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创新教案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
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丁。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2.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实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学习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2、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3、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助读资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投影显示积累的词语:
2、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3、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4、作者的论点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归谬)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自然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四、再读课文,感知爱憎之情,领略讽刺的力量
五、小结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并没有使他的思想软弱、麻木,并没有削弱他伟大战士的力量;他依然冲在最前线……他就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体味深义
1、体味语句的深义,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⑴ 多媒体显示:
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②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学生思考,明确:
①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② 指广大人民;
③ 指国民党反动统含者及其御用文人;
④ 指所有的中国人;
⑤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⑵ 学生自选例评析:
示例: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以问句的形式出现,看以悬而不论,实际上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同时也包含对大众的关切、询问。
示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用比喻高度评价了那些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们,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2、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意味,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体味第一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它们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的心理,同时又暗示了其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有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沉迷心理。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⑵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⑶品味第8段“……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真正失掉自信力的是那些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二、说话训练,联系实际,回顾反思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学生畅所欲言。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
他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
他们是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
……
多媒体显示: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然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摘自:鲁迅《这个和那个》,收入《华盖集》)
学生若有所思。
教师总结:各种灾害与中国历史相生相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每一章都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谎言与真实、光荣与耻辱、凝聚与散漫、顽强与脆弱、为公与为私……的斗争,中华民族始终未被斗倒趴下,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相信自己。“神舟”五号遨游于太空,中国飞天,在最高最远的广阔舞台上做了一次最完美的亮相,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吧!
三、延伸拓展,比较异同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中国人的智慧丛书》
李 恪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立刻便有了一种不痛快。谈中国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昂,不能平静,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赓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能自豪,而是有点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自豪以致自大
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但是西方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我们并不知晓。到了晚清,他们的自鸣钟的确有点意思,那不过是匠作的巧技而已,爱不释手之余,我们还可以冷冷地讪笑那些蛮夷。但是,鸦片战争一起,我们知道了,洋鬼子船炮利器,我们纵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再加上忠义之士的视死如归,也终究无济于事。败了,割地赔款搭笑脸,不敢再惹洋大人。而仁人志士发愤而起,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兴洋务、办厂矿、译洋书、谋立宪,以至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然而“天朝大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曾几何时,提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殊不知,地大物并不博,人口多并不是好事。提到中国,就是“四大发明,灿烂文化”,殊不知,近代来,外国四百大发明也不止;文化有灿烂的地方,也有不灿烂、甚至鲁迅说的“吃人”的地方。说到外国,就是腐朽垂死,水深火热,我们要解放全人类,要让他们过上像我们一样幸福美满的生活── 姑不论失掉自信力否,首先就失去了平常心。
由自大到自卑
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教训。且不说清廷的割地赔款搭笑脸,“文革”中大批崇洋媚外,让我们十分“解气”之后,国门打开,我们蓦然看到,门外并不是水深火热、暗无天日,中华民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勤劳勇敢善良聪明的民族,在我们战天斗地、你死我活的时候,他们一刻也没有停留地创造着同样灿烂的文化。不能不承认,在许多方面,西方远远地走在了我们的前头。不是曾痛斥过“外国的月亮圆”的论调吗?到国外一看,因为他们早就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月亮的确要更圆更亮一些。
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五四”时期,有人建议废除汉字,有人实行废除孔教,从师夷之长以制夷到改革开放,百余年来,仁人志士未曾一刻停止过探索真理,而崇尚西方之风,也愈来愈烈,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如果说初期的崇尚还只是洋火洋油洋布洋面的阶段,那么,后来的崇尚则几乎渗透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人不忍一一列举。中国的确是个大国、穷国、古国,它的发展与崛起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之事,然而它毕竟是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必须自强不息,才能扬眉吐气。
中国人的智慧
失望和放弃不是中国人的习惯。那么,中国人还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沿着历史,做一次中国人的智慧的巡礼吧。
《中国人的智慧丛书》共8册,洋洋大观,在不同的学科里,记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不仅有震古烁今的四大发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早巳为国际科学史界所肯定,做出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比如关于炼焦的发明,丛书介绍:中国最早的用煤炼铁的记录,见于公元4世纪的《释氏西城记》;成书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了炼焦及用焦炭炼铁的全过程。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丛书 (《揭示物质变化》分册)列出了8个国家的最早记录,它们都在18或19世纪,结论不证自明。
在记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成果后,丛书(《播撒绿色希望》分册)引用了国外的评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日本专家甚至把杂交水稻和四大发明并列,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古代,中国有大多的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我们当然可以引为自豪;现代,如果中国人多一些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则我们何需自卑!
中国人的自信
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个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有点鼻子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奋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斗不是劣等民族,过去曾经辉煌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中国人的智慧丛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14日)
这一篇文章与课文相比,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这是一篇读后感,直接批驳论点,用事实说理,与课文写法不尽相同。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一方面我们掌握了驳论的写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鲁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宽广的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发言,写一篇题为《由脊梁引起的思索》的文章。
2、请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分析这三个材料侧重点及适应论点的不同:
⑴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侵略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⑵ 文天祥被俘后,元军一再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便毅然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⑶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⑴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⑵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⑶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⑴;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⑵;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⑶。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
课件16张PPT。你还记得这些大事吗?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于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1年10月7日,中国队1比0二度胜阿曼,提前两轮进入世界杯决赛。44年的等待,7次冲击世界杯,终于梦圆五里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关于作者二、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驳论文的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 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⑵间接批驳——驳论与立论结合(提出正确见解与主张)
1、弄清字词读音:
渺茫 miǎo 脊梁 jǐ 省悟 xǐng
玄虚 xuán 诓骗 kuāng 搽 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 “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章结构示意图㈠敌论的论点、论据(1、2)①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②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㈡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㈢间接反驳(6—8)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㈣结论(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总结:课文按提出谬论——进行直接与间接反驳——得出结论,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⑴体味第一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它们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⑵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⑶品味第8段“……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意味,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毕升、李时珍、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祖冲之、詹天佑。 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民族英雄:陈胜、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 不顾个人安危,伸张正义,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屈原、海瑞、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玄奘、法显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然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摘自:鲁迅《这个和那个》,收入《华盖集》) 分析这三个材料侧重点及适应论点的不同:
⑴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侵略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⑵文天祥被俘后,元军一再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便毅然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⑶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