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1 18: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第三学段)”跟本节课有关的陈述有以下几点:
【识字与写字】
积累汉字,并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阅读与鉴赏】
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表达与交流】
1.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跟本节课有关的陈述有以下几点:
【教学提示】
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跟本节课有关的陈述有以下几点: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第三学段)”跟本节课有关的陈述有以下几点:
1.能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主要信息,用朗读、复述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有条理地说明推荐理由。
3.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课例分析:《自相矛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课文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因此在理解和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只需要对个别词语的意思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即可。
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对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层情感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具体的事例,学生可能有所悟、有所感,但是在清晰的表达和具体的思辨上,存在不足,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感悟的道理与生活的经验教训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猜测重点字“誉、弗、立”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路人的思维过程,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4.分角色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评价任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通句子。(针对目标 1)
2.根据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方法,疏通句意,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针对目标 2)
3.通过小组合作说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几种可能和结论,了解路人的思维过程,得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针对目标 3)
4.通过小组内创造性讲故事及分享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针对目标 4)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件古时候打仗用的兵器,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出示自制教具“矛”“盾”,并说一说它们在古代是用来干什么的?
预设 1:矛: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预设 2:盾: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看来同学们都是博学的好学生,老师为你们的好学点赞。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矛”和“盾”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跟老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矛”“盾”,齐读课题,并介绍作者和出处。这个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早在 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是古代对有学问人的尊称。韩非去世后,后人根据他所言编集而成《韩非子》一书,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二、结合注释 读通故事
1.大声朗读课文,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在句子中认读生字。
3.根据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自相矛盾》。
4.猜测加点字的意思,总结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5.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同桌之间说一说。
6.配乐朗读,在体味文言文节奏和韵味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了解思维
1.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2. 谁来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导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3.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 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没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小组合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究竟会出现几种可能?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走进路人的内心,了解他的思维过程。
4. 楚人片面地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作用,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时,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5.为什么楚人弗能应也?路人为什么只问了一句,楚人就哑口无言了呢?你能试着分析路人的想法吗?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作用夸大到了绝对化的程度,世界上是不4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和什么都不能被刺穿的盾的。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楚人的“自相矛盾”表现在哪里。吹嘘盾的坚固,忽略了矛的锋利;夸耀矛的锋利,忘记了盾的坚固。(前后矛盾)
四、角色扮演理解寓意
1.根据提示,小组内创造性地讲故事。
2.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不能做下去,因为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预设:
A. 吸烟有害健康,请勿在禁烟场所吸烟
B.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
C. “我的万能溶液,能融一切物品”
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教师出示《执竿入城》。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鲁国有个人想拿着长竹竿进城,却因为想不出办法进城而听从别人的建议把长竹竿锯断。3.从《执竿入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动脑筋,不盲从他人的道理。
【作业布置】
请大家继续阅读主题丛书 11页《郑人买履》的故事,说说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并把研究成果用课本剧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课后反思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课文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本节课一共设置了 4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猜测重点字“誉、弗、立”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路人的思维过程,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4.分角色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效果
(一)这篇小古文,有几个字比较生僻,在认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在句子中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根据停顿,正确、流利地再读这三步让学生把这篇课文读熟、读流利。其次我将字音及字意,揉入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而不是单独割裂的讲解某个字的意思:如“鬻”,笔画较多,属二类字,生活中不常用,较生僻,需要学生带入句子中,联系文句理解和使用。再如“誉”字,则是让学生根据上文楚人的身份去推测其叫卖时的样子,进而理解“誉”有称赞、夸耀之意。
(二)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学生通过模仿楚人夸耀自己的产品,大声叫卖等场景,体会楚人夸赞自己东西时的自豪感进而让学生小组合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究竟会出现几种可能?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走进路人的内心,了解他的思维过程。进而与文中的围观者不谋而合,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三)讲故事环节,先根据提示小组内创造性地讲故事,补全楚人跟路人的心理活动,再给学生留出练习时间小组内练习。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楚人正是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前后矛盾,导致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接下来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类似事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故事引发的道理。综上,本节课四个目标都已达成。
二、不足之处虽然整堂课按计划完成,环节相对流畅。但仍有以下几点遗憾之处:
(一)课堂评价语言太过单一、简单。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缺少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利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发挥。
(二)前后环节虽然能够顺利衔接,但衔接语太过平淡,过度不自然、流畅,给人一种生硬的照搬课件的感觉。
(三)在模仿楚人叫卖环节,学生的表现略为拘谨,张力不足,尤其是那种自夸炫耀的样子并未较好的体现。此时我没有及时做出恰当点拨,气氛烘托不够,致使此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将全体学生带入故事”的效果。
(四)在小组讨论环节,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影响了学生的上台表现,导致学生在台上语言太过随意、不严谨,人物的心理、动作等表现不够。
三、努力方向上述不足之处,是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除了本课呈现的问题,我也察觉到,自己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提升:
(一)对学情的把握需要更准更细。学情不仅仅是一个班的学习情况,更是对每堂课,每种课型、不同类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情况把握。只有做到细致把握,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有的放矢。
(二)老师本人的语言表达和气氛带动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我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出现口头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很容易被学生的回应效果左右情绪,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展现效果,会有着急、慌乱之感。这对课堂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也是自己能力不足的体现!今后我将继续提升自己把控课堂大局的能力,努力做到气定心稳,细致入微。
(三)加深对教材和文本的挖掘,对知识的外延进行拓展,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照搬教参,仅完成教参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这种方式没有错,也很稳妥。但在现今倡导的学科融合,大单元,大概念的方向下,已远远不够。让教学始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就需要我在平时积极的进行自我充电,保持对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广度,丰富知识储备,更好的引领学生感受知识海洋的乐趣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