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与宇宙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天上星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童谣中所说的“星星”,绝大多数是()
A.行星 B.恒星 C.彗星 D.流星
2.如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太阳和月球是与人类最密切的天体。下列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阳是一颗行星
B.地球内部只分为地壳、地幔两层
C.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D.月球是一颗会发光的卫星
4.杭州某中学的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 )
A.甲一乙一丙一丁 B.乙一甲一丁一丙
C.甲—丙一乙一丁 D.丙一丁一甲一乙
5.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同时太阳活动也会对地球产生不利影响。下列现象肯定不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 )
A.无线电通讯受干扰 B.地磁场发生磁暴
C.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 D.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6.“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表明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下列对月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B.月球表面有环形山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 D.月球体积比地球大
7.当地球运动至如图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 )
A.冬至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春分日
8.下列月相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9.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不同
B.公转和自转的周期是相同的
C.都是围绕太阳转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
10.下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
A.ABC B.ADC C.EBF D.EDF
11.如图甲、乙两点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商定在同一天的正午测定竿影,并用相机记录后将图片传送给对方,ABCD是两位同学得到的一组图片,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12.木星与月球上演“木星合月”(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下图表示相关天体的位置关系,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此次木星合月的景象最接近的是 ( )
A.A B.B C.C D.D
13.玲玲家准备在德州市城区买房,为方便爷爷奶奶出行,准备买一楼,但妈妈担心光线不好,玲玲建议元旦期间去看房,说如果这几天光照条件好,那全年都会比较好.根据所学知识,你觉得玲玲的理由是( )
A.正值假期,看房的人多,可以讨价还价
B.这几天昼长夜短,看房时间充足
C.这几天正处于德州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附近,楼房的影子最长
D.这几天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出行方便
14.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是我国登月计划的重要一步,与月球相关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会发光
B.“嫦娥五号”登月后不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
C.月球上有氧气,宇宙员在月球上可以自由呼吸
D.“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十五、十六看到的月相是满月
15.下列关于月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 ②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③月相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
A.① B.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16.下列关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级别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银河系—地月系一太阳系一总星系
B.太阳系一地月系一总星系一银河系
C.总星系—银河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
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
17.2015年12月25日人们欢度圣诞节的时候,下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18.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 )
A.水星凌日 B.火星凌日 C.木星凌日 D.土星凌日
19.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木星相邻的行星是( )
A.金星、地球 B.地球、土星 C.火星、土星 D.水星、火星
20.(2017·嵊泗模拟)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分别表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层次关系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21.如图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A→B→C→D绕着太阳公转。
(1)地球公转产生了 现象(填“四季更替”或“昼夜交替”)。
(2)6月12日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填“A”“B”“C”或“D”)。
22.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判断理由是 。
(2)A、B、C、D四地中,处于中午的是 ,处于午夜的是 ,处于早晨的是 ,处于傍晚的是 。
23.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在 线,日期是 前后
(2)南极圈以南地区昼夜情况是 ;
(3)赤道上的昼夜状况是 ;
(4)这段时期北半球是 季,白昼时间 ,黑夜时间 ;南半球是 季,昼夜长短与北半球相反。
24.回答下列关于月相的问题:
(1)A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B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
(2)月相为A、B时,日地月三者 ;为C、D时,日地月三者 。
(3)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 天,称为朔望月。
25.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a d
(2)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填字母)
(3)图中哈雷彗星的轨道形状是 ,它的公转周期是 年。
(4)图中各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 。(填字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解析】【分析】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见的其他恒星,几乎全都在银河系内,但由于距离遥远,这些恒星看似只是固定的发光点。
【解答】基本上都是恒星,太阳也是恒星,只是距离我们很近,所以白天能看到太阳,但是其他的恒星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在白天使都没太阳的光芒所覆盖,所以只能在晚上见到恒星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一点光,但有时候见到的星星也有行星的,比如土星会反射太阳的光,在晚上是有时也能看到。
选B
2.【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
【解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观察为逆时针,在南极观察为顺时针。N为北极看为逆时针,S为南极看为顺时针,①④正确。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属于较为简单的基础题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时间差异。
【解答】A、太阳是一颗恒星;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D、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和月球都是不发光的天体,它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时,月影就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被月影扫过的地带和区域,便能看到日食现象。月食形成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当月亮运行到地球背着太阳的阴影区域(本影)内时,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即发生了月食。
【解答】当月亮运行到地球背着太阳的阴影区域(本影)内时,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即发生了月食,杭州某中学的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甲-丙一乙一丁。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属于记忆内容,考查了学生的识记情况,是基础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2、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诱发自然灾害。
【解答】A、太阳活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与太阳活动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B、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符合题意;
D、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太阳辐射来实现的,影响地面以及大气层的温度、能量、从而影响大气运动,造成天气气候的改变,与太阳活动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月球有关知识的掌握,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
【解答】A、地球的大气层较厚;而月亮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故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月球上面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没有花草树木,更没有飞禽走兽,是一个寂静、荒芜的世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声音也无法传播,登月的宇航员只有利用无线电波才能进行通话,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月球体积相当地球体积的,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做地轴的垂线,即赤道,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春分日和秋分日。
【解答】甲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月相的相关知识,需理解记忆。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朔: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新月),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上弦月:到了农历初七、八,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一轮明月整夜可见。下弦月:到了农历二十三,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解答】月相变化如图,月相的变化为:新月-峨眉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故答案为①④③②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属基础题。(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A、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故A错误;
B、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故B错误;
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绕地轴不停转动,故C错误;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分为晨线和昏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状态;反之则为昏线(日落状态)。
【解答】审题北极点上空,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DC上的点沿自转方向将进入夜半球,是昏线,ABC上的点沿自转方向将进入昼半球,是晨线。
故选B
11.【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根据甲乙两人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甲乙两人拍的照片。
【解答】根据图可以看出乙位于北半球,甲位于南半球,根据太阳直射点位于甲乙之间,乙的影子指向北边,甲的影子指向南边。
故选A
12.【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弦月的特点和视角对看到的物体大小的影响,读图解答即可,月亮是上弦月是出现在上半夜,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解答】根据地球月球的位置图,当天的夜晚看到的月亮应为上弦月,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所以木星看起来要比月球小,因此A图正确。
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高度大小与季节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德州市是中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北半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北半球是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元旦1月1日接近冬至日12月22日.该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值,楼房的阴影长,因此可以考察房间采光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此题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涉及到光源的定义、月相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学科综合题。(1)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2)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4)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
【解答】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但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故A错误;
B、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因此“嫦娥五号”登月后仍然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也就没有氧气,宇航员在月球上不可以自由呼吸,故C错误;
D、当月亮运行到对地球来说正好跟太阳相反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叫“望”。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面正好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这叫“朔”.+由“望”到“望”,或由“朔”到“朔”,平均起来需要29天12小时44分,这叫一个朔望月。朔一定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平均起来要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才是望,因此,望月常常不是发生在十五的晚上,而是十六的晚上,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这个道理,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解答】①是错误的,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人所见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在不断变化 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②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正确;
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周期为29.53天左右,月相变化由,新月-峨眉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错误;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正确;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正确。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本题呈现了宇宙环境的基本特征--运动性,考查学生对宇宙环境的认识情况和天体系统层次划分的掌握情况。天体系统体现了宇宙的运动性特征,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解答】天体系统划分四个层次,级别由高到低的顺序如下: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故选:D
17.【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的运动,学生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知道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在做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然后向北移动,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移动,到秋分(9月23日前后)又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日(12月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又开始向北移动,到下一年的春分又直射赤道.就这样,太阳直射点一年之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解答】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而,12月25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在向北移动。
故选:D
18.【答案】A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本要能够审清题目,灵活的运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与八大行星的位置:太阳、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解答】根据题目提示“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再结合太阳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太阳、水、金、地、火、木、土星等,则只有水和金星可能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所以在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水星凌日.
故选A
19.【答案】C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解答】解:依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与木星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土星.
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天体及天体系统,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又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解答】图中大、中、小圆分别表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属于包含关系。
故选:A
21.【答案】(1)四季更替
(2)B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A位置为春分(3月21日前后),B位置为夏至(6月22日前后),C位置为秋分(9月23日前后),D位置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
【解答】(1)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2)6月12日接近夏至日,最接近图中的B位置。
故答案为:(1)四季更替;
(2)B
22.【答案】(1)北;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转动
(2)B;D;A;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解答】(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看是顺时针转动,结合图示得知,该图是北极上空;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B点位于白昼的中间,处于正午;D位于夜晚的中间,属于午夜;A位于晨线,即将进入白天,处于早晨;图中C点将进入黑夜,说明处于傍晚。
故答案为:(1)北;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转动;(2)B,D,A,C。
23.【答案】(1)北回归;6月22日
(2)极夜
(3)昼夜等长
(4)夏;长;短;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太阳光照示意图的判读,结合地球公转的概况解答即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解答】(1)根据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全部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可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季节是夏季;
(2)根据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可知,此时南极圈以南地区全部出现极夜现象;
(3)赤道,一年中地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夏季,昼长夜短,南半球正好相反处于冬季。
故答案为:(1)北回归线;6月22日;(2)极夜;(3)昼夜等长;(4)夏,长,短,冬。
24.【答案】(1)下弦;二十二或二十三;上弦;初七或初八
(2)垂直;同一直线
(3)29.53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周期为29.53天左右,月相变化由,新月-峨眉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解答】(1)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表示下弦月,发生在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B表示上弦月,发生在农历初七或初八;
(2)根据分析,月相为AB时,是上弦月和下弦月,日地月三地位置垂直;当月相为C新月,D满月时,日地月三地位于一条直线上;
(3)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天。
故答案为:(1)下弦,二十二或二十三,上弦,初七或初八;(2)垂直,同一直线;(3)29.53。
25.【答案】(1)海王星;木星
(2)e;d
(3)椭圆;76
(4)d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了太阳系模式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小行星带的位置、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分析等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容易混淆。(1)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两颗行星轨道之间;(3)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轨道为椭圆;图中各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4)是木星,八大行星的天然卫星数目如下:木星有61颗卫星,土星31颗卫星,天王星21颗卫星,海王星11颗卫星,火星有两颗卫星,地球有一颗卫星(即:月球),水星和金星均无卫星。
【解答】(1)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a为海王星,d为木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两颗行星轨道之间,为e和d;
(3)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轨道为椭圆;
(4)图中各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木星d。
故答案为:(1)海王星,木星;(2)e,d;(3)椭圆,76;(4)d。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与宇宙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天上星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童谣中所说的“星星”,绝大多数是()
A.行星 B.恒星 C.彗星 D.流星
【答案】B
【知识点】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解析】【分析】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见的其他恒星,几乎全都在银河系内,但由于距离遥远,这些恒星看似只是固定的发光点。
【解答】基本上都是恒星,太阳也是恒星,只是距离我们很近,所以白天能看到太阳,但是其他的恒星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在白天使都没太阳的光芒所覆盖,所以只能在晚上见到恒星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一点光,但有时候见到的星星也有行星的,比如土星会反射太阳的光,在晚上是有时也能看到。
选B
2.如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
【解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观察为逆时针,在南极观察为顺时针。N为北极看为逆时针,S为南极看为顺时针,①④正确。
故选D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太阳和月球是与人类最密切的天体。下列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阳是一颗行星
B.地球内部只分为地壳、地幔两层
C.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D.月球是一颗会发光的卫星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属于较为简单的基础题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时间差异。
【解答】A、太阳是一颗恒星;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D、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杭州某中学的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 )
A.甲一乙一丙一丁 B.乙一甲一丁一丙
C.甲—丙一乙一丁 D.丙一丁一甲一乙
【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和月球都是不发光的天体,它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时,月影就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被月影扫过的地带和区域,便能看到日食现象。月食形成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当月亮运行到地球背着太阳的阴影区域(本影)内时,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即发生了月食。
【解答】当月亮运行到地球背着太阳的阴影区域(本影)内时,月亮被地球的阴影所遮掩,这时即发生了月食,杭州某中学的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甲-丙一乙一丁。
故选C
5.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同时太阳活动也会对地球产生不利影响。下列现象肯定不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 )
A.无线电通讯受干扰 B.地磁场发生磁暴
C.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 D.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属于记忆内容,考查了学生的识记情况,是基础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2、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诱发自然灾害。
【解答】A、太阳活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与太阳活动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B、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符合题意;
D、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太阳辐射来实现的,影响地面以及大气层的温度、能量、从而影响大气运动,造成天气气候的改变,与太阳活动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表明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下列对月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B.月球表面有环形山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 D.月球体积比地球大
【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月球有关知识的掌握,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
【解答】A、地球的大气层较厚;而月亮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故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月球上面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没有花草树木,更没有飞禽走兽,是一个寂静、荒芜的世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声音也无法传播,登月的宇航员只有利用无线电波才能进行通话,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月球体积相当地球体积的,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当地球运动至如图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 )
A.冬至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春分日
【答案】A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做地轴的垂线,即赤道,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春分日和秋分日。
【解答】甲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故选:A
8.下列月相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月相的相关知识,需理解记忆。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朔: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新月),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上弦月:到了农历初七、八,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一轮明月整夜可见。下弦月:到了农历二十三,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解答】月相变化如图,月相的变化为:新月-峨眉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故答案为①④③②
故选A
9.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不同
B.公转和自转的周期是相同的
C.都是围绕太阳转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属基础题。(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A、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故A错误;
B、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故B错误;
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绕地轴不停转动,故C错误;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
A.ABC B.ADC C.EBF D.EDF
【答案】B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分为晨线和昏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状态;反之则为昏线(日落状态)。
【解答】审题北极点上空,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DC上的点沿自转方向将进入夜半球,是昏线,ABC上的点沿自转方向将进入昼半球,是晨线。
故选B
11.如图甲、乙两点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商定在同一天的正午测定竿影,并用相机记录后将图片传送给对方,ABCD是两位同学得到的一组图片,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根据甲乙两人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甲乙两人拍的照片。
【解答】根据图可以看出乙位于北半球,甲位于南半球,根据太阳直射点位于甲乙之间,乙的影子指向北边,甲的影子指向南边。
故选A
12.木星与月球上演“木星合月”(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下图表示相关天体的位置关系,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此次木星合月的景象最接近的是 (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弦月的特点和视角对看到的物体大小的影响,读图解答即可,月亮是上弦月是出现在上半夜,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解答】根据地球月球的位置图,当天的夜晚看到的月亮应为上弦月,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距离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所以木星看起来要比月球小,因此A图正确。
故选:A
13.玲玲家准备在德州市城区买房,为方便爷爷奶奶出行,准备买一楼,但妈妈担心光线不好,玲玲建议元旦期间去看房,说如果这几天光照条件好,那全年都会比较好.根据所学知识,你觉得玲玲的理由是( )
A.正值假期,看房的人多,可以讨价还价
B.这几天昼长夜短,看房时间充足
C.这几天正处于德州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附近,楼房的影子最长
D.这几天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出行方便
【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高度大小与季节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德州市是中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北半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北半球是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元旦1月1日接近冬至日12月22日.该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值,楼房的阴影长,因此可以考察房间采光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4.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是我国登月计划的重要一步,与月球相关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会发光
B.“嫦娥五号”登月后不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
C.月球上有氧气,宇宙员在月球上可以自由呼吸
D.“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十五、十六看到的月相是满月
【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此题人类探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涉及到光源的定义、月相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学科综合题。(1)月球是一颗不会发光的卫星,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2)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4)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
【解答】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但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故A错误;
B、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因此“嫦娥五号”登月后仍然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也就没有氧气,宇航员在月球上不可以自由呼吸,故C错误;
D、当月亮运行到对地球来说正好跟太阳相反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叫“望”。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面正好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这叫“朔”.+由“望”到“望”,或由“朔”到“朔”,平均起来需要29天12小时44分,这叫一个朔望月。朔一定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平均起来要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才是望,因此,望月常常不是发生在十五的晚上,而是十六的晚上,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这个道理,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月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 ②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③月相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
A.① B.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解答】①是错误的,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人所见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在不断变化 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②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正确;
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周期为29.53天左右,月相变化由,新月-峨眉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错误;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正确;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级别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银河系—地月系一太阳系一总星系
B.太阳系一地月系一总星系一银河系
C.总星系—银河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
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
【答案】D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本题呈现了宇宙环境的基本特征--运动性,考查学生对宇宙环境的认识情况和天体系统层次划分的掌握情况。天体系统体现了宇宙的运动性特征,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解答】天体系统划分四个层次,级别由高到低的顺序如下: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故选:D
17.2015年12月25日人们欢度圣诞节的时候,下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的运动,学生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知道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在做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然后向北移动,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移动,到秋分(9月23日前后)又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日(12月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又开始向北移动,到下一年的春分又直射赤道.就这样,太阳直射点一年之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解答】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而,12月25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在向北移动。
故选:D
18.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 )
A.水星凌日 B.火星凌日 C.木星凌日 D.土星凌日
【答案】A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本要能够审清题目,灵活的运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与八大行星的位置:太阳、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解答】根据题目提示“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再结合太阳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太阳、水、金、地、火、木、土星等,则只有水和金星可能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所以在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水星凌日.
故选A
19.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木星相邻的行星是( )
A.金星、地球 B.地球、土星 C.火星、土星 D.水星、火星
【答案】C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解答】解:依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与木星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土星.
故选:C.
20.(2017·嵊泗模拟)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分别表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层次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天体及天体系统,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又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解答】图中大、中、小圆分别表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属于包含关系。
故选:A
二、填空题
21.如图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A→B→C→D绕着太阳公转。
(1)地球公转产生了 现象(填“四季更替”或“昼夜交替”)。
(2)6月12日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填“A”“B”“C”或“D”)。
【答案】(1)四季更替
(2)B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A位置为春分(3月21日前后),B位置为夏至(6月22日前后),C位置为秋分(9月23日前后),D位置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
【解答】(1)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2)6月12日接近夏至日,最接近图中的B位置。
故答案为:(1)四季更替;
(2)B
22.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判断理由是 。
(2)A、B、C、D四地中,处于中午的是 ,处于午夜的是 ,处于早晨的是 ,处于傍晚的是 。
【答案】(1)北;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转动
(2)B;D;A;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解答】(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看是顺时针转动,结合图示得知,该图是北极上空;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B点位于白昼的中间,处于正午;D位于夜晚的中间,属于午夜;A位于晨线,即将进入白天,处于早晨;图中C点将进入黑夜,说明处于傍晚。
故答案为:(1)北;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转动;(2)B,D,A,C。
23.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在 线,日期是 前后
(2)南极圈以南地区昼夜情况是 ;
(3)赤道上的昼夜状况是 ;
(4)这段时期北半球是 季,白昼时间 ,黑夜时间 ;南半球是 季,昼夜长短与北半球相反。
【答案】(1)北回归;6月22日
(2)极夜
(3)昼夜等长
(4)夏;长;短;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太阳光照示意图的判读,结合地球公转的概况解答即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解答】(1)根据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全部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可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季节是夏季;
(2)根据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可知,此时南极圈以南地区全部出现极夜现象;
(3)赤道,一年中地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夏季,昼长夜短,南半球正好相反处于冬季。
故答案为:(1)北回归线;6月22日;(2)极夜;(3)昼夜等长;(4)夏,长,短,冬。
24.回答下列关于月相的问题:
(1)A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B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
(2)月相为A、B时,日地月三者 ;为C、D时,日地月三者 。
(3)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 天,称为朔望月。
【答案】(1)下弦;二十二或二十三;上弦;初七或初八
(2)垂直;同一直线
(3)29.53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月球不发光、不透明。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周期为29.53天左右,月相变化由,新月-峨眉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解答】(1)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表示下弦月,发生在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B表示上弦月,发生在农历初七或初八;
(2)根据分析,月相为AB时,是上弦月和下弦月,日地月三地位置垂直;当月相为C新月,D满月时,日地月三地位于一条直线上;
(3)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天。
故答案为:(1)下弦,二十二或二十三,上弦,初七或初八;(2)垂直,同一直线;(3)29.53。
25.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a d
(2)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填字母)
(3)图中哈雷彗星的轨道形状是 ,它的公转周期是 年。
(4)图中各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 。(填字母)
【答案】(1)海王星;木星
(2)e;d
(3)椭圆;76
(4)d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了太阳系模式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小行星带的位置、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分析等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容易混淆。(1)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两颗行星轨道之间;(3)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轨道为椭圆;图中各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4)是木星,八大行星的天然卫星数目如下:木星有61颗卫星,土星31颗卫星,天王星21颗卫星,海王星11颗卫星,火星有两颗卫星,地球有一颗卫星(即:月球),水星和金星均无卫星。
【解答】(1)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a为海王星,d为木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两颗行星轨道之间,为e和d;
(3)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轨道为椭圆;
(4)图中各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木星d。
故答案为:(1)海王星,木星;(2)e,d;(3)椭圆,76;(4)d。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