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七下·番禺期中)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2.(2019·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4.(2017七下·独山期中)“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
A.宋高祖赵构 B.宋太祖赵匡胤
C.宋真宗赵构 D.宋真宗赵匡胤
5.(2017七下·武平月考)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6.(2018七下·费县月考)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7.(2017七下·乐亭期末)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
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8.(2017七下·雅安期末)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9.(2017七下·东台月考)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0.(2017七下·济南期末)“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11.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
12.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13.(2020七下·镇平月考)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防止和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和兵移政变局面的出现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17七下·邓州期末)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
B.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
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15.(2017七下·河源月考)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
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17.(2017七下·芜湖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题干“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太祖是指赵匡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陈桥兵变”就很容易联想到是赵匡胤。学生要掌握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D选项符合题意。
藩镇割据是在唐以后出现的,A选项排除。
BC选项不符合宋朝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 ”,结合宋朝的治国政策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真龙天子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故答案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陈桥兵变的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
【点评】本题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所吸取的教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7.【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宰相不止一个,在宰相下有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所以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A项符合题意。BCD项的说法均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除本题考查知识外,宋太祖还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大奖的兵权。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借以分知州的权力。分解宰相权力的是在宰相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措施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与分权无关。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
9.【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诗中提到的陈桥驿,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他就是宋太祖。后为加强君权,削夺大将兵权。ABD中的人物均与题干史实无关。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属河南),史称“北宋”。 赵匡胤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赵匡胤的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D符合题意;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A、B不符合题意;
宋太祖还采取设立多重机构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积极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也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所以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
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这是消极作用,不是积极作用,排除④,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脂,注意题干中的“积极作用”字样,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是因为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导致政权更替频发,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为避免重蹈覆辙,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重文轻武的弊端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但不是因为轻视军事建设,宋朝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众多;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提升文官地位,抑制武将,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重文轻武也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故ACD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15.【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宋朝之间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史学家统之为十国。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五代十国的有关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五代十国的有关内容。
16.【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
(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是因为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
(1)、重文轻武政策。
(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7.【答案】(1)赵匡胤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内容及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所学可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2)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北宋建立前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3)依据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及所学可知,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4)依据所学知识,针对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君权。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他提出的解决的办法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故答案为:
(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七下·番禺期中)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题干“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太祖是指赵匡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陈桥兵变”就很容易联想到是赵匡胤。学生要掌握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2019·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D选项符合题意。
藩镇割据是在唐以后出现的,A选项排除。
BC选项不符合宋朝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 ”,结合宋朝的治国政策进行分析即可。
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4.(2017七下·独山期中)“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
A.宋高祖赵构 B.宋太祖赵匡胤
C.宋真宗赵构 D.宋真宗赵匡胤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真龙天子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故答案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陈桥兵变的知识。
5.(2017七下·武平月考)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
【点评】本题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所吸取的教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6.(2018七下·费县月考)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7.(2017七下·乐亭期末)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
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宰相不止一个,在宰相下有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所以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A项符合题意。BCD项的说法均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除本题考查知识外,宋太祖还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大奖的兵权。本题难度适中。
8.(2017七下·雅安期末)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借以分知州的权力。分解宰相权力的是在宰相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措施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与分权无关。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
9.(2017七下·东台月考)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故选B
10.(2017七下·济南期末)“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诗中提到的陈桥驿,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他就是宋太祖。后为加强君权,削夺大将兵权。ABD中的人物均与题干史实无关。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1.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属河南),史称“北宋”。 赵匡胤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赵匡胤的知识。
12.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D符合题意;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A、B不符合题意;
宋太祖还采取设立多重机构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020七下·镇平月考)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防止和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和兵移政变局面的出现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积极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也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所以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
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这是消极作用,不是积极作用,排除④,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脂,注意题干中的“积极作用”字样,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17七下·邓州期末)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
B.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
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是因为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导致政权更替频发,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为避免重蹈覆辙,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重文轻武的弊端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但不是因为轻视军事建设,宋朝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众多;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提升文官地位,抑制武将,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重文轻武也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故ACD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15.(2017七下·河源月考)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
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和宋朝之间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史学家统之为十国。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五代十国的有关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五代十国的有关内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
(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是因为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故答案为:
(1)、重文轻武政策。
(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7.(2017七下·芜湖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答案】(1)赵匡胤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内容及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所学可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2)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北宋建立前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3)依据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及所学可知,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4)依据所学知识,针对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君权。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他提出的解决的办法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故答案为:
(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