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唯物史观:理解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反映的时代特征。 时空观念:了解宋元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 史料实证:了解宋元时期文艺科技的成就;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 历史解释: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和特点;宋元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 家国情怀:了解宋元科技成就的世界价值;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四书 八思巴字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儒学的复兴——理学兴起
一、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三国至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
兴起 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内容
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结果 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理学
概念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被称为“程朱理学”
理 论 体 系 宇宙观 “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人生观 人生目标应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论 “ ”,深刻探究万物,认识普遍天理
道德观 “三纲五常”
教育实践 朱熹编注“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元朝将程朱理学对儒家经书的解释确立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
图解历史 理学形成的过程
朱熹为了规范个人行为,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悖离”与统一——儒学的思辨化与世俗化
名家论史 儒家哲学体系的建立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解读 宋代儒学已从政治主张为主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道德伦理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史料探究 理学的产生
材料 宋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困,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贴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重要地位。从北宋中期起,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从此,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的学问。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儒学领域新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理学的特点
(1)儒学的哲学化,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推动平民社会发展;儒家伦理深入社会各方面。
(3)儒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的气节德操和自我的主动作用,宣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突出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儒学的伦理化,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5)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期起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6)理学的国际化,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派。
1.(2022·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2.(2022·昆明高一期中)宋代理学家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三纲五常乃天理 B.理是世界的本原
C.天地者,生之本也 D.存天理,灭人欲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宋词 概况 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著名词作广泛流传
原因
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概况 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
话本 宋元时期,说书演出盛行,其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绘画 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图解历史 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思考:辛弃疾的词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本溪高一期末)图一到图三反映出宋元文学艺术的共性倾向应是( )
图一 元朝杂剧演出壁画 图二 宋元话本 图三 清明上河图
A.理学化 B.世俗化
C.高雅化 D.西洋化
2.(2022·揭阳高一期末)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严重
知识点三 科技
一、三大发明
成就 印刷术
火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 广泛应用于航海
影响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都在这一时期。思考:宋代学术发展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著名科学家
沈括 北宋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元朝天文学家,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其测定的数据世界领先
王祯
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都在这一时期。思考:宋代学术发展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文化高峰——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
史料探究 宋代文化的普及
材料 北宋时,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重庆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三河(河北)“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史料探究 宋元科技
材料 宋代科举制度向平民倾斜,尽管科举制并非选拔专门的科技人才,但入仕的一部分士人,都会有意识地去体察民情,并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手工业劳动的重要性。宋代科技人才的选拔通过试补、荫补和荐补,使很多在科举上无法入仕的科技人才得以为国家效力。在宋代的技术官中,天文历法、医学等技术官的技能为一般儒生所不能,也是无法通过研读儒家经书来获取的,当时的统治者对此已有所认知并对技术官制度有所损益。
——摘编自朱佳丽《宋代科技政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技政策的影响,并说明科技、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方面 阐释
社会经济发展 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新发展,为思想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相对安定 北宋结束分裂、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为文化繁荣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民族交融加强 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在交融中共同提高
对外交往频繁 在同亚非各国的交流中,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隋唐文化奠基 隋唐文化为宋元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隋唐的文化成果
(2)特点
科技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思想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理学产生,儒学思辨化、哲学化
文艺 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呈现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贴近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民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又各具特色,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022·南通高一期中)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更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
A.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B.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
D.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2.(2022·温州高一期中)某著作出版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包括《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该著作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沈括《梦溪笔谈》
C.王祯《农书》 D.徐光启《农政全书》
知识点四 少数民族文字
辽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金 女真文字 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 西夏文 通过出土文献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和经史著作
蒙古 畏兀体蒙古文 用于修史,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称为《蒙古秘史》,在史学史上有特殊价值
八思巴字 一套用来拼写蒙古语的拼音符号,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
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化的重视,更体现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文化的融合。文字的创设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唯物史观:理解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反映的时代特征。 时空观念:了解宋元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 史料实证:了解宋元时期文艺科技的成就;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 历史解释: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和特点;宋元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 家国情怀:了解宋元科技成就的世界价值;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四书 八思巴字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儒学的复兴——理学兴起
一、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三国至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
兴起 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内容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主张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结果 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理学
概念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被称为“程朱理学”
理 论 体 系 宇宙观 “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人生观 人生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克服过度欲望,充分体验“天理”,达到“圣人”境界
方法论 “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认识普遍天理
道德观 “三纲五常”
教育实践 朱熹编注“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元朝将程朱理学对儒家经书的解释确立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
图解历史 理学形成的过程
朱熹为了规范个人行为,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看法: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对于提高人的道德自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主题一 “悖离”与统一——儒学的思辨化与世俗化
名家论史 儒家哲学体系的建立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解读 宋代儒学已从政治主张为主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道德伦理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史料探究 理学的产生
材料 宋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困,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贴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重要地位。从北宋中期起,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从此,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的学问。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儒学领域新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举改革的影响;佛、道对儒学的渗透。
影响: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儒学出现哲学化的趋势;推动儒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理学的特点
(1)儒学的哲学化,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推动平民社会发展;儒家伦理深入社会各方面。
(3)儒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的气节德操和自我的主动作用,宣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突出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儒学的伦理化,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5)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期起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6)理学的国际化,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派。
1.(2022·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依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者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
2.(2022·昆明高一期中)宋代理学家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三纲五常乃天理 B.理是世界的本原
C.天地者,生之本也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D
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通过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探究天理,达到圣人境界,D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天理的内涵,而非达臻圣人的有效途径,排除;B项是天理本身的地位,排除;C项不是探究天理的途径,排除。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宋词 概况 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著名词作广泛流传
原因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
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概况 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
话本 宋元时期,说书演出盛行,其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名家辈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图解历史 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思考:辛弃疾的词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征: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南宋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1.(2022·本溪高一期末)图一到图三反映出宋元文学艺术的共性倾向应是( )
图一 元朝杂剧演出壁画 图二 宋元话本 图三 清明上河图
A.理学化 B.世俗化 C.高雅化 D.西洋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杂剧、话本的流行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为了满足市民文化的需要,体现了世俗化的特征,而《清明上河图》是世俗化的画作,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文艺作品的特征,排除。
2.(2022·揭阳高一期末)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严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宋代与其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夏、辽、金等,宋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词人文学创作时受其影响,故A项正确;李清照、辛弃疾二人的诗作中并未对土地兼并、政治黑暗和军阀割据有过多关注,排除B、C、D项。
知识点三 科技
一、三大发明
成就 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指南针 广泛应用于航海
影响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都在这一时期。思考:宋代学术发展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条件: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的刊印,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二、著名科学家
沈括 北宋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元朝天文学家,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其测定的数据世界领先
王祯 元朝农学家,编撰《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主题二 文化高峰——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
史料探究 宋代文化的普及
材料 北宋时,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重庆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三河(河北)“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史料探究 宋元科技
材料 宋代科举制度向平民倾斜,尽管科举制并非选拔专门的科技人才,但入仕的一部分士人,都会有意识地去体察民情,并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手工业劳动的重要性。宋代科技人才的选拔通过试补、荫补和荐补,使很多在科举上无法入仕的科技人才得以为国家效力。在宋代的技术官中,天文历法、医学等技术官的技能为一般儒生所不能,也是无法通过研读儒家经书来获取的,当时的统治者对此已有所认知并对技术官制度有所损益。
——摘编自朱佳丽《宋代科技政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技政策的影响,并说明科技、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影响: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选拔了一部分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多的科技成就。
关系:文化政策影响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文化政策;科技进步以及开明的文化政策会促进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政策的改变。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方面 阐释
社会经济发展 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新发展,为思想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相对安定 北宋结束分裂、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为文化繁荣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民族交融加强 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在交融中共同提高
对外交往频繁 在同亚非各国的交流中,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隋唐文化奠基 隋唐文化为宋元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隋唐的文化成果
(2)特点
科技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思想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理学产生,儒学思辨化、哲学化
文艺 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呈现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贴近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民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又各具特色,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022·南通高一期中)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更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
A.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B.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
D.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且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更低廉,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文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仍然是儒学,排除B项;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2·温州高一期中)某著作出版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包括《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该著作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沈括《梦溪笔谈》
C.王祯《农书》 D.徐光启《农政全书》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王祯《农书》是元代出版,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科技著作,排除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的科技著作,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的科技著作,排除D项。
知识点四 少数民族文字
辽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金 女真文字 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 西夏文 通过出土文献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和经史著作
蒙古 畏兀体蒙古文 用于修史,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称为《蒙古秘史》,在史学史上有特殊价值
八思巴字 一套用来拼写蒙古语的拼音符号,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
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化的重视,更体现了在民族交融过程中文化的融合。文字的创设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