“丰厚肥体”。飞天形象的变化( )
A.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C.体现民族交融趋势 D.符合时代审美需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飞天的形象在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域外文化不仅本土化,更适应了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审美需要,D项正确;飞天形象的变化与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无关,排除A项;宋朝时期才出现理学,排除B项;飞天形象的变化未体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排除C项。
2.(2022·梧州高一阶段练习)《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草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答案 B
解析 由“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可知是楷书的特点,B项正确;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排除A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放纵,排除C项;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排除D项。
知识点三 科技
魏晋南 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千金方》 医学家孙思邈的医学名著,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本草》 唐高宗时编修,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概念阐释 《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项数
数学 22
天文历法气象 25
地学 25
化学 9
农学 25
机械 7
水利 7
轻工 8
兵器 8
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了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
主题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
图说历史 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
解读 《宫女图》画面中的人物体态丰腴,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社会较为安定,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人物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史料探究 魏晋至隋唐文化的时代特色
材料一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韩愈《原道》
材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提示 (1)特征: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受冲击。
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人心,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
(2)原因: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魏晋时期文化特征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
(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1.南朝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他还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这体现出了祖冲之具有( )
A.初步的理学思想
B.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C.反抗权威的思想
D.注重调查的研究精神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祖冲之不盲目遵循前人经验,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结论,这体现了他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B项正确;理学思想形成于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祖冲之反抗权威的思想,排除C项;祖冲之注重实践,而不是调查,排除D项。
2.(2022·晋城第一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 )
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有关,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明显与科举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时期 表现
魏晋南北朝 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西行,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隋唐 时期 佛教传播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使节和留学生来唐交流学习。日本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其他交流 长安城 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港口城市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思维点拨 唐朝中华文化圈
唐代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阅读教材《唐招提寺》,说说这一日本古建筑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主题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图说历史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示意图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史料探究 魏晋至隋唐文化的对外交流
材料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摘编自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对外交往活跃,交往国家众多,交流方式多样;往来人数众多,人员身份多样;以双向交流为主。
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流行,带动了中日文化交流。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待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1)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③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
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⑤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传播为纽带。
④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影响
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使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国外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及外来宗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022·宁德高一期中)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据新罗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调露二年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在庆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发现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铭文。这本质上反映了( )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朝对周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
C.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D.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罗受唐朝文化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这是两国政府文化友好往来的见证,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周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册封的信息,排除D项。
2.“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与材料描述的事件相关的人物是( )
A.东晋法显 B.唐朝玄奘
C.唐朝鉴真 D.日本空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可知,与材料所述事件相关的人物是唐朝鉴真,C项正确;东晋法显、唐朝玄奘、日本空海并非材料所述事件的人物,排除A、B、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