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课《短歌行》课件(共34张ppt)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7.1课《短歌行》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1课《短歌行》课件(共34张ppt)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7.1课《短歌行》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1 18: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乐府诗、作者曹操等相关常识,熟练背诵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
政治上最得意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猜 猜 他 是 谁?
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
众说纷纭话曹操:名人眼中的曹操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三国志》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名士许绍《魏书》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借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作者介绍
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讨董卓、灭袁绍
统一北方
“建安风骨”的领袖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
文学成就
军事功绩
政治措施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作者介绍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年间“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写作背景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建功立业。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
《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秦中吟》《白头吟》  
《李凭箜篌引》
《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
环节二
诵读诗歌
譬如朝露
呦呦鹿鸣
契阔谈
青青子衿
何时可掇
绕树三匝
但为君故
越陌度阡
周公吐哺

jīn
wèi
yōu
duō




细读注释,通读译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体验情感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yàn
qiè
三、初读正音
研 读 探 究
【翻译】
【注释】
第一部分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饮酒听歌,感叹人生有多少时间!生命如同早上的露水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来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
当:“对”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即“慷慨”,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以何,用什么。
杜康:代指酒。
第一部分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思考1:如何理解开头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主要情感是“愁”。一方面在抒发个人之情,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人生就像朝露那样容易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诗人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政治目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注释】
【翻译】
年轻的贤才呀,我长久地思念你们。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思念倾慕到如今。鹿儿呦呦鸣叫,它们在呼唤同伴采食田野里的艾蒿。如果我有八方好宾朋,我将奏瑟吹笙热烈欢迎。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但:只。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苹:艾蒿。
第二部分 贤才难得
【注释】
【翻译】
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忧伤不觉起于内心,久久难以排遣。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枉驾。 讌:同“宴”。
用:以。存:问候,探望。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第三部分 贤才不够
【注释】
【翻译】
明月朗朗星稀落,乌鸦向南高飞起。彷徨失意绕树三周,不知可以依靠哪根树枝?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我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英才人心归服。
匝:周、圈。
厌:满足。
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部分 功业未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
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盼望与贤才相聚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希望贤才来帮助
自己建功立业。
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全诗落脚点
全诗着眼点
功业
贤才


一统天下
低沉
昂扬
读典明意
体悟用典之妙
学习支架1
用典,指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典”指经典,泛指历代典籍中的言辞成语;“故”指故实,泛指古今事类。典故可分为:语典、事典和语事混合典。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武汉大学教授罗积勇:“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
篇目 典面 翻译
《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你的青色的衣领,悠悠地牵挂我的心。
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美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周公(为见士子)吐下来不及咽下的食物,得以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
篇目 典面 典源
《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慕情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贤主周公礼贤下士,归人心,得贤才。
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表达对宾客的欢迎。
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痕,以“精妙隐秘”而为人赞赏。明确“典面”、溯清“典源”之后,对“典义”的解读,是把握诗人表情达意的关键。
诗人用典,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所以只有将典故与现实结合起来理解,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合作研讨,结合诗歌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经历,尝试解读两首诗歌中用典的情感目的?
作者 知人论世 典面 典义
学习支架2
作者 知人论世 典面 典义
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不断,曹公志在统一天下,但功业未成,已是烈士暮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渴望得到贤才的呼吁。
从“典面”“典源”“典义”三要素对用典手法进行逐层解读,能够读懂诗歌,读明诗意。但“解读”不等同于“赏读”,用典手法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能得众多诗人之青睐,必有其独到魅力之所在。
联读的两首诗歌皆是烈士暮年之作,同抒雄心壮志,恐无处无时施展,前者慷慨激越,后者愤懑悲壮,且都选择了用典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表达,赏读分享,探究用典手法的魅力,品味诗人在生命失意处的诗意表达。
赏读对象 两首诗中印象最深刻、最欣赏的用典诗句
赏读路径 尝试删除典故→对比有无典故的表达效果差异→总结用典手法之精妙。
学习支架3
钱钟书:“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起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古典成语,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
林语堂《苏东坡传》:“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
学习支架3
示例1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这原本是一句爱情诗,“衿”是指书生的衣领,唱女子对书生情人的思念,曹操一代枭雄,却把自己比作小女子,把姿态放得特别低,如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了诸葛亮,所以在那个时代,只有尊重贤才,才能得到贤才的归心。这句诗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即使我不去找你,你就不给我寄信了吗?曹操故意省去后二句不用,却达到了兼用的目的,他即使是想埋怨贤才怎么还不来,也不会直接表达牢骚,而是说半句隐去半句,听懂的人自然是他要的贤才。如若删去典故直接诉说,首先失去文化韵味,因为这句诗本身就很美,“青青”“悠悠”叠字的运用,让诗歌就具有一种古朴美。其次感情太直白,无论是渴慕还是埋怨,表达得太直接,会让贤才觉得浅薄狂妄,不值得信赖,达不到招揽贤才的目的。
用典之妙
典雅之美——历史厚重感,千古同慨。
含蓄之美——解读曲折性,知音共情。
一首诗歌,一个典故,将读诗的读者,写诗的作者和典故中的古人古事,三个时间维度里的人、事、情串联起来,彰显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艺术,表露中华民族骨血深处的诗意追求。
短歌行(其一)——曹操
我心有愿
期盼嘉宾
(9–16句)
为人而忧
渴求贤才
(17–24句)
对酒当歌
慨叹人生
(1–8句)
敞开胸怀
广纳贤才
(25–32句)
招贤纳士 建功立业
诗歌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以及求贤若渴、慷慨激昂的宏伟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