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6.1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6.1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9 11:50:49

文档简介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6.1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展出了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这表明我国哪一技术的高度发展(  )
A.计算机技术 B.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海洋高技术
2.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黄继光
3.农村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国家启动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来发展农村教育。这得益于下列哪项科技成就 (  )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生物技术
C.激光技术 D.空间技术
4.(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邓稼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被赞誉为(  )
A.节约标兵 B.两弹元勋 C.党的好干部 D.铁人
5.2006年4月,以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00余家单位联合倡导的文明办网之风在全国迅速传播,很快掀起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潮流。我国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做法其客观因素是 (  )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多数上网人的语言、行为不文明
C.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6.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7.听到“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些赞语,你会想到的人物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8.《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指新中国著名科学家(  )
A.李四光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钱学森
9.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科学家是(  )
A.陈国达 B.黄伯云 C.刘筠 D.袁隆平
10.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下列人物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① 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艰苦创业 ④ 国际人道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下列政策措施中,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863”计划
C.西部大开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1923年,在世界化学界炸响了一声春雷: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种由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了金质奖章,从而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这位凿穿了垄断集团的坚壁、为中华民族带来福音的化学家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徐悲鸿 D.魏源
14.1995年5月,我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列属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是(  )
A.863计划 B.211工程 C.985工程 D.希望工程
15.他朴实如农民,他的研究解决了十亿人的吃饭问题,他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粮食奖,他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  )
A.籼型杂交水稻 B.超级杂交水稻
C.籼优一号 D.冈优三号
16.右图是我国升空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探索者1号
17.“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长征一号 B.嫦娥一号 C.天宫一号 D.东方红一号
18.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新中国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原子弹外,还有(  )
A.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氢弹,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C.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19.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他获得了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他是(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20.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升起的硕大的蘑菇云,这表明(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一场巨大的沙尘暴形成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二、问答题
21.什么是“两弹一星”?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三、综合题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5年,我国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的核垄断,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1961年,中共中央又决定以“两弹”即原子弹和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的发展。
(1)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根据材料指出我国为什么也要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
(2)请列举两项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令人瞩目的成就。
(3)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
2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指挥员们、战斗员们在经过了两万多里的长征的洗礼和战火的考验之后,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将会以你们的勇敢无畏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我们的目标──完成长征北上,打击日本侵略者。”──毛泽东,1935年9月哈达铺决策。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红军进行长征的两个主要目标是什么,这两个目标最终是否得以实现?请用史实证明之。
(3)据材料三,党中央做出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4)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使用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表明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高发展。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计算机应用的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远程教育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互联网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其中就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 邓稼先。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客观因素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ABD项阐述不全面,不准确。故本题应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相关知识,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6.【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题干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农民赶集的情况,图片一是“肩挑”赶集,图片二是拖拉机赶集,图三是“网上”赶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故选A。
【点评】本题以图画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人民社会水平变化的准确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袁隆平研制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钱学森是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是石油工人。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
8.【答案】B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成就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家,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做出了贡献;邓稼先是“两弹元勋”;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专家”。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9.【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湖南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0.【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邓稼先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邓稼先。
11.【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党的好战士雷锋,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体现出共同的时代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艰苦奋斗精神,故答案是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出模范人物的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所以我国航天技术能够居于世界前列,是因为863计划,所以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侯德榜的相关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选项C不符合题意;”“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选项B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选项D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科技发展的相关内容。
15.【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籼型杂交水稻,水稻品种,现代培育的新型籼稻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1972年)和第一个强优组合(1973年),并通过大协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该卫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18.【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原子弹外,还有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点。
19.【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袁隆平贡献的准确识记。
20.【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21.【答案】“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一弹就是1966的导弹,另一弹是1967的氢弹,还有一星是1970的“东方红1号”的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是一种能吃苦耐劳,不服输的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概念及精神。
22.【答案】(1)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的核垄断。
(2)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进行导弹试验。
(3)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创举。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题文信息提示:加速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的发展,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我国人民的斗志,振奋民族精神,遏制超级大国可能对我国发动的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的核垄断。(2)题文信息提示: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在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它是我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要求即可回答: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成功进行导弹试验。(3)题文信息提示: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因为“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创举。
【点评】(1)本题考查国防建设相关的知识点。(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国防建设成就相关的知识点。(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两弹一星”相关的知识点。
23.【答案】(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2)一是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是北上抗日;实现了;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45年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3)目的: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成就: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爱国主义。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由爱国学生掀起的,蔓延到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爱国运动。运动爆发的原因有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等。在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三罢斗争使得北洋军阀政府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被迫妥协退让,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们长征的目的是一要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要北上抗日。历经两年,走过了二万五千,跨越了十几个省,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还要面对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我们的红军战士却以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奇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我们取得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来到陕北后,很快渡过黄河,开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中共与国民党携手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终于取得1945年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3)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有重大失误,但成就仍然显著。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1958年,科学家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挑选一批大学生,组建第一批研制原子弹的队伍,先模拟出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后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6年10月,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就是著名的“两弹一星”。邓稼先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4)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留下了太多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素来勤劳俭朴、和气大同、宽厚待人,很好的与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同时我们历来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无数的先烈奋勇向前,前赴后继,为祖国的新生,做出了贡献,献出了鲜血。他们中有年轻的学生、平凡的革命战士、普通的工人、辛勤的科学家,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精神,热爱祖国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
【点评】(1)本小题考查的是五四爱国运动。(2)本小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3)本小题考查的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建设成就。(4)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国精神。
1 / 1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6.1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展出了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这表明我国哪一技术的高度发展(  )
A.计算机技术 B.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海洋高技术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使用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表明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高发展。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计算机应用的史实。
2.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黄继光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史实。
3.农村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国家启动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来发展农村教育。这得益于下列哪项科技成就 (  )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生物技术
C.激光技术 D.空间技术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远程教育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互联网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邓稼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被赞誉为(  )
A.节约标兵 B.两弹元勋 C.党的好干部 D.铁人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其中就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 邓稼先。故选B。
5.2006年4月,以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00余家单位联合倡导的文明办网之风在全国迅速传播,很快掀起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潮流。我国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做法其客观因素是 (  )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多数上网人的语言、行为不文明
C.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客观因素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ABD项阐述不全面,不准确。故本题应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相关知识,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6.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题干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农民赶集的情况,图片一是“肩挑”赶集,图片二是拖拉机赶集,图三是“网上”赶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故选A。
【点评】本题以图画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人民社会水平变化的准确认识。
7.听到“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些赞语,你会想到的人物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袁隆平研制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钱学森是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是石油工人。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
8.《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指新中国著名科学家(  )
A.李四光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钱学森
【答案】B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成就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家,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做出了贡献;邓稼先是“两弹元勋”;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专家”。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9.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科学家是(  )
A.陈国达 B.黄伯云 C.刘筠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湖南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0.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邓稼先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邓稼先。
1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下列人物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① 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艰苦创业 ④ 国际人道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党的好战士雷锋,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体现出共同的时代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艰苦奋斗精神,故答案是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出模范人物的史实。
12.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下列政策措施中,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863”计划
C.西部大开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所以我国航天技术能够居于世界前列,是因为863计划,所以答案是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13.1923年,在世界化学界炸响了一声春雷: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种由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了金质奖章,从而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这位凿穿了垄断集团的坚壁、为中华民族带来福音的化学家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徐悲鸿 D.魏源
【答案】B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侯德榜的相关知识。
14.1995年5月,我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列属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是(  )
A.863计划 B.211工程 C.985工程 D.希望工程
【答案】A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选项C不符合题意;”“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选项B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选项D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科技发展的相关内容。
15.他朴实如农民,他的研究解决了十亿人的吃饭问题,他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粮食奖,他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  )
A.籼型杂交水稻 B.超级杂交水稻
C.籼优一号 D.冈优三号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籼型杂交水稻,水稻品种,现代培育的新型籼稻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1972年)和第一个强优组合(1973年),并通过大协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右图是我国升空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探索者1号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该卫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长征一号 B.嫦娥一号 C.天宫一号 D.东方红一号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18.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新中国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原子弹外,还有(  )
A.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氢弹,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C.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原子弹外,还有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点。
19.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他获得了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他是(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袁隆平贡献的准确识记。
20.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升起的硕大的蘑菇云,这表明(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一场巨大的沙尘暴形成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问答题
21.什么是“两弹一星”?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
【答案】“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一弹就是1966的导弹,另一弹是1967的氢弹,还有一星是1970的“东方红1号”的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是一种能吃苦耐劳,不服输的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概念及精神。
三、综合题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5年,我国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的核垄断,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1961年,中共中央又决定以“两弹”即原子弹和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的发展。
(1)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根据材料指出我国为什么也要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
(2)请列举两项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令人瞩目的成就。
(3)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
【答案】(1)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的核垄断。
(2)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进行导弹试验。
(3)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创举。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题文信息提示:加速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的发展,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研制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我国人民的斗志,振奋民族精神,遏制超级大国可能对我国发动的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的核垄断。(2)题文信息提示: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在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它是我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要求即可回答: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成功进行导弹试验。(3)题文信息提示: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因为“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创举。
【点评】(1)本题考查国防建设相关的知识点。(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国防建设成就相关的知识点。(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两弹一星”相关的知识点。
2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指挥员们、战斗员们在经过了两万多里的长征的洗礼和战火的考验之后,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将会以你们的勇敢无畏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我们的目标──完成长征北上,打击日本侵略者。”──毛泽东,1935年9月哈达铺决策。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红军进行长征的两个主要目标是什么,这两个目标最终是否得以实现?请用史实证明之。
(3)据材料三,党中央做出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4)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2)一是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是北上抗日;实现了;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45年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3)目的: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成就: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爱国主义。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1)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由爱国学生掀起的,蔓延到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爱国运动。运动爆发的原因有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等。在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三罢斗争使得北洋军阀政府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被迫妥协退让,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们长征的目的是一要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要北上抗日。历经两年,走过了二万五千,跨越了十几个省,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还要面对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我们的红军战士却以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奇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我们取得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来到陕北后,很快渡过黄河,开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中共与国民党携手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终于取得1945年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3)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有重大失误,但成就仍然显著。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1958年,科学家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挑选一批大学生,组建第一批研制原子弹的队伍,先模拟出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后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6年10月,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就是著名的“两弹一星”。邓稼先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4)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留下了太多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素来勤劳俭朴、和气大同、宽厚待人,很好的与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同时我们历来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无数的先烈奋勇向前,前赴后继,为祖国的新生,做出了贡献,献出了鲜血。他们中有年轻的学生、平凡的革命战士、普通的工人、辛勤的科学家,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精神,热爱祖国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
【点评】(1)本小题考查的是五四爱国运动。(2)本小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3)本小题考查的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建设成就。(4)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国精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