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17:2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认识民族交融对制度建设的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辽夏金元的建立、政权更迭和相互关系。 史料实证: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元代的民族关系。 历史解释:理解辽夏金元制度设置的特点;行省制的特点及作用。 家国情怀: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面官制 猛安谋克制 行省制 四等人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项目 辽朝 西夏
起源 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党项族,生活在陕北、宁夏一带
政权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国家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民族关系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多为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事实上保持独立
思维点拨 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质
“蕃汉分治”是辽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在政治上的体现。这一制度设置在客观上保护了先进封建文明,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什么特点?第二段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交融互通,因俗而治——辽夏的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
名家论史 西夏尊崇儒学
材料 李仁孝(西夏仁宗)在位期间(1139-1193年),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探究 辽夏的政治制度
材料 辽夏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辽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辽和西夏统治的共性
社会进程 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外部环境 都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统治措施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政治制度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与宋关系 都与宋朝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之后都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1.(2022·黄石高一阶段练习)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北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从中可以看出辽朝制度(  )
A.行政效率比较低下
B.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D.确保了军事实力强大
2.(2022·固原高一期中)《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北宋建立官制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族源 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政权兴衰 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迁都 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盛世
衰落 受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猛安谋克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政治制度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民族关系 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概念阐释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该制度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过程。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概述女真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南阳高一期中)据记载,南迁进入中原的猛安、谋克“若遇出军之始,月给钱米,米不过十斗,钱不过数千,老幼在家,依旧耕耨”。这一记载表明(  )
A.金朝统治出现危机 B.女真民族传统得到保持
C.唐宋制度影响金朝 D.辽朝采取因俗而治管理
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这一时段的特点是(  )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38年 白族首领段思平创立大理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
A.藩镇割据与经济重心南移 B.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主导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政权的建立与统一
1.蒙古崛起
(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______,被尊为“成吉思汗”。
(2)拓展: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元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①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________。
②1271年,________定国号为大元。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2)统一
①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②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行省 制度 概念 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
特点
意义 巩固了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管辖
台湾 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图解历史 元朝的政治制度
观察教材“元朝形势图(1330年)”,思考: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制度创新,影响深远——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图说历史 西周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不断调整,中央集权逐渐强化,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史料探究 元朝的制度创新
材料 元朝在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依据材料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行省制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便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②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
③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形成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
④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
⑤实行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有效防范割据。
(2)意义
①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对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1.(2022·白银高一阶段练习)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2.(2022·达州高一阶段练习)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D.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交融
蒙古族 铁木真统一草原后,将其他部落融入;元朝时与汉族杂居
回回
元灭亡后 宫廷贵族等退回草原,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思维点拨 元朝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
元朝时期的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促进了边疆开发;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居,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实质 为保障蒙古统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内容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汉人 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四等人制”?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运城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年建立政权,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2022·泉州高一期中)元代实行“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应属于(  )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认识民族交融对制度建设的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辽夏金元的建立、政权更迭和相互关系。 史料实证: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元代的民族关系。 历史解释:理解辽夏金元制度设置的特点;行省制的特点及作用。 家国情怀: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面官制 猛安谋克制 行省制 四等人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项目 辽朝 西夏
起源 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党项族,生活在陕北、宁夏一带
政权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国家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民族关系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多为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事实上保持独立
思维点拨 南、北面官制度的实质
“蕃汉分治”是辽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在政治上的体现。这一制度设置在客观上保护了先进封建文明,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什么特点?第二段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材料讲述的是南、北面官制度,该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体现:第二段材料通过官员的服饰体现了这一特点。北面官都着胡服,南面官不管胡人、汉人都着汉服。
主题一 交融互通,因俗而治——辽夏的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
名家论史 西夏尊崇儒学
材料 李仁孝(西夏仁宗)在位期间(1139-1193年),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探究 辽夏的政治制度
材料 辽夏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辽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学习汉族政治制度;“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原因:辽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认识: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辽和西夏统治的共性
社会进程 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外部环境 都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统治措施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政治制度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与宋关系 都与宋朝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之后都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1.(2022·黄石高一阶段练习)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北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从中可以看出辽朝制度(  )
A.行政效率比较低下
B.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D.确保了军事实力强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推行南、北面官制度,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看出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军事实力高低无关,排除D项。
2.(2022·固原高一期中)《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北宋建立官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夏的官制设置是在模仿北宋,D项正确;“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西夏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族源 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政权兴衰 建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迁都 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盛世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衰落 受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猛安谋克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政治制度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
民族关系 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概念阐释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该制度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过程。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概述女真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状况:女真人一方面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与农耕民族有极强的共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擅长骑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这些又与游牧民族十分接近。
1.(2022·南阳高一期中)据记载,南迁进入中原的猛安、谋克“若遇出军之始,月给钱米,米不过十斗,钱不过数千,老幼在家,依旧耕耨”。这一记载表明(  )
A.金朝统治出现危机 B.女真民族传统得到保持
C.唐宋制度影响金朝 D.辽朝采取因俗而治管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传统得到保持,B项正确;材料中猛安谋克的运行状况不能说明金朝统治出现危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唐宋制度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与辽朝无关,排除D项。
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这一时段的特点是(  )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38年 白族首领段思平创立大理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
A.藩镇割据与经济重心南移
B.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主导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辽金夏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项正确;宋代藩镇割据现象已经基本消除,排除A项;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B项;这一时段汉族政权占据主导,排除D项。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政权的建立与统一
1.蒙古崛起
(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拓展: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①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2)统一
①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②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行省 制度 概念 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
特点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意义 巩固了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管辖
台湾 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图解历史 元朝的政治制度
观察教材“元朝形势图(1330年)”,思考: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主题二 制度创新,影响深远——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图说历史 西周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
解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不断调整,中央集权逐渐强化,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史料探究 元朝的制度创新
材料 元朝在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依据材料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推行行省制;笼络当地土著,任用土官;利用汉族先进文化,加强民族交融;对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
影响: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行省制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便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②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
③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形成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
④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
⑤实行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有效防范割据。
(2)意义
①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对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1.(2022·白银高一阶段练习)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 D
解析 秦朝和元朝的交通建设都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和对外扩张无关,排除A、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
2.(2022·达州高一阶段练习)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D.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各行省的军政大事需要呈报中央,同时各行省又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性,D项正确;A项仅仅强调扩大地方职权的方面,未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内容,排除;“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制兼顾集权与分权,有其积极意义,认为这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是不恰当的,排除C项。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交融
蒙古族 铁木真统一草原后,将其他部落融入;元朝时与汉族杂居
回回 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交融,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元灭亡后 宫廷贵族等退回草原,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思维点拨 元朝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
元朝时期的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促进了边疆开发;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居,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实质 为保障蒙古统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内容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汉人 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四等人制”?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评价:四等人制是蒙古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种民族间的不平等容易导致阶级矛盾,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2022·运城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年建立政权,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于916年建立辽朝;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都城在兴庆;金世宗时期出现“大定之治”;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A项正确。
2.(2022·泉州高一期中)元代实行“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应属于(  )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四等人制”中汉人为第三等级,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C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