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实用教案+创新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智取生辰纲》实用教案+创新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6 12:54:40

文档简介

《智取生辰纲》创新教案
北京市第一O五中学 张 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⑵ 会运用已学习的小说知识,推导情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掌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⑵ 在学生身份由学生到办案人员再到法官转换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热情,享受学习古代名著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⑴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
   ⑵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体验语文课创造与探索的乐趣。
   ⑶ 在换位思考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除感受梁山英雄的正义之美外,培养学生一些法制观念,让学生明白“义”与“法”的辩证关系,体现语文课“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
    会运用已学习的小说知识,推导情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掌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
  2、难点:
    在换位思考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除感受梁山英雄的正义之美外,培养学生一些法制观念,让学生明白“义”与“法”的辩证关系,体现语文课“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教学设想】
  《智取生辰纲》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传统篇目。这次它以《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形式出现在课本里。
  我想传统的解读文本的教法应该被弱化,而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热爱中华文化。而这个全新的角度,简单说来,就是把“智取生辰纲”这一事件作为一次抢劫诈骗案来处理,以一种与传统价值观念取向反差极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其充满好奇与趣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自主探究,讨论分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约在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冈的密林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奇怪的是,七百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也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二、案情回放
  (同学都已经熟悉这个案子,但为了不放过蛛丝马迹,对案件有个准确的判断,我们再进行一次案情回顾。在回顾时,请同学们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播放flash,让学生熟悉“案情”。(4分钟)
 
三、案情追踪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手中的卷宗(课本),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要对案情有一个准确的侦破与判断,必须对案情十分了解,哪怕是一点点蛛丝马迹。)
  1、作案时间:
  2、作案地点:
  3、作案工具:
  4、作案手段:
  5、涉案人员(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
 
四、案情分析
 
  1、作案时间: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作案时间对案情发展有作用么?有何作用?
    明确: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切感。
       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气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料知热则渴,施计于解暑,足见其料事如神。
       推动情节:由于天热难走,因此激化了押送队的内部矛盾,使八条好汉有了可乘之机,课文就有了歇凉、卖酒、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等情节。
  2、作案地点:
    一个名叫黄泥冈的林子里。
  3、作案工具:
    江州车儿、朴刀、枣子、白酒、酒桶、椰瓢、蒙汉药等等。
  4、作案手段:
    主要就是“诈骗” ,但又不仅仅是诈骗,它还带有一些抢劫的因素。
   ⑴ 司法解释:
     什么是诈骗?
     简单的说:就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犯罪嫌疑人: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白胜八人。
   ⑵ 想一想: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试结合孟子这段话,分析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里?
    ① 智用天时(天气炎热):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②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林):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受害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P172第9段)“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③ 智用矛盾(运送队伍内部不合):
      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④ 智用计谋(乔装惑敌、卖酒诱敌):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由此可见,晁盖一伙真是足智多谋。
  5、被害人──杨志:
    杨志失陷生辰纲,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如果说有,那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智1──变时辰;智2──逼赶路;智3──斥虞侯;智4──顶都管;智5──审贩枣;智6──防酒客。
   ⑴ 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⑵ 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⑶ 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⑷ 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6、聪明的同学们,那么杨志为什么会失败呢?
    外因:天气炎热 对手高明(斗智) 内部失和(关键)
    内因:性格方面(暴戾、专制) 能力方面(管理方法不当) 思维方面(思维定势)
 
五、判决
  (通过刚才的分析和你自己的缜密思考)请同学们做一次法官,对“晁盖一伙究竟有罪还是无罪”作一次判决,并且陈述判决的理由。
  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虽然有分歧,但是应该说没有对错之分。之所以会有分歧,是因为一派意见是从法制角度来谈的,一派意见是从道义角度来谈的。
  那么究竟该从哪一个角度来谈才是合适的呢?同学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水浒传》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法律书籍。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人把《水浒传》当成是一部法律书来读,我们一直都是将其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来对待的。我们推崇《水浒》,我们热爱那些杀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好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义”这一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至此,我想给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性讨论题:
  ──我们知道,不管是谁,今天要是去摩仿晁盖一伙的行为,去抢运钞车什么的,肯定都是违法犯罪行为,无论你是“智取”还是“豪夺”。但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一个人或一伙人抢劫了运钞车,你或你的同伙能否像晁盖他们做的一样去对这些坏蛋进行惩罚?你能不能说既然他们的所得是非法所得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那些钱财夺过来甚至将对方杀死?或者说,媒体披露了某些贪官、蛀虫的卑劣行径,你是否有权将其非法所得占为己有或者说将这些蛀虫杀死?
  学习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我想除了感受梁山英雄的正义之美外,还应该树立起法制观念,梁山好汉的确能杀,有时杀得性起,杀得开心,杀得痛快,但这迟早是会杀出毛病、杀出问题的。你想,这个样子乱杀一气,最后连无辜的好人或不该杀的人也跟着宰了。看看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一节和此处的“劫生辰纲”在本质上何其相似也!一个滥杀无辜、法统全无的社会是不可能长久的。梁山最后失败了,我想和这点不无关系。我们要明白“义”与“法”的辩证关系,不可法外行刑法外杀人。
 
六、余音绕梁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么?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智取生辰纲》实用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叙事艺术;明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欣赏作品的环境描写的艺术。
  2、把握作品人物形象,分析并欣赏作品刻画人物的技法,学会赏析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小说叙事技巧,欣赏古典小说叙事艺术:
  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
  3、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客观分析人物的理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以《水浒》中的人物绰号(或人名)+谜语为竞赛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以抢答为形式,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求知欲。
比如:以“候鸟南迁” 或“寒来暑往”打一《水浒传》的人名——时迁
以“万紫千红总是春”打一人名——花荣
以“绿化北京”打一人名——燕青
……
二、自由默读,感知全文
在默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并各抒己见。
课文选自《水浒》十六回,原题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编者把标题改成“智取生辰纲”,你觉得改得合理吗?请结合文本和名著来回答。(设计解说:这一道题目设计得很有创意,以一个小小标题的解读带动对全文的感知,从一个小小标题中学生粗略感知了文章的情节、写法,而且能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
老师可以适当点拨,比如标题为什么要略去吴用呢?学生可能回答:或是突出群体的智慧与团结……或是为下文制造悬念,因为行文结尾才抖包袱说出吴用之计,说得太早,就没有悬念了。
至于说改得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或认为这一章在“失意——得意——幻灭”的故事情节中,写出杨志的功名之路的幻灭,所以略去不好。或认为这样改,标题就不能很好了概括文章的内容了。总之言之成理就可。
三、理清线索,分角度叙述
  1、理线索:
  结合课文内容,从矛盾的双方来,作品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情节的?
  明确小说叙事线索:杨志智押生辰纲,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分角度创造性地复述小说情节:
  角度一:从吴用、晁盖等人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角度二:回忆电视剧中是如何展开情节的?请简要复述一下。
  让学生先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述训练,可以自我复述,也可以同桌间相互复述,也可以小组间复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各选两名学生作交流复述。 
四、比较探究,鉴赏情节
  既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情节,为什么施耐庵选用作品中的表述方式呢?
  1、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从吴用等人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优劣。
  明确:以晁盖、吴用等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一览无余,固然能使读者清晰地把握情节,但不能够设置悬念,会削弱小说的情节曲折性与表现力,同时也不能够细致地从正面刻画杨志这一形象,不能很好地展现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健之间的矛盾冲突。
  2、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电视连续剧《水浒》之《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的区别。
  要求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思考电视剧《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合理性。
  明确:课文在叙述时是先叙述杨志等人的行踪,到了黄泥冈后才引出濠州贩卖枣子的客人,最后补叙出濠州贩卖枣子的客人是晁盖、吴用等人。电视剧在叙述时则是分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一方面交待杨志等人的行踪,另一方面交待晃盖、吴用等人的进程。
  电视剧的剧情的安排有其合理之处:一是影视作品倚赖画面展现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是单方面交待杨志等人的行踪,而不安排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事后虽然也能通过闪回的方式解决,但是总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其次,电视剧中安排白胜在准备酒时与捕快何清等人擦肩而过,也为作品后面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3、体会小说安排情节的巧妙:
  明确:课文(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随后宕开一笔,写杨志与众人的别扭、老都管的掣肘、虞候的谗言,将读者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杨志与众人的矛盾上。同时写杨志如何小心翼翼,给人一种万无一失的感觉,也使读者感到如黄山观日光,如在云山雾海中一般。而黄泥冈上相遇,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精明能干的杨志也不明白到底是在哪一步被下了蒙汗药。这样读者如坠在云雾里。一边写杨志如何保护,一边抢夺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进行,最后才全盘端出,造成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何改从吴用等人的视角来写,则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奥秘都在读者眼下,故事就平淡无奇了。 
五、课堂教学小结
  1、小说节选部分围绕“生辰纲”展开故事情节的,一方面是从杨志的角度进行,另一方面则是从晁盖、吴用等人的角度进行,两组人物的进程是同时进行的,是属于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小说中存在两组矛盾:杨志与都管、虞候及众军健的矛盾;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吴用等人欲夺生辰纲。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逐渐深化与尖锐,导致了杨志失生辰纲、杨志上二龙山。
  3、小说采用的是从杨志的角度进行叙述,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则是采用补叙的方法加以交待,这样可以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扑朔迷离,更富有艺术性,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析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反复推敲了课文的题目,也梳理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再从题目上挖掘:这是一场双方斗智的戏,那么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的“智”究竟表现在何处?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何处呢? 
二、讨论探究,把握内容
  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问题,并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情况。
(3)智用矛盾: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4)智用计谋: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的智举:
  (1)起止时辰的变更,出城后“五七日”的安排;“五七日后”的安排。
(2)“逼赶要行”,不敢稍怠。
(3)斥责两虞侯的“慢慢地挨”。
(4)坚持赶路,不怕得罪老都管。
(5)审察7个“贩枣客商”,以攻为守,连发三问。
(6)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
  追问: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引导讨论并明确:
  ⑴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⑵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⑶写杨志的“智”与小心翼翼,使读者感到欲取生辰纲的情节陷入一种不可能地步,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三、赏析形象,明确主题
  1、结合文本,把握形象:
  杨志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人公,生辰纲的被夺,是否说明他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组织讨论。(请说出他的性格特征,并从小说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佐证。)
  杨志的性格:首先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受任,屡次推托,推托不掉时,才做了精心安排:要求扮作普遍商客,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利,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空子。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时间。开始乘凉,后来到了“人家稀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不允许兵士买酒喝。这都体现了他的精明过人。
  杨志如此精明,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除了吴用的计策无隙可击以外,与其性格相关联的是: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激化了运送队伍内部的矛盾。
  2、拓展情节,明确主题:
  从本课阅读中,我们了解了杨志。研究人物,要结合他的生平阅历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变化,才是真正地读懂了人物。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水浒》时,也收集了杨志的许多故事,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我们将这些故事整合起来看看,杨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
  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故事的时候,要说出杨志的性格与追求。
  引导明确:
  杨志是杨令公之后,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陷花石纲丢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牛二;流配大名府充军;梁中书提拔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与鲁智深等人二龙山入伙。
  杨志的经历,实际上是一个“失意──得志──幻灭”的过程。  
四、分析环境在作品的作用
  思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待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待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引导明确: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五、趣味创读,思维训练
如果你是押送生辰纲的杨志,你有没有办法用你的慧眼发现吴用一伙貌似天衣无缝的表演?
深研文本,根据关键语句,寻找细节。
(以下可能是学生的回答)
1.?“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白胜这个卖酒的人居然不带瓢呢?不是叫人疑惑吗?
根据逻辑推理:如果是散装卖给村民,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午太阳最大的时候来卖。村民都刚从地里回来,正需要来口酒解解口渴嘛!而且村民自家有瓢。但那村民自家的瓢有大有小,又怎能作为量具?难道不管舀多舀少都一个价钱?这显然太不合理。 ?如果是卖给酒店的,那倒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带瓢。但为什么要赶在这最热的时候挑去?如果真的是卖给酒店的话,又怎么可以中途改卖给别人?那岂不是坏了自家的信用?文中白胜没有多赚几文钱的要求,可见这酒没有被别人预订下。
2.“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这种热心过度,急于推销酒的热情,叫人生疑。也许这是个明显的破绽。(所以在电视剧中就去掉这个情节,改由向都管求情买酒。)
3.上文写“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后文却写那七人却毫不放在心上,毫无怀疑之心,拿来便是痛饮,是何道理?这七人的表现前后大相径庭,此时可说是胆子大得令人刮目相看了!道理无他,同伙而已。此处不可不说吴用等人操之过急,败露痕迹。
4.在松林中,杨志是看见他们脱得赤条条的。这些人武功高强,身上肯定肌肉暴绽,绝不像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推断啊!(电视剧里的几个人确是青筋绽出啊)
……
小结:这些漏洞也许是施耐庵的无心之过吧!所以请同学们在虚构情节时要尽量合情合理。这些漏洞也许是施耐庵的有意为之吧。后人点评,杨志此次押送生辰纲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天时”(天气炎热)、“地利”(黄泥冈人迹罕至,盗匪出没)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掉“人和”,杨志不肯以身作则、体恤下属,又得罪了两个虞候和“监工”老都管,以一人之力硬拉着14个人往前挨,实在是有心无力,早已被众人怨怅得头都大了。到了黄泥冈这里,几乎就要发生内讧,正吵得不可开交,若不是七人的出现,几乎就要现场火拼。天气如此炎热,心头又火冒三丈,就是最冷静的人也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了。所以这些蛛丝马迹没有被精明仔细的杨志发现,也许是作者从另-个角度提醒读者杨志失败的原因呢?
六、小结课堂教学
  1、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应当结合事件进行辩证地分析,要客观地评价杨志的行为与性格特征。
  2、欣赏小说,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开展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探究小说的主旨。晃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反映了北宋末年的阶级对立,体现了《水浒》“劫富济贫”的主旨,而杨志理想的幻灭,则反映出那个时代中下层武士报国无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3、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当将环境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统一起来分析,从而得到全面的欣赏。
课件11张PPT。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是明代长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课文选自《水浒》十六回,原题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编者把标题改成“智取生辰纲”,你觉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在自读时思考一个问题:3.这是起标题的艺术,因为标题力求简约、凝
练、含蓄。1.主角不是杨志,写杨志意在突出吴用等人的智慧,杨志在此不过是起衬托作用,故略去。2.突出群体的智慧与团结,也为下文制造悬念,
故略去“吴用”。理线索 结合课文内容,从矛盾的双方来,作品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情节的? 杨志智押生辰纲,
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比较 探究 鉴赏 情节 1、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从吴用等人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优劣。
2、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电视连续剧《水浒》之《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的区别。
1、“智”取生辰纲: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情况。
(3)智用矛盾: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4)智用计谋: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智1:起止时辰的变更,出城后“五七日”的安排;“五七日后”的安排。智2:“逼赶要行”,不敢稍怠。智3:斥责两虞侯的“慢慢地挨”。智4:坚持赶路,不怕得罪老都管。智5:审察7个“贩枣客商”,以攻为守,连发三问。智6: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杨志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人公,生辰纲的被夺,是否说明他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为什么? 研究人物,要结合他的生平阅历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变化,才是真正地读懂了人物。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水浒》时,也收集了杨志的许多故事,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我们将这些故事整合起来看看,杨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 “失意──得志──幻灭”环境描写在作品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待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待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如果你是押送生辰纲
的杨志,你有没有办
法用你的慧眼发现吴
用一伙貌似天衣无缝
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