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望江南》
《武陵春》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望江南 温庭筠
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丽、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望 江 南
温 庭 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朗读要求:
1、语速和重音;
2、要读得情真意切,忧伤邈远。
你认为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大家说说,从词中的哪里能看出作者淡淡的忧愁?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理解大意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景物、人物内心情感)
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
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
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本首诗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还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梳理总结
望江南—温庭筠
描写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
武陵春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作者简介
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背景简介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
愁!
你觉得词中哪一个字能抒发作者的情感?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吗?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武陵春 —李清照
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带来浓郁的忧愁。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朗读要求:
1、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2、要读得抑扬顿挫、荡气回肠。
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
描绘打猎时的威武、壮阔的场景。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围绕哪一个字?)
一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
二狂:出看而须“倾城”
三狂:猎必射虎
四狂:自比孙郎
你能概括下阙的内容吗?
写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围绕哪一个字?)
一豪:鬓微霜,又何妨
二豪:持节云中
三豪:会挽雕弓
四豪: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说说下阙中运用的典故是什么
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江城子—苏 轼
通过记述作者出猎的场景,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破 阵 子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写作背景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理解大意
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概括上阕的内容:
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概括下阕的内容:
探究:
1、这首词中,作者用大部分笔墨追忆当年火势的军营生活,请结合诗句,合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年的生活场景。
2、在这首词里,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
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透露着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默写:
1.写词人时刻怀念军旅生活,夜不能寐的,梦中萦怀的句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与部下一起分食玩乐的句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写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3.表达作者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渔家傲范仲淹
上阕写景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异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泪
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渔家傲—范仲淹
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表现了守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内容
课题 写景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景:寒冷荒凉 戒备森严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相同:
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打猎: 雄壮开阔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
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查找有关资料,写出下列词句中使用的典故:
1、燕然未勒归无计:
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2、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曾经“乘马射虎”。
3、何日谴冯唐: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却因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被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建议,派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篇。
作业:《词五首》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检查预习:
三、 朗读
1、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望江南》
1、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 朗读这首词。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 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 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 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 质疑问难。
七、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 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 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 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 ( http: / / www.21cnjy.com )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 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 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 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 质疑问难。
四、 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 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词五首》实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设想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望江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文学常识: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公元812~870?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祚(zuò)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二、朗读,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倚yǐ 脉脉mò mò 蘋pín
三、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词作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
四、进一步体会词句含义。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意味?
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5.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6.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蘋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五、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画,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1.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点评。
示例:镜头一:江楼上,江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蒙蒙的江面,热切的眼神、渴盼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
远镜头:高高的江楼,小小的身影,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淼,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交织前行,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镜头三:夕阳、江水。水天相接,江水悠悠远去,残阳斜铺水中。
镜头四:白蘋洲。芳草萋萋,蘋花摇曳,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失神无语,愁眉紧锁。
六、品味诗歌的美
1.语言美。美在精练、全词仅仅27字,却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情韵兼胜。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一种喜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归来。这三个字,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再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构思美。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的情感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对往日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的深沉追怀、久盼不归的痛断肝肠……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
3.意境美。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入思妇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斜阳欲落未落,对思妇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悄然无语,悠悠逝去。白蘋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 这两句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教师总结:这首词,像一幅清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七、延伸拓展,对照阅读。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惟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
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
第三节点明诗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
学生比较《望江南》与《错误》。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八、学生尝试背诵《望江南》。
武 陵 春
一、 朗读这首词。
舴艋 zéměng 蚱蜢zhàměng
二、文学常识:
1.婉约派: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娫
(yán)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词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期词以歌颂诚挚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还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词,描写自然景物,轻快活泼,富有生趣。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永遇乐》(落日镕金)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反映了南渡时期背乡离井者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现实意义。
李清照的诗歌留存很少,但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作家的爱国思想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更加鲜明激烈,对于南宋朝廷苟安半壁的可耻行径,诗人是十分愤慨的。
她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出色的自传体散文,为我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她还另有《词论》一篇,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宋词家多有批评、强凋音律,崇尚典雅,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反对以诗为词,指出“词别是一家”的独特见解。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人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减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汇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三、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词作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一)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白散发行微微的香气,春天终究还是弃我而去了。抬头看看,日已高,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哎,我真担心呀,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找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二)红日高悬,东风骀(dài)荡,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内的花枝上已谢残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所古色古香的兼作书斋的闺房里,案头上堆着书史。妆台上放着镜奁(lián)。旁边有一只宝鸭香炉,正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yīnyùn)。一位衣着淡雅,才到中年的孀妇走出来望了望窗外。然后踱进妆台想对镜梳妆,但又慵怠无力。她喃喃自语,眉头稍舒继而又愁眉紧锁。
四、进一步理解词中句子的含义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五、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1.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古代写闺情的诗词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代言比如温庭筠写《望江南》,而此词却是女词人写自己。感情更深切,描写更细腻,文辞更清新,有较强的感染力。
2.这首词构思新颖独特。生动真切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现了暮春寡居的凄婉情思,起伏跌宕,曲折多变。上阕写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下阕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承上阕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遂起出游之兴。“比拟泛轻舟”措辞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浓重愁绪作了铺垫和烘托。“只恐”又一转,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满腹的愁绪又--次弥漫心头。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腻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3.这首词抒情方式独特。“风住尘 ( http: / / www.21cnjy.com )香花已尽”,风吹花落,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红满地,春愁满怀,情景交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抒胸臆,一改含蓄为直露,这是情怀使然,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
4.这首词写愁方法独特。通过描摹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日晚倦梳头”,日 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反映了词人灰暗的心境和阑珊的意绪;“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运用新奇的比喻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写愁名句集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只载-船离恨向西洲。” 苏轼《虞美人》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白居易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
六、 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熟读并背诵其他三首。
2.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3.课外阅读李清照的《-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品味写愁的技巧。
提示:“此情无汁可消除,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但作者将本屈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又无计消除的无奈,显现愁情之深。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一、导语设计
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如蔷薇之于猛虎。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知识要点
1.豪放派是与“婉约派”对举之宋词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fān)篱。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人间,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又敢于突破格律束缚。“不喜裁剪以就声律”。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利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豪放派词人南宋居多,人才济济,因辛弃疾成就突出,故又称“辛派”。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革新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这首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欢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朗读,抑扬顿挫,荡气回肠。
四、几个句子的理解
1.太守:苏东坡,作者自称。
2.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3.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4.射到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整体感知词的意思
这是一首记射猎的词,词的上阕描写了打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的壮阔场景。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姑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为了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下阕写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词人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到那时候-定会把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六、深层探究,形象分析。
教师提问: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阕,好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英雄;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七、鉴赏豪放词风。以本词为例,概括说明豪放词风。
本词场面热烈,豪情壮志,把词作中历来香艳柔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
八、作业:
1.背诵
2.从内容、感情、形象、语言等几个方面比较《江城子》和《望江南》两首词。
从题材上看,《江城子》是一首射猎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面壮阔;《望江南》是一首闺怨词,画画凄美。艺术形象上看,《江城子》刻画了一位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有少年狂态,“牵”“擎”
“卷”三个动词刻画出虎虎生威的情态;《望江南》刻画了一位思妇形象,“独倚”刻画出孤寂、怅惘的情态。
从抒发的思想感情来看,《江城子》抒发了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望江南》流露了盼归不归的深思幽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一、背景
1.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占领下的北方。从少年时起,就受其祖父爱国思想的影响。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参战。回到南宋后,力主恢复中原。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史。由于投降派当权,辛弃疾两次遭到弹劾,从四十二岁起将近有二十多年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六十四岁时又出任浙东安抚史、镇江知府等职,但他恢复中原的愿望依旧未能实现,不久就怀着未酬的壮志离开人世。
辛弃疾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词,他的《稼轩词》存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百多首。词中充溢着要求统一祖国的爱国主义感情,抨击了媚敌苟安的投降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二词就是这种愤懑之情的写照。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气势飞舞。辛词善用比兴,并且运用典故,托古喻今;在语言方面,辛弃疾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人词,故有“以文为词”的评价。
这首词作于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从题目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交谈,共同商讨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准备杀敌机会的到来。南渡近三十年,他梦寐以求的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感情。
二、朗读。体会豪壮中蕴涵的深沉与悲凉。
三、词的大意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响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四、探究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豪放词风。
1.这首词中,作者用大部分笔墨追忆当年火热的军营生活,请结合诗句,合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年的生活场面。
军营生活情景的描述宜选择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2.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 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曹 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有何异同
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3.作者有意作“壮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首词是一首“壮词”。
(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
(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3)“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
(4)“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 ;
(5)“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
1.词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明这首问中写的是陈亮,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词是辛弃疾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问,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仔细体味这首词。豪壮中蕴涵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深沉与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这首词写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评论世事,既表现了积极济世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愤慨之情。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心不已。记挂恢复之事。“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淮。之所以认作是贺词,恐怕是因为只看到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悲凉的意味。
2.词的结构相对来说有规律可依。即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或言志。这首词好像是个例外,这首词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纵观全词。上阕写梦中情景,下阕紧承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战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峻急明快,预示战事的胜利。“了却君乇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自抒胸臆,意气冲天,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凝聚着作古万千感慨,深沉悲壮。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末句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阕的一般定格,突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这是《破阵子》在形式上的创新。
3.词上阕所写的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六、作业
背诵
课文补遗
破阵子的故事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回忆自己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和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志豪情而作,
当然.最后仍是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了。今天咱们单说词里的三个故事。
“剑”的故事
话说南宋某年,在沂蒙山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座山寨,寨里是一支民众自发组成的抗金义军,为首的.姓耿名京。(曾爱看梁羽生小说的弟兄们肯定对他和辛弃疾的关系和事迹熟悉得很。)此人一介草莽,却统帅着数万大军。这一天,耿京正在休息,有人来报,说一着蓝衫骑白马的青年持帖闯山拜会要求入伙。(不用说,就是辛弃疾了。)耿京忙请来一看。呵,竟是一个白面书生!心中很是犹豫。但碍于这介绍人台硬面子大(古代也兴这个)。只好留他作个书记官。可辛弃疾岂是池中之物,没多久就提了很多建议,又说服耿京整编了军队,并开始演练阵法(嘿嘿,看得耿京一愣一愣的)。于是渐渐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
军队强大了,两人就想着和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较量较量,但是遇到一个难题,在他们和金兵之间,还隔着一个清风口。这清风口也有一个山寨,领头的是个胖大和尚,名叫义端。此人是个自立门户的山大王,不降金也不降宋。不管你是谁,甭想过他的地盘儿。两人商量不出办法,辛弃疾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心一横,独闯清风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竟把义端的队伍给收编了!真令耿京大跌眼镜,佩服得无体投地。这下义军是老虎发了威,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海州。一面原地休整,一面派人通知朝廷出兵,以期两军夹击,于海州会师。不料朝廷此时正在议和,不肯出兵。义军撑不下去了,只好回师根据地,不料探子来报,说清风口义端见势不好,投靠了金兵。这下义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真是进退两难。耿京一气之下,竞要斩了辛弃疾,(理由是谁叫他收编了这个野和尚!看来耿京不大讲理。)辛弃疾无奈,只好又来了个独闯清风口,经过一番恶战,取了义端首级。
个人英雄主义的作风挽救了义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失败,义军成功退守沂蒙山。辛弃疾想想义军前途渺茫,只有想办法打入朝廷内部,压倒主和派(攘外必先安内嘛),从而取得朝廷的支持才是义军的出路。而这个任务当然非自己不能完成了。不过此去风险重重,且关系重大,身上还带有义军重要的秘密文件。临行前,耿京解下佩剑,说:“红粉赠佳人,宝剑送英雄。此剑削铁如泥,乃是神兵宝器。愿你持此剑为义军杀出一条生路,为北方百姓杀出一条生路!”(真有点儿像嘱托后事。不过后来果然辛弃疾再回山东时,耿京已为叛徒所害。这是后话。)这便是词中“剑”的来历。
“醉”的故事
辛弃疾别了耿京,历尽千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苦,来到朝廷,想办法在皇上驾临较场时一展身手,遂得以面圣。从此在朝中得志,还先后出任了各地知府等官职,并曾潜回到山东,却惊闻耿京已死,义军也烟消云散。他想办法为耿京复了仇。但朝中终是主和派的天下,他越来越不得志。最后不得不在淳熙八年退隐鹅湖山。从此郁郁寡欢,与酒为伍。直到有一天,他看着耿京送他的宝剑.意识到自己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酒只会消磨他的斗志,他不甘心就如此置北方那些在金兵铁蹄下的百姓于不顾。于是作《沁国春》一首以志戒酒。词写得诙谐生动。可是有一天,陈亮来访。陈亮何许人也 陈亮陈同父,也是文武全才,赋性慷慨,任侠使气,一时称为豪杰。辛弃疾隐居时并不识此人。一日.辛弃疾于楼上望远,只见居处山旁小溪对岸,有一人骑马而来。过桥时,马停不前。那人将马三跃,马三次退却,那人大怒。拔出佩剑,一剑挥去马首,马倒地上,那人却面不改色,徐步而行。辛弃疾大奇,觉此人真是吾辈中人。此人正是来访辛弃疾的陈亮。两人遂为友,辛弃疾于此忧国而不得志之时,逢此良友,真乃一大快事,怎可不饮 可是毕竟刚刚戒了酒。于是辛弃疾挥毫又作一首《沁园春》,两人遂饮至大醉。此是“醉”的由来。
“鹅湖之会”的故事
这个故事得接着前面的说。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 唱的便是文前《破阵子》。陈亮在辛弃疾家中一住十天,两人泛舟鹅湖,登山远眺,并有诗作唱和。陈亮告别后第二天,辛弃疾觉意犹未尽,又亲自追赶陈亮,想挽留他再多住几天。追到鹭鸶林,遇到一场大风雪,举步维艰。只得怅然而返。归途投宿泉湖四望楼,夜闻笛声,凄凉之 极,遂作《贺新郎》一首给陈亮: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枝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未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而陈亮似遥感辛弃疾词举,五日后径来书索要此词。得之,依韵和一首云: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雪夜访辛弃疾,挑灯看剑,醉论时事,互相唱和,这次拜访就是文坛上传为千古佳话的“鹅湖之会”。
辛弃疾对“鹅湖之会”的有自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而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音,为赋《贺新邓》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一、资料助读
范仲淹(980--1052),字希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朗读
三、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留下思乡之泪。
四、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 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