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22: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导入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石器时代的分期(1)分期: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2)分期依据:制作石器的技术不同。2.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1)概念: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与生活
①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
②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用火。
3.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1)概况①含义: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②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③生产与生活: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④遗存分布: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代表
早期 晚期 时间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距今约5 000年前 代表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分布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特征 手工业: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农业: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 农业:种植水稻手工业: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知识拓展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影响和意义深远。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研究对于重建古史、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意义重大。
4.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①出现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②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①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②社会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发展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贵族陵墓
贵族宫殿
平民区
良渚古城遗址平面图
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半 坡 类 型 合 葬 墓 不见成年男子和小孩的合葬墓,只见成年女子和小孩的合葬墓。说明这个氏族的血亲关系是依母系传承的。
女性随葬品比男性多,说明妇女对财产支配权高于男子。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
良渚“神徽”像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 1700 米,南北长约 1900 米,总面积约 300 多万平方米,相当于 4 个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探究一: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产生早(源远流长);
②分布广泛;③多元一体;④中原核心;⑤自成体系。
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所谓“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历史舞台上曾经生息繁衍着灿若群星般的古代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经历过无数次的民族迁徙、征伐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 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2.夏朝——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夏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知识拓展】“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夏朝的性质
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是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启继,表明当时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
三 商和西周(早期国家的发展)
1.商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族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3)文化成就
①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已是一种成熟文字。
②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4)国家管理
商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内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5)影响范围: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服=服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关于内外服制度
概念阐释 内服制与外服制
(1)内容:内服:商族的活动区域(今河南省一带),商王是君主,直接统治,即王畿,设立相、卿士等内服官。外服: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是盟主,间接统治,册封其首领为侯、伯等,为外服官。(2)特点:①两者是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国和方国各有义务有些方国时服时叛。商王国义务:保护属国不受侵犯、派人助耕等。方国义务:定期纳贡、奉命征伐等。进贡,又称朝贡,表示臣服、顺从。必修2殷墟出土大量外地物品,如青铜矿石、玉石、贝壳等,推测其来源:方国进贡;战争掠夺;民间交易等。②外服方国系小国寡民,保持原有的血缘界限,,享有自治权和独立性当时商王国、方国是血缘性的国家,由部落发展而来,类似于古代希腊城邦,页23顺一行。到周朝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人口迁移,国家的血缘性下降,多族混居,地缘性凸显。
2.西周统治(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2)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对王畿以外地区的行政管理,周人则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古称封建制,意为“封土建国”。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3)主要内容:
(1)分封内容:授“土地”、授“人民”,建立诸侯国。
(2)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进行再分封,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4)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多分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影响: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材料三:周人的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形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经过西周的封建体制,中国经历了为时数百年的文化融合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1、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
2、扩大统治区域
3、(局限)诸侯有很大独立性,后期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4、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④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
⑤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作用:
解决权力分配问题,维护统治集团稳定。
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家国同构),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共和行政”①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②概况:周厉王出逃, 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4)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和西周的经济
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概念解读:井田制
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其瓦解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夏、商、西周)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课堂小结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