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时空观念:了解19世纪60年代至1900年列强侵华史实。 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历史解释:理解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资本输出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起义准备 洪秀全提出了“ ”的主张。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二、过程
三、纲领
名称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意义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设想
结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田凭是太平天国使用的一种土地证明,它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其实施主要是和太平天国后期所面临的复杂的外部环境有关,是太平天国为解决赋税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创造。结合所学,分析太平天国颁发“田凭”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历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四、失败原因
1.主观: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五、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 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2022·济宁高一阶段练习)某学者列举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几个关键因素,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项目 关键因素
政治 官吏的贪污和人民群众的愤恨
组织 会党的流行和复明思想的普遍
宗教 西洋宗教自由平等思想的输入
文教 科举考试的积弊和文士的不满
A.未超出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根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
C.凸显了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
D.借鉴了西方的革命理论
2.(2022·渭南高一期中)1859年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事,他主张: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保护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开矿、开厂、办银行,积极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这表明( )
A.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B.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C.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洪仁玕继承和发展了平均主义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一、兴起
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目的
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二、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
2.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筹划海防:建成了以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概念阐释 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评价
积极
局限 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结合所学,对漫画的寓意进行简要解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政治与思想的大一统
图说历史 洋务运动的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解读 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史料探究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材料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
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上 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政治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化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22·北京延庆区高一期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充分体现出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制度 B.发展交通运输业 C.学习西方技术 D.维护清王朝统治
2.(2022·巴彦淖尔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为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1881年)发行的股票。该股票可用于说明( )
A.官僚阶层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B.洋务派追求国家富强的努力
C.政府加大对工业的直接投资 D.晚清军事工业近代化的起步
知识点三 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背景 表现 结果
西北边疆危机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阿古柏入侵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__________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
中法 战争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______,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 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1885年6月,中法签订《______》;1885年台湾建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朝贡体系崩溃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
概念阐释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和办厂权等。《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资本输出。
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清政府战败。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端 __________“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主要 内容 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俄国: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掠夺路矿利权 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主题二 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中日战争
图说历史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图
解读 通商口岸数量迅速增加,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延伸,范围到达内陆地区。这说明列强侵略势力不断扩张,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史料探究 民族觉醒
材料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
温情敬意看历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转折点
(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学习西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1.(2022·大连高一期末)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些表明( )
A.清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政策
B.晚清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C.边疆危机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
D.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
2.(2022·天津宁河区高一阶段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政府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时空观念:了解19世纪60年代至1900年列强侵华史实。 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历史解释:理解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资本输出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起义准备 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二、过程
三、纲领
名称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意义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结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田凭是太平天国使用的一种土地证明,它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其实施主要是和太平天国后期所面临的复杂的外部环境有关,是太平天国为解决赋税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创造。结合所学,分析太平天国颁发“田凭”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本质问题:“田凭”的颁发说明太平天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图解历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四、失败原因
1.主观: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五、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2022·济宁高一阶段练习)某学者列举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几个关键因素,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项目 关键因素
政治 官吏的贪污和人民群众的愤恨
组织 会党的流行和复明思想的普遍
宗教 西洋宗教自由平等思想的输入
文教 科举考试的积弊和文士的不满
A.未超出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根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
C.凸显了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
D.借鉴了西方的革命理论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根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B项正确。A项表述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无关,排除;民族矛盾只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西方的革命理论,排除D项。
2.(2022·渭南高一期中)1859年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事,他主张: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保护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开矿、开厂、办银行,积极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这表明( )
A.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B.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C.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洪仁玕继承和发展了平均主义
答案 C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一、兴起
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目的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自强”“求富”
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二、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概念阐释 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评价
积极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局限 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结合所学,对漫画的寓意进行简要解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寓意:在原有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也预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主题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政治与思想的大一统
图说历史 洋务运动的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解读 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史料探究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材料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
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艺的做法。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深化拓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上 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政治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化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22·北京延庆区高一期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充分体现出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制度 B.发展交通运输业
C.学习西方技术 D.维护清王朝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认为开办洋务新政,“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即从根本上维护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排除A项;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学习西方技术属于洋务派的主张,均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C项。
2.(2022·巴彦淖尔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为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1881年)发行的股票。该股票可用于说明( )
A.官僚阶层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B.洋务派追求国家富强的努力
C.政府加大对工业的直接投资 D.晚清军事工业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开平矿务局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开募股筹资,说明这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体现了洋务运动“求富”的宗旨,B项正确;早在鸦片战争后,地主官僚阶级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清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事工业,排除D项。
知识点三 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背景 表现 结果
西北边疆危机 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阿古柏入侵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
中法 战争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 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1885年台湾建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朝贡体系崩溃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
概念阐释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和办厂权等。《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资本输出。
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清政府战败。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日本备战充分,中国国力不如日本;清政府统治腐朽;战略指挥失误,如“避战保船”等。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端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主要 内容 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俄国: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掠夺路矿利权 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主题二 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中日战争
图说历史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图
解读 通商口岸数量迅速增加,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延伸,范围到达内陆地区。这说明列强侵略势力不断扩张,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史料探究 民族觉醒
材料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
温情敬意看历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封贡体系瓦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转折点
(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学习西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1.(2022·大连高一期末)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些表明( )
A.清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政策
B.晚清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C.边疆危机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
D.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在新疆、台湾设行省,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抚巡,强化对西北、东南和东北地区的军政管理,表明边疆危机的加深促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C项正确。
2.(2022·天津宁河区高一阶段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政府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国”的概念和意识增强,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未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意识而不是民主共和意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