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本单元讲述的是1840年到1901年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及中国军民顽强抵抗侵略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1.沉沦:1840年到1901年间,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等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觉醒: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各阶级阶层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最后都未能成功。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理清两次鸦片战争的历程。 史料实证:了解开眼看世界。 历史解释: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家国情怀:培养世界眼光和兼容并包的情怀。 鸦片战争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地位
侵略矛头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
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
科技军事 非常落后
社会矛盾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阅读教材“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根据图片找出英国、法国在亚洲的主要殖民活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衡阳高一期末)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2.(2022·杭州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漫画旨在说明( )
A.西方经济水平落后
B.西方侵略活动频繁
C.清廷禁止对外贸易
D.清廷实行闭关锁国
知识点二 两次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背景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严重威胁了清王朝的统治
概况 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后果
二、概况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
时间 1840.6—1842.8 1856—1860年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条约及内容 (1)1842年《南京条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 (2)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________》,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消费量表》。
国名 中国 洪都拉斯
人口 3.6亿 14 600人
棉纺织品消费量 人均0.75便士 人均934.5便士
比例 1 1 246
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影响
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历史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主题一 历史转折——鸦片战争
百家争鸣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条款 清政府 后人/学者
政治 1.宣布结束战争 清大皇帝与洋妇并列;不平等条款 平等条款
3.割香港岛 不平等条款
7.租赁房屋 防止华夷杂处滋事 “国中之国”
8.领事裁判权 主动提出、避免麻烦、免于纠纷 破坏司法主权
9.片面最惠国待遇 丧失更多主权
10.英舰进入通商口岸 合情合理 领海主权被剥夺
经济 2.五口通商 不易防范 既有损害又有机会
4.废除公行制度 商贸管理难度加大 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5.赔款 不平等条款 不平等条款
6.协定关税 不降反升的好事 丧失关税主权
解读 清政府只关注天朝颜面,一心维系清政府统治,并未认识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这说明清政府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严重缺乏认知,鸦片战争没有真正唤醒清王朝。
史料探究 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材料一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自守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对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2022·聊城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所示为1799-1839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变化(单位:箱)。据此可知,此时期( )
A.清政府的禁烟运动归于失败
B.英国打开了中国商品市场
C.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冲击
D.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
2.(2023·桂林高三一模)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发生了“三跪九叩礼”和“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冲突。1873年,外国公使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中外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政府( )
A.“天朝上国”迷梦苏醒
B.华夷外交体制已解体
C.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
D.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知识点三 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二、表现
人物 著作 内容及地位
林则徐 译著《四洲志》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编著《 》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 ”的思想
徐继畬 撰著《瀛寰志略》 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概念阐释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侵略。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源头,在实践意义上,它是洋务运动甚至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据此概括魏源实现“自强”的主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影响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主题二 帝国觉醒——向西方学习
名家论史 西学东渐
材料 19世纪中叶,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瀛寰志略》相继问世。魏源在著《海国图志》的时候,大量征引了外国学者的撰述……哥白尼的天文观念、西洋的历法知识,甚至新发现的海王星等,都被魏源收入了书中。比起《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更有新知识的意义。“瀛寰”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而不用“夷”字来称呼外国,表明了他对“万国”的平等意识,以至于其中对西方各国代议制度的介绍及对华盛顿倡议民主制度的颂扬。——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史料探究 “开眼看世界”的局限
材料 《海国图志》成书以后,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根本没有在这个古老的国家激起风浪。魏启敏提到“这本书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骂声一片,甚至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清政府眼里这是一部大逆不道的书籍。该书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解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开眼看世界”的特点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1.(2022·重庆高一阶段练习)《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B.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C.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著作
D.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2022·红河高一期末)中国近代某部著作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这部著作是( )
A.《瀛寰志略》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农政全书》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本单元讲述的是1840年到1901年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及中国军民顽强抵抗侵略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1.沉沦:1840年到1901年间,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等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觉醒: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各阶级阶层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最后都未能成功。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理清两次鸦片战争的历程。 史料实证:了解开眼看世界。 历史解释: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 家国情怀:培养世界眼光和兼容并包的情怀。 鸦片战争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地位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侵略矛头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
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科技军事 非常落后
社会矛盾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阅读教材“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根据图片找出英国、法国在亚洲的主要殖民活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活动:英国:掌握着世界殖民霸权的同时,把侵略方向对准了亚洲;
法国: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1.(2022·衡阳高一期末)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1833年,获取战争赔款、割占中国领土、控制中国海关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2022·杭州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漫画旨在说明( )
A.西方经济水平落后
B.西方侵略活动频繁
C.清廷禁止对外贸易
D.清廷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反映两个洋人推着“先进技术、贸易、交流和发展”,来到大清国的门口,可是,大清国的国门紧闭,敲了半天始终没开,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故D项正确;西方经济水平落后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排除B项;禁止对外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知识点二 两次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背景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严重威胁了清王朝的统治
概况 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后果 英国以此为借口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二、概况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
时间 1840.6—1842.8 1856—1860年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清政府与英法
条约及内容 (1)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 (2)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消费量表》。
国名 中国 洪都拉斯
人口 3.6亿 14 600人
棉纺织品消费量 人均0.75便士 人均934.5便士
比例 1 1 246
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问题: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棉纺织品消费量较低,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三、影响
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历史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主题一 历史转折——鸦片战争
百家争鸣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条款 清政府 后人/学者
政 治 1.宣布结束战争 清大皇帝与洋妇并列;不平等条款 平等条款
3.割香港岛 不平等条款
7.租赁房屋 防止华夷杂处滋事 “国中之国”
8.领事裁判权 主动提出、避免麻烦、免于纠纷 破坏司法主权
9.片面最惠国待遇 丧失更多主权
10.英舰进入通商口岸 合情合理 领海主权被剥夺
经济 2.五口通商 不易防范 既有损害又有机会
4.废除公行制度 商贸管理难度加大 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5.赔款 不平等条款 不平等条款
6.协定关税 不降反升的好事 丧失关税主权
解读 清政府只关注天朝颜面,一心维系清政府统治,并未认识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这说明清政府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严重缺乏认知,鸦片战争没有真正唤醒清王朝。
史料探究 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材料一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自守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对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2022·聊城高一阶段练习)下图所示为1799-1839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变化(单位:箱)。据此可知,此时期( )
A.清政府的禁烟运动归于失败
B.英国打开了中国商品市场
C.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冲击
D.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1799—1839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使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禁烟运动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A项;英国打开中国商品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逐渐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
2.(2023·桂林高三一模)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发生了“三跪九叩礼”和“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冲突。1873年,外国公使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中外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政府( )
A.“天朝上国”迷梦苏醒
B.华夷外交体制已解体
C.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
D.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外交机构、外交礼仪和外交文书上都呈现出与传统“朝贡”和“宗藩”制度不一样的特征,体现了外交近代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从“天朝上国”迷梦中苏醒,排除A;此时“华夷”体制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材料未体现中国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排除C项。
知识点三 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二、表现
人物 著作 内容及地位
林则徐 译著《四洲志》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编著《海国图志》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 撰著《瀛寰志略》 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概念阐释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侵略。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源头,在实践意义上,它是洋务运动甚至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据此概括魏源实现“自强”的主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主张:立译馆,译夷书;悉夷情;制外夷。
三、影响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主题二 帝国觉醒——向西方学习
名家论史 西学东渐
材料 19世纪中叶,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瀛寰志略》相继问世。魏源在著《海国图志》的时候,大量征引了外国学者的撰述……哥白尼的天文观念、西洋的历法知识,甚至新发现的海王星等,都被魏源收入了书中。比起《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更有新知识的意义。“瀛寰”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而不用“夷”字来称呼外国,表明了他对“万国”的平等意识,以至于其中对西方各国代议制度的介绍及对华盛顿倡议民主制度的颂扬。——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史料探究 “开眼看世界”的局限
材料 《海国图志》成书以后,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根本没有在这个古老的国家激起风浪。魏启敏提到“这本书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骂声一片,甚至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清政府眼里这是一部大逆不道的书籍。该书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解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现象:《海国图志》对中国影响微弱。
解释:自然经济占主导;中国封建专制强大且保守;统治者和士大夫坚持天朝上国思想,反对向西方学习。所以这本书没有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开眼看世界”的特点
(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1.(2022·重庆高一阶段练习)《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B.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C.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著作
D.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海国图志》中出现了关于西方政治体制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相反,排除B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排除C项;《海国图志》只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
2.(2022·红河高一期末)中国近代某部著作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这部著作是( )
A.《瀛寰志略》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农政全书》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徐继畬撰写的《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