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导入
思考:“民国4年”是指公元多少年?材料中“中华民国国旗”是指什么旗帜?漫画《国庆之回顾》反映了什么?
左图是民国4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四周年暨中华民国国庆日,《新闻报》刊登的马星驰的漫画《国庆之回顾》。图中描绘了中华民国国旗从树立到摇撼,再到被收起来的过程。
1915年
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破坏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共和
有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概念解析
重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确立、完善共和
思考:
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②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
渐结合国情,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
③继承发展、不断完善、民主核心、独具特色。
时空坐标
①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②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旧知回顾:
中华民国时期包括哪些政府?各自存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888 1911.10 1912.1 1912.3 1927 —1949
青天白日旗
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
黄龙旗1888年
铁血十八星旗
武昌起义胜利标志
五色旗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清 末
南京临时政府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
(军阀混战)
湖北军政府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时间:
(2)临时大总统:
(3)国号:
(4)国旗:
(5)纪年:
(6)意义:
▲ 中华民国五色旗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总统共和制:总统是国家政治中心,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总统既是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如美国。
当时的政体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中华民国
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912年的一张时刻表
思考2: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又为何急着颁布《临时约法》?
革命党人担心国家陷入内战;资产阶级实力不足,主观妥协;需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令人诧异的是,这时绝大多数革命党人认为袁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只有他才能使国家免于内战及迫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并不主张妥协,但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只要能推翻清室,坚守共和原则,他并不在乎是由他还是由袁出任总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款: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临时约法》为限制总统权力而进行的制度设计。
改总统共和制为议会共和制,参议院权力高于总统;
实行责任内阁制,将总统置于内阁的监督与约束之下。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结合《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概括它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局限性:
①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②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知识点记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2)制定机构:参议院
(3)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4)意义:
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局限性:
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权力。
(2023.1·浙江选考·7)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 ”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 吻合的是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真题演练
D
合作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是如何体现“共和”的?
体现:
1、政权名称开明宗义,叫“民国”;
2、国旗为五色旗,体现“五族共和” ;
3、以民国纪年取代年号纪年,否定君主专制。
4、宪法:确立共和体制、责任内阁
【真题研析】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的尝试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开始:
历史纵横(教材14页)
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
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转折:
“宋教仁案”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破
坏
共
和
(2)转折:“宋教仁案”
1912年
8月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10-11月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3年
春
1913年7-8月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行不通
帝制之路的失败
袁世凯复辟帝制,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军阀割据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思考:民国初年人们对政党政治有何期望?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结合历史纵横
国民党
共和党
材料三:
1912.8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11-1914.1
④袁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3年春
1913.7始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材料二:
①党派多,政党政治活跃
②政治分野明显
③竞争激烈,参政意识强
⑤存在时间短
④政党政治不成熟,政争激烈,甚至发展为武装斗争
⑥结果失败
期望:认为政党政治是实现社会治理、走向共和的必要途径。
材料1: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原因:
材料2: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①政党仓促成立,党争激烈;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群众基础);
③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⑥当时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⑦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脱离国情;
⑧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⑤资产阶级对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认识:双半社会的中国,议会制道路和多党制的政党政治行不通
无量金钱无量血
可怜购得假共和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p15国民党1928《训政纲领》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训政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专政
①训政时期
②宪政时期
实质
独裁统治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 政党政治; 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归纳: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02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建立红色政权:
(1)背景:
(2)标志:
(3)意义: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苏维埃政权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真题研析】
(2021·河北高考·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抗日救国、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故选B项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思考2:速读P16,指出抗日民主政权的背景、目的、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1)背景:
(2)目的: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3)措施: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何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4)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抗日战争时期(1927-1937):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学思之窗】P17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5.5.1)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提示:从目的、政权性质、作用等方面回答)
①三三制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为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
②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
③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④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合作探究】比较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
分布地区
政权性质
最终结果
相同点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启示:
二、走向共和:艰辛探索——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一是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是指导思想不同:苏维埃政权受苏俄革命、政权建设影响较大,边区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和建设根据地。
【真题研析】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
【真题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2023.6·浙江选考·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真题演练
D
边区参议会
边区政府
边区审批委员会
专员公署
边区高等法院
高等法院分庭
县政府
县司法处(地方法院)
县参议会
区公署
乡政府
人民仲裁委员会
乡参议会
解放区行政区示意图
政务院
总理周恩来
最高法院
最高检察院
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府专门委员会及各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 毛泽东]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行政区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原则:人民主权
⑤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行政区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规定即将成立新中国性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料阅读 (教材17页)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小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1949—至今)
1、奠基 (1949年—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挫折 (1966年—1976年):“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集权制度
3、恢复 (1978年—2013年):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特色 (2013年—2022年):中共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
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治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年9月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①含义 ②核心
③意义
“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1982年宪法
①重要进展
②意义 ③地位
(1)奠定基础
(2)确立
(3)挫折
(4)恢复、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知识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则
:民主集中制
注意区别: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政党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政协性质: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历程: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中共十二大,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④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5)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合作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方式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最早
最晚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原因 1、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2、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3、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意义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概念解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确定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三个有机结合)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作用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
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小结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民主共和制度
政党政治的尝试
一党专政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人民当家作主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1、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2、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