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导入新课
问:根据材料指出,战国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发展潮流。
假如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作为秦国的国君你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材料1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2 在统一方略上,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课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统一策略……
引申: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根据以下信息概括出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吗?
血缘分封 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 群雄兼并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社会发展要求打破政治阻碍。
(2)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公元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一、秦的统一
1、历史条件
根据以下信息概括出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吗?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个人才能: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3)变法革新: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臣闻地广者粟多……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王者不却其庶,故能明其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史记·李斯列传》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决袋什阳,教民耕战,是以兵功面地厂,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史记》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
一、秦的统一
2、过程
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北方: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西南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秦朝疆域图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一》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问题:材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皇帝制度
特点:浓厚的家国一体色彩
廷议:兼听独断
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
百官之首
监察百官
管理军务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里
基层组织:
征发赋役,维护稳定
皇帝
三公九卿
郡
县
乡
亭
里
编户齐民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基层组织
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周秦之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基于血缘的早期国家发展为成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产生方式
与中央的关系
权力
历史影响
血缘宗法
皇帝任免
地方独立性很强
(地方分权)
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
世袭封地,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军权等
严格在中央法令规定范围内施政
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易生暴政,官僚腐败
重点突破
从周制到秦制
领域 主要措施
经济
文化
社会
民族
归纳秦朝在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巩固统一的举措,结合课本16页【史料阅读】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
整顿社会风俗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北击匈奴,南抚夷越
奠定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疆域的基本版图;
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阿房宫景区(遗址复原)
秦始皇陵复原图
小佘太秦长城
秦始皇陵铜车马复原模型
秦兵马俑
征发繁重
兴师动众
秦始皇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兵马俑
秦朝肉刑
大兴土木
二、秦的暴政
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表现一:沉重的赋税
表现二:繁重的徭役
秦朝暴政
材料三: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表现三:残酷的刑法
材料四: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表现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朝暴政
秦始皇:穷奢极欲,横征暴敛;
刑法严苛,民不聊生。
焚书坑儒,失去士心。
秦二世:残忍昏庸,严刑峻法。
1、原因
3、教训
根本: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
重要:政治、文化认同不稳固,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
直接:陈胜吴广起义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尊重文教,以文化人;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不久兵败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2、时间:
BC207年,刘邦军入咸阳,秦亡
一、秦的速亡
刘邦:
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
善于用人,听取谏言;
指挥得当,根据地稳固
项羽:
烧杀掳掠,大失人心;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
分封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楚汉战争,西汉建立
1
2
4
3
秦亡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后世统治者认识到了民众民心的重要性
民本思想有限回归
鉴于秦亡的教训,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的主流
尊崇儒学,争取士心
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天人感应、祖宗之法)。
君主权力适度制约
后世王朝反思秦朝民族政策的教训,对边疆民族文武并用,因俗而治,理解和承认民族地区社会现状
对边疆民族实行羁縻政策
秦朝速亡对古代中国政治的深远影响
秦亡影响
材料一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的评价?
完成统一,顺应潮流,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
开创秦制,影响后世
统一度量衡与文字、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
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亡。
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的评价?
教材P16和P18两处“史料阅读”对秦始皇的评价总体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不同:15:肯定秦始皇的功业;17:批评秦始皇的暴政。
原因:所处时代环境和作者的立场不同。
【本课小结】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前230年
前221年
前214年
前209年
前207年
统一条件
统一过程
巩固统一
秦的灭亡
客观条件:民心、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主观条件:地理位置、物质基础、人才、吏治、策略等
灭六国:前230—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拓展: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原因: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农民起义。
灭亡:前209年,陈胜、吴广揭开了反秦起义序幕;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