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共7张PPT)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共7张PPT)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19: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张PPT)
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
交通与社会变迁 古代 交通工具 车马船轿等;
交通建设 自然道路;人工道路(古罗马;秦驰道、直道、五尺道;汉唐丝绸之路;元驿路交通网);运河(秦朝灵渠、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米迪运河、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近代 交通工具 罗盘针及多桅帆船;火车(蒸汽、内燃);轮船(蒸汽、内燃;黄鹄);自行车;汽车;
交通建设 环球交通网形成(东方航线;环球航线;其它航线);洲际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铁路(陆路交通主干;唐胥铁路;京张铁路)、公路(马路)发展;
20世纪 交通工具 汽车(内燃和新能源)、高铁、地铁、喷气式飞机、宽体客机、邮轮等
交通建设 高速公路(科隆-波恩;沪嘉;中国第一)、高铁(东海道新干线;中国第一)、地铁快速发展;航空、航海事业发展;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人类进入“高速”时代。
意义 ①便利生活(人物流);②推动城市化;③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医疗与卫生 疫病 流行 ①天花席卷尼罗河;欧洲天花;②地中海鼠疫;“黑死病”;③雅典鼠疫、明末鼠疫、墨西哥黄热病;④俄国、波兰斑疹伤寒、西班牙流感;
影响 疫病给人类政治(混乱、政治走向)、经济(死亡、饥荒)造成消极影响,但客观促进医学(大健康)和公共卫生(大卫生)的进步;
中医 成就 ①扁鹊四诊法②《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③麻沸散;《伤寒杂病论》④葛洪《肘后备急方》⑤药王;《新修本草》⑥《本草纲目》⑦新中国中西医结合⑧屠呦呦青蒿素;
特点 起步早;临床经验+四诊法+药方;整体辩证施治;中药方(药食同源);
西医 成就 ①17世纪《心血运动论》;②18世纪晚,牛痘接种法;③19世纪,细胞细菌学说,实验药理学,巴氏消毒法;④西式医院、院校;牛痘、麻醉、放射消毒、化验;⑤1928弗莱明青霉素;
特点 起步晚;科学实验+精密仪器化验+消毒;局部施治;化学药物和手术为主;
1.秦朝道路和罗马帝国道路比较
共同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形成网络;道路多,范围广,遍布帝国境内。
历史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贸易的流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不同点: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知识点一:古代交通
2.隋朝大运河
(1)大运河开凿的客观条件:
①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②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物质条件;
③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2)大运河开凿的主观目的:
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加强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
(3)元代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
变化:从以洛阳为中心到以大都(北京)为中心;改变了迂回曲折路线,缩短了航程;体现出政治中心北移带来的影响;原因:元朝以北京为都城;隋唐运河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元朝经济中心在南方,便于将南方财赋北运。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元朝政权的巩固也起到一定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特点
2.成因
(1)缓慢的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国家不能独立,被列强控制。
②中国修筑铁路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
③传统守旧的观念和思想阻碍。④长期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铁路建设稳定的社会环境。
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2)发展的原因
①工业文明的影响;②政府政策的推动(实业救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③洋务运动的兴起,先进中国人的努力;④自然经济不断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侵华的需要。
【问题探究】铁路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①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②铁路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相关的近代工矿业发展。
③铁路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
④铁路政治上加速了近代中国一体化,打破了旧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⑤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⑥但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这是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是铁路路权丧失的结果。只有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才更好地发挥了它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1.近代英国经济转型与交通变革的关系。
早在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英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英国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镇之间、地区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对水陆交通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16世纪,英国地方性交通网络的出现和城镇旅馆的增加,就是在经济转型的刺激下出现的变革。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西北贸易日益兴盛繁荣,韦尔河等西北部河流改造实施计划的落实和陆路交通货物运输费用的降低,能够充分适应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经济转型刺激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使交通运输逐渐走向网络化、便捷化和普及化。
2.经济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经营性质的多样化。
17世纪,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生产能力的提升,英国地方城镇与工业都市之间形成了定期的专业运输服务,并出现了收费道路。交通运输业逐渐具备了专业化、市场化的性质。18、19世纪的英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陆路交通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客运班车的普及、行程距离的固定化以及陆路枢纽城镇交通网联络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不断呈现出服务化、普遍化的特点。
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特点与影响《三维P292》
知识点三:近代英国的交通近代化
知识点四: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与意义
(1)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2)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3)20世纪后陆路交通的新特点:①汽车工业发展推动道路建设。②发展迅速、专业化、高速化、网络化。③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④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
2.疫病流行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知识点五:疫病的流行
政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甚至王朝更替;
威胁健康,人口大量死亡;黑死病间接推动封建制度瓦解;
经济: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思想: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客观上可能引起新思想的酝酿传播(文艺复兴)
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同时,为了防疫,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1.造成疫病危害不同的因素
①政治因素:政府作为(防疫制度有无;官方医政系统是健全还是缺失)。
②经济因素:经济发达或落后,财政富足或困难(物质基础)。
③思想科技:科技水平(如医疗卫生体系,药品供应、医疗服务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交通物流等)先进或落后;科学理性或迷信思想;公众卫生意识强或缺乏。
④社会环境:统一稳定或分裂动荡(和平或战争)。
3.中西医的不同特点、各自形成原因及认识
(1)中医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起步早;临床经验+四诊法+针灸等;整体辩证施治;中药方(药食同源);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个人健身;(三维P297)
形成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读书人观念的转变及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
(2)西医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起步晚;科学实验+精密仪器化验+消毒;局部施治;化学药物和手术为主;重视公共卫生;
形成原因:以化学、物理、生物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
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传教士的作用;西医自身的进步;新式学堂的推动;
洋务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受到日本的影响;开明人士的推动;
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的交流汇通。
西医的传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西式医院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
②西医院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
③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④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爱国卫生运动”与“除四害”:
爱国卫生运动始于1952年,是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是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爱国卫生运动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是新中国卫生奇迹的主要经验之一。195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除四害》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即掀起“除四害”运动。
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②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落后;③社会公众健康水平低。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基础薄弱;政府统一管理;成就显著
6.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
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主要目的: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补充:全面认识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①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大量的神父染病死亡,动摇了“瘟疫是上帝对罪人惩罚”的这一基本信念,使教会对普罗大众的精神控制严重削减。人们开始对宗教重新思考和追求,对宗教改革也有促进作用。
②孕育了及时行乐的现实主义。随着黑死病的日益猖獗,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禁欲主义逐渐退出,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③推动了技术的变革。在瘟疫流行的年代,欧洲人口的剧减已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的匮乏导致农奴制瓦解,大片农田荒芜,整个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还直接导致欧洲城镇的手工业几乎消亡,意大利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寻求先进的技术以弥补减少的工人的产量,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出现。
④推动医学法律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院、医生开始寻求治疗患者的方案,提出了公共场合消毒,多通风等防治措施,政府颁布卫生法令和法规,严格规定城市生活的卫生准则,有效遏止疾病的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