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本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再次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创新: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宋元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辽夏金政治制度各有特色;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2.经济繁荣: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文化高峰: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文艺呈现平民化、通俗化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世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唯物史观: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时空观念:了解辽宋夏金的统治时间及并立。 史料实证: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社会危机;南宋偏安。 历史解释:理解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特点;宋与少数民族间的战与和。 家国情怀:感悟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二府三司制 崇文抑武 三冗两积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历史教训: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3.社会稳定:北宋相继灭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二、措施
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制钱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 构权力 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人地位
概念阐释 三司
1.三司:北宋时期官署名。包括度支、盐铁、户部三个使职机构,主要掌管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相互牵制。
三、影响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阅读教材“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分析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治国理念,并指出这种治国理念带来的主要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名家论史 宋代的文官政治
材料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朝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探究 宋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 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
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地方是如何实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造成地方和边疆实力弱小,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
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提高文臣地位,促进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1.(2020·全国Ⅱ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2.(2023·沈阳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宋辽关系 战争: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两次北伐均告惨败
和议(澶渊之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夏关系 战争:多次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物,称“岁赐”
思维点拨 全面认识宋代的民族关系
(1)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融。
(2)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带有耻辱性,但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3)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财政危机
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
A.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C.扭转了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D.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2.(2022·菏泽高二期末)“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 )
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
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失败
目的 富国强兵
原则 加强对社会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缺陷
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最终走向失败。
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时移世易,变法革新——北宋的社会危机与变革
史料探究 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时间 岁入 岁出 状况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 22 245 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 150 850 100 126 775 200 余24 074 900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 126 251 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 116 138 405 131 864 452 亏15 726 047
——钱穆《国史大纲》
解读 北宋中期以前,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财政支出也在急剧增加,到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危机。
史料探究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摘自《宋史·王安石传》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朱熹会认为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效果 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目的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性质 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败因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同时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评价 变法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022·宜春高一期末)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2.(2022·泰安高二阶段练习)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 1127年,金灭北宋,两位皇帝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偏安 局面 岳飞抗金 “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但统治者主动求和,后岳飞也被杀害
绍兴和议 1141年订立,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缴纳“岁贡”
观察教材“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1)从图中找到并写出南宋和金的都城。
(2)写出绍兴和议划定的南宋与金的分界线并分析这带来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武汉期中)如图为绘于南宋初期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 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
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
2.北宋在宋辽战争中取得胜利后签订了屈辱和约;南宋岳飞打败金,收复失地,但南宋皇帝杀死岳飞。二者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
A.宋力量弱小 B.换取和平
C.发展经济 D.崇文抑武政策的延续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本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再次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创新: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宋元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辽夏金政治制度各有特色;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2.经济繁荣: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文化高峰: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文艺呈现平民化、通俗化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世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唯物史观: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时空观念:了解辽宋夏金的统治时间及并立。 史料实证: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社会危机;南宋偏安。 历史解释:理解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特点;宋与少数民族间的战与和。 家国情怀:感悟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二府三司制 崇文抑武 三冗两积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历史教训: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3.社会稳定:北宋相继灭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二、措施
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 构权力 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统调分立
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人地位
概念阐释
1.三司:北宋时期官署名。包括度支、盐铁、户部三个使职机构,主要掌管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相互牵制。
三、影响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阅读教材“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分析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治国理念,并指出这种治国理念带来的主要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治国理念:分化事权。
影响: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但是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也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主题一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名家论史 宋代的文官政治
材料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朝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探究 宋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 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地方是如何实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造成地方和边疆实力弱小,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
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提高文臣地位,促进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1.(2020·全国Ⅱ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
2.(2023·沈阳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答案 B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机构设置,有效改变了“安史之乱”以来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B项正确;宋代政治吸取的是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排除A项;地方机构设置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是北宋政治制度设置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宋辽关系 战争: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两次北伐均告惨败
和议(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岁币”
宋夏关系 战争:多次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物,称“岁赐”
思维点拨 全面认识宋代的民族关系
(1)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融。
(2)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带有耻辱性,但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3)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财政危机
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1.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
A.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C.扭转了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D.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军费开支过大,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D项正确;这种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宋朝重文轻武,改变了唐代以来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B项;宋朝边境军事弱势的局面并未改变,排除C项。
2.(2022·菏泽高二期末)“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 )
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
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朝面对的外敌要比汉唐时期的外敌先进,所以边防压力更为严峻,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宋朝自身军事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防御策略,排除C项;宋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失败
目的 富国强兵
原则 加强对社会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缺陷
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最终走向失败。
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问题:青苗法利息较高,农民负担并未真正减轻,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主题二 时移世易,变法革新——北宋的社会危机与变革
史料探究 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时间 岁入 岁出 状况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 22 245 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 150 850 100 126 775 200 余24 074 900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 126 251 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 116 138 405 131 864 452 亏15 726 047
——钱穆《国史大纲》
解读 北宋中期以前,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财政支出也在急剧增加,到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危机。
史料探究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摘自《宋史·王安石传》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朱熹会认为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效果 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目的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性质 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败因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同时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评价 变法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022·宜春高一期末)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三人的评价都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切身利益有关,故D项正确;司马光与王安石有政见分歧,立场不一定客观,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史料价值与时间的远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
2.(2022·泰安高二阶段练习)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征收免役钱的举措扩大了收税对象的范围,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小农经济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 1127年,金灭北宋,两位皇帝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偏安 局面 岳飞抗金 “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但统治者主动求和,后岳飞也被杀害
绍兴和议 1141年订立,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缴纳“岁贡”
观察教材“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1)从图中找到并写出南宋和金的都城。
(2)写出绍兴和议划定的南宋与金的分界线并分析这带来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南宋都城:临安;金都城:上京。
(2)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影响:双方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1.(2022·武汉期中)如图为绘于南宋初期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 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
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复国”及晋文公的经历可知,该作品寄托宋人希望收复失地、实现国家强大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C项正确;该画作并非再现宋人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该作品为人物画,排除B项;材料与宫廷斗争无关,排除D项。
2.北宋在宋辽战争中取得胜利后签订了屈辱和约;南宋岳飞打败金,收复失地,但南宋皇帝杀死岳飞。二者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
A.宋力量弱小 B.换取和平
C.发展经济 D.崇文抑武政策的延续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两个事例都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在宋朝取胜的前提下,不能说明宋朝力量弱小,排除A项;换取和平不是南宋皇帝杀死岳飞的原因,排除B项;发展经济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