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2 09:22:36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开学考试
(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动物身体部位的形态特点,有利于减小压强的是 (  )
A.啄木鸟的喙尖尖的 B.鸭子趾间有蹼
C.狼的犬齿尖锐 D.老鹰的爪非常锋利
2.2022年6月30日,中国选手陈芋汐、全红婵夺得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如图所示为二人入水时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人从开始入水到浸没的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逐渐变小
B.二人从浸没到下沉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不变
C.二人上浮的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逐渐增大
D.二人漂浮在水面上时受到水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3.如图,在伽利略理想实验中,小球每次均从斜面a点自由滚下,分别经过图中b、c、d各位置,关于小球的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描述正确的是 (  )
A.小球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
B.在d点的重力势能小于在c点的重力势能
C.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从a到b小球速度越来越大,机械能越来越大
4.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质量不同的小车从粗糙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不计空气阻力),将木块推出一段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小,机械能守恒
B.小车动能的大小是通过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反映的
C.降低小车释放的高度,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减小
D.本实验应该尽量选择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木板
5.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其中甲、乙阴影部分为等大的正方形,甲、乙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甲、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Δp甲、Δp乙。若Δp甲<Δp乙,则 (  )
A.ρ甲<ρ乙,p甲>p乙      B.ρ甲<ρ乙,p甲C.ρ甲>ρ乙,p甲>p乙      D.ρ甲>ρ乙,p甲6.小明参加研学时,制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质量均匀的泥塑构件,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现在沿竖直方向将构件分成a和b两部分,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 (  )
A.paC.pa>pb      D.无法比较
7.如图所示,一快递箱在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快递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快递箱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当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时,快递箱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D.快递箱对传送带的压力与快递箱受到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8.如图所示,某些鱼的浮沉靠鳔的胀缩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鳔膨胀时,鱼会上浮
B.当鳔收缩时,鱼的浮力不变
C.鱼的浮沉与轮船的原理相似
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小
9.如图所示,将一体积为10 cm3的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木块轻轻放入一盛满某种液体的溢水杯中,溢出液体的体积为8 cm3;若将木块从中间锯掉一半,将剩余部分再次轻轻放入装满该液体的溢水杯中,则该液体会溢出 (  )
A.3 cm3      B.4 cm3
C.5 cm3      D.6 cm3
10.如图甲所示,水平路面由三段粗糙程度不同的区域组成。物块(体积忽略不计)在F=2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区域①的最左端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在刚进入区域③时撤去拉力,物块最终停在区域③的最右端。图乙为物块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①路面的粗糙程度比区域②路面的粗糙程度大
B.物块在区域①路面上所受的摩擦力大于2 N
C.物块在区域②所受的摩擦力等于2 N,方向水平向左
D.该物块在区域③受到的支持力大于重力
11.近期我国长江流域许多省份因连续大雨发生洪涝灾害。抗洪抢险小分队成员李明在一次行动中需要帮老百姓把一个质量为240 kg的重物搬到2 m高的车上。为了省力采用5 m的长木板搭了一个斜面(如图所示)。用1 200 N的力用了5 min将重物匀速推到车上。关于此简易斜面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 N/kg) (  )
A.他对重物做了480 J的功
B.此简易斜面装置的机械效率为50%
C.他做功的功率为16 W
D.他做功的功率为20 W
12.如图所示是某载人潜水器,它可以在4 500米的水下连续工作。若海水密度为1.0×103 kg/m3,潜水器悬浮在海水中时总质量为18 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 N/kg,ρ海水=1.0×103 kg/m3) (  )
A.潜水器在海面上漂浮时浮力大于重力
B.潜水器上浮和下潜是靠改变浮力大小实现的
C.潜水器悬浮在海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1.8×105 N
D.潜水器在海面下4 500米处作业时,受到的海水压强为4.5 ×106 Pa
13.小玥把一些细铜丝塞入吸管的下端,并用石蜡将其下端封闭起来,使吸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然后她将盛有液体的甲、乙两个相同容器静置于水平地面上,把这支吸管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静止时液面相平(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液体的密度关系ρ甲∶ρ乙=h甲∶h乙
B.吸管下端所受液体压力大小关系F甲>F乙
C.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p甲D.吸管排开液体的质量大小关系m甲>m乙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4.如图a所示,玻璃桌面上有四个鸡蛋,其中两个是生的,两个是熟的。
(1)先对其中的甲、乙两个鸡蛋分别按图b的方式用相同的力捻一下,使它们在玻璃桌面上转动起来,结果鸡蛋乙转动的时间较长;
(2)再对其中的丙、丁两个鸡蛋分别按图b的方式用相同的力捻一下,使它们在玻璃桌面上转动起来,然后用手按住使之刚好停下迅速把手移开,结果鸡蛋丙还能再转一、二圈,而鸡蛋丁却不再转动了。
由上述现象判断熟鸡蛋分别是    和    。
15.如图所示,在竖直墙壁和水平地面的交角处置有边长为0.1 m、重20 N的正方体,对正方体施加大小均为10 N的水平力F1和竖直力F2,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Pa,正方体对竖直墙壁的压强为    Pa。
16.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当右端挂5 N的物体C时,物体A、B恰好能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A、B间的摩擦力为    N,;若对物体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使物体A、B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该力的大小为    N。(绳与滑轮、滑轮与轴间的摩擦忽略不计)
17.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像分别如图乙和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9~12 s内,推力对物体做功    J;t=5 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18.如图所示,小强在1分钟内用滑轮组将物体A沿水平地面匀速移动10 m,已知物体A重为400 N,它受到的摩擦力为90 N,小强所用拉力为40 N,则拉力的功率为    W,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三、实验探究题(19题7分,20题6分,21题7分,共20分)
19.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 cm2、高度为6 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g取10 N/kg)
(1)小张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表中:
实验步骤 B C D E F
弹簧测力 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2)在图B中铜块所受浮力F浮=    N;
(3)分析图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分析图A、D、E,可以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的    无关;
(4)小张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未知液体的密度是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还算出了B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    Pa,并发现B、C、D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20.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每个滑轮重相同、每个钩码重0.5 N)。
(1)利用(b)、(c)可以研究的问题是:物重相同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    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应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聪收集到如表的数据,请将表中空白处补充完整,分析(a)、(b)两图的实验过程可得:当    相同时,所提升的物重越重,机械效率    ;
滑轮 组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的高度h/m 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F/N 绳子自由端通 过的距离s/m 机械效 率η
(a) 1 0.1 0.5 0.3 66.7%
(b) 1.5 0.1 0.7 0.3   
(c) 1.5 0.1 0.5 0.5 60%
(3)小明认为只对比(a)、(c)两图的实验过程,同时利用(2)问中的实验结论,也可以研究(1)问中的问题,请写出你的分析过程        。
21.如图所示,在科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面”,记下小车停下的位置,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棉布表面、木板表面和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棉布表面上的滑行距离最短,在玻璃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
(3)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等于零,它将做    ;
(4)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
四、计算题(22题8分,23题13分,共21分)
22如图所示,是某工作队用滑轮组从水中打捞正方体物体M的情景。物体M的棱长为1 m,密度为2.8×103 kg/m3,用7 500 N的拉力F将物体M以0.5 m/s的速度匀速提升2 m。忽略绳重、绳与滑轮的摩擦和滑轮与轴的摩擦。(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物体M上升后,还未露出水面时受到的浮力;
(2)物体M上表面在水面下0.2 m时,它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3)物体M上升后,在露出水面前,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3.如图甲所示,有一正方体物块A,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把它挂在一轻质弹簧下,物块静止时,弹簧长度的变化量ΔL=3 cm;物块A的正下方水平桌面上有一个圆柱形容器,其底面积S=200 cm2,如图乙,现在往容器中缓慢注入水,使水面刚好淹没物块A,弹簧长度随之发生变化,变化量ΔL1=2 cm,这时容器中的水面距容器底高度是40 cm;保持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将物块A换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物块B挂在弹簧下,其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弹簧长度再次变化,变化量ΔL2=6 cm。丙图是轻质弹簧受到的弹力F与弹簧的长度变化量ΔL的关系。(本题物块A、B对水都没有吸附性,始终保持上下表面与水平面平行;轻质弹簧一直完好无损,受力时只在竖直方向变化;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物块A的质量;
(2)物块B的密度;
(3)容器中水的质量和物块B下表面在水中所受到水的压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年春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物理)
参考答案
1.B 2.B 3. C4.B 5.B
6.A7.C8.A 9. B10.C
11.D12.C 13.C
14. 乙 丁
15. 3000 1000
16. 0  10
17.18 6
18.20 75%
19. (1)2.7 (2)0.1 (3)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深度 (4)1.3×103 200 增大
20.  (1)动滑轮重 (2)71.4 动滑轮重 越高 (3) 由表中数据可知,(a)中一个动滑轮,两个钩码,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6.7%,(c)中两个动滑轮,三个钩码,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c)中物重较大,动滑轮较重,机械效率较小,说明动滑轮的重力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21. (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慢 (3)匀速直线运动 (4)不能
22. (1)1×104 N (2)1.2×104 N (3)80%
解 (1)物体还未露出水面时,排开液体体积V排=V物=1 m×1 m×1 m=1 m3,还未露出水面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103 kg/m3×10 N/kg×1 m3=1×104 N;(2)它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ρ水gh=1×103 kg/m3×10 N/kg×1.2 m=1.2×104 Pa;它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压=pS=1.2×104Pa×1 m2=1.2×104 N;(3)物体的重力G=mg=ρ物gV物=2.8×103 kg/m3×10 N/kg×1 m3=2.8×104 N,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80%。
23.答案 (1)0.6 kg (2)2.2×103 kg/m3 (3)7 kg 1 800 Pa
解 (1)物块A的重力GA=F拉1=6 N,质量mA===0.6 kg;(2)物块A受到的浮力F浮A=GA+F压=6 N+4 N=10 N,A的体积VA=VA排===1×10-3 m3,物块B的体积VB=VA=1×10-3 m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B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浮力等于A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即F浮B=F浮A=10 N,由于B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此时弹簧对B的作用力为拉力,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即伸长量为ΔL2=6 cm,根据图乙可知弹簧拉力F拉2=12 N,则物块B的重力为:GB=F浮B+F拉2=10 N+12 N=22 N,物块B的密度ρB===2.2×103 kg/m3;(3)容器内水的体积为:V水=Sh水-VA=200×10-4 m2×0.4 m-1×10-3 m3=7×10-3 m3,则容器中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0×103 kg/m3×7×10-3 m3=7 kg;B的边长lB===0.1 m=10 cm;物块B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ΔL2+ΔL1+LB=6 cm+2 cm+10 cm=18 cm,所以物块B下表面在水中所受到水的压强为: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18 m=1 800 P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