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17:5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本单元讲述我国明朝和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同时面临着外来侵略势力的威胁。
1.专制顶峰:明初废宰相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清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版图奠定:采取灵活措施对边疆加强管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3.发展与迟滞
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迟滞——重农抑商、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4.承古萌新
承古——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萌新——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认识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唯物史观:理解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朝代更迭;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史料实证: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明朝沿海形势。 历史解释:理解明朝内外政策的特征和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内阁 批红 郑和下西洋 海禁 奴儿干都司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二、政治制度
废丞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设 内 阁 背景 皇帝直掌六部,工作压力倍增
设立 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充当秘书
性质
运行 _______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称为“ ”
影响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加强了君主专制
宦官 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
表现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图解历史 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
明朝中后期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废除宰相,专制强化——明朝的政治制度
图说历史 明朝中央政务工作流程
解读 从上面明朝中央政务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内阁不是国家法定行政和决策机关,而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无力约束皇权。一旦皇帝怠政,批红权就被司礼监掌握,从而导致宦官专权。
史料探究 明朝内阁制
材料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比较明朝内阁与前代中书省的权力区别。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理解”角度认识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项目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法定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参与国家政务决策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
任免 通过规定程序 皇帝个人决定
对皇权的影响 有限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1.(2020·7月浙江选考)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2.(2022·昆明高一阶段练习)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角度 解读
由来 “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
职能 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
地位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A.秦朝丞相 B.汉朝尚书令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目的
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 响 积极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 ,因此未能持续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和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方式,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后来却未能持续。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抗倭斗争
原因 从元末起,日本海盗不时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明朝前期,朝廷为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巨大破坏
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影响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 的限制;民族英雄 的抗倭事迹被后世传颂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原因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概况 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  )
A.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B.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C.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D.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2.(2022·扬州高一期中)明朝时,在福建沿海,因田地瘠薄,靠海为生者尤多。面对海禁,他们为了不坐以待毙,必定冒险私自出海,因人数众多,使得统治者有诛不胜诛之感。这表明海禁(  )
A.导致中国落后西方 B.断绝中外经济联系
C.损害沿海人民生计 D.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经略边疆
对蒙古 防御 为防御鞑靼和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长城
战争 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俘虏了明英宗
议和 1571年,鞑靼首领 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维持了长期和平
对藏族 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 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对女真 明朝派人招抚,设立 ,对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思维点拨 倭寇的骚扰和葡、西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属于外患;明政权与少数民族,如明与蒙古、藏族和女真族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明朝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结合当前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明清易代
主题二 恩威并施,因俗而治——明朝的民族政策
史料实证 明蒙关系
材料 三娘子,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白寿彝《中国通史》
解读 明蒙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史料探究 长城的修建
材料 面对“北虏”之患的加剧,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明朝试图通过长城来划分南北界限,明确“华夷”边界,保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长城实际上有两种作用:它不但防止外面的人进来,也阻止里面的人出去。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阻止少数民族自长城之外的攻击时,也十分努力地阻止汉族及其权益向长城以外发展。“华夷之辨”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明朝现实政治的需要,长城由此“应时而生”,明王朝选择修筑长城来维系“华夷之辨”的政治格局,并始终坚守这一界限。
——摘编自李大伟《“应时顺势”:明长城建造的
内在驱动力与作用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修建长城的活动进行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明朝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1)使用战争和招抚两种政策,成功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2)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成功招抚了西北、西南等边疆少数民族各部。
(3)“朝贡和赏赐”吸引了少数民族各部,密切了中央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4)在边疆地区建立卫所、实行屯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5)开设马市和茶市,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6)兴办教育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7)明朝的宗教政策适应了少数民族的需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之,明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1.(2022·台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防范突厥袭扰
B.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族
C.鞑靼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明英宗
D.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2.(2022·台州高一期中)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统一南北方后称帝
B.明朝定都于今河南商丘
C.清太祖将女真改名为满洲
D.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本单元讲述我国明朝和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同时面临着外来侵略势力的威胁。
1.专制顶峰:明初废宰相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清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版图奠定:采取灵活措施对边疆加强管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3.发展与迟滞
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迟滞——重农抑商、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4.承古萌新
承古——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萌新——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认识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唯物史观:理解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朝代更迭;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史料实证: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明朝沿海形势。 历史解释:理解明朝内外政策的特征和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内阁 批红 郑和下西洋 海禁 奴儿干都司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二、政治制度
废丞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设 内 阁 背景 皇帝直掌六部,工作压力倍增
设立 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充当秘书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运行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称为“批红”
影响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加强了君主专制
宦官 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
表现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图解历史 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
明朝中后期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宦官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主题一 废除宰相,专制强化——明朝的政治制度
图说历史 明朝中央政务工作流程
解读 从上面明朝中央政务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内阁不是国家法定行政和决策机关,而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无力约束皇权。一旦皇帝怠政,批红权就被司礼监掌握,从而导致宦官专权。
史料探究 明朝内阁制
材料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比较明朝内阁与前代中书省的权力区别。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影响: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
区别:与中书省相比,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中书省相比,内阁具有合议性质,首辅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深化拓展 从“历史理解”角度认识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项目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法定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参与国家政务决策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
任免 通过规定程序 皇帝个人决定
对皇权的影响 有限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1.(2020·7月浙江选考)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答案 C
解析 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
2.(2022·昆明高一阶段练习)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角度 解读
由来 “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
职能 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
地位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A.秦朝丞相 B.汉朝尚书令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拥有票拟权,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甚至超过六部,C项正确。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目的 宣扬国威
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 响 积极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未能持续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和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方式,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后来却未能持续。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难以长期持续。
二、抗倭斗争
原因 从元末起,日本海盗不时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明朝前期,朝廷为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巨大破坏
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影响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传颂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原因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概况 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  )
A.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B.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C.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D.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强调了郑和下西洋中“宝船和友谊”的作用,这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是宝船和友谊”,排除;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
2.(2022·扬州高一期中)明朝时,在福建沿海,因田地瘠薄,靠海为生者尤多。面对海禁,他们为了不坐以待毙,必定冒险私自出海,因人数众多,使得统治者有诛不胜诛之感。这表明海禁(  )
A.导致中国落后西方 B.断绝中外经济联系
C.损害沿海人民生计 D.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福建沿海地区靠海为生的人很多,明朝的海禁政策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计,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落后于西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海禁政策只是限制对外贸易,并非断绝,排除B项;“改变全球贸易模式”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经略边疆
对蒙古 防御 为防御鞑靼和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长城
战争 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俘虏了明英宗
议和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维持了长期和平
对藏族 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对女真 明朝派人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思维点拨 倭寇的骚扰和葡、西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属于外患;明政权与少数民族,如明与蒙古、藏族和女真族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明朝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结合当前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认识:国家治理需要重视民族关系;国家需要从各民族具体情况出发来制定方针政策。
二、明清易代
主题二 恩威并施,因俗而治——明朝的民族政策
史料实证 明蒙关系
材料 三娘子,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白寿彝《中国通史》
解读 明蒙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史料探究 长城的修建
材料 面对“北虏”之患的加剧,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明朝试图通过长城来划分南北界限,明确“华夷”边界,保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长城实际上有两种作用:它不但防止外面的人进来,也阻止里面的人出去。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阻止少数民族自长城之外的攻击时,也十分努力地阻止汉族及其权益向长城以外发展。“华夷之辨”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明朝现实政治的需要,长城由此“应时而生”,明王朝选择修筑长城来维系“华夷之辨”的政治格局,并始终坚守这一界限。
——摘编自李大伟《“应时顺势”:明长城
建造的内在驱动力与作用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修建长城的活动进行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但是没有完全抵挡住瓦剌和鞑靼以及女真族的掠边活动;被动防御的政策强化了民族崇尚和平的保守心理,限制了汉族及其权益向长城以外发展;是明王朝明确“华夷”边界、强化族群认同的体现。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明朝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1)使用战争和招抚两种政策,成功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2)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成功招抚了西北、西南等边疆少数民族各部。
(3)“朝贡和赏赐”吸引了少数民族各部,密切了中央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4)在边疆地区建立卫所、实行屯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5)开设马市和茶市,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联系。
(6)兴办教育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7)明朝的宗教政策适应了少数民族的需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之,明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1.(2022·台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防范突厥袭扰
B.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族
C.鞑靼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明英宗
D.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直至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D项正确;明朝修建长城主要为了防范蒙古而非突厥骑兵袭扰,排除A项;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族而非蒙古族,排除B项;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明英宗的是蒙古族的瓦剌部而非鞑靼部,排除C项。
2.(2022·台州高一期中)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统一南北方后称帝 B.明朝定都于今河南商丘
C.清太祖将女真改名为满洲 D.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之后逐渐统一南北方,排除A项;明朝定都应天府,位于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