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5.2朋友遍天下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5.2朋友遍天下同步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9 11:58:39

文档简介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5.2朋友遍天下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这里的“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是指(  )
A.发动朝鲜战争
B.尼克松访华
C.中美正式建交
D.美国允许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3.1949年周恩来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称霸”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4.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方针
5.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史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
A.成功举办APEC会议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加入世贸组织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6.下图是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直接导致1972年出现建交高潮
C.1992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了建交新高潮
D.建交国家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
7.邓小平曾说:“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你认为下列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比较“清醒”的是(  )
A.经济全球化需要中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B.美国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中国与它势不两立
C.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应该与它结盟
D.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上差异太大,没有合作的可能
8.下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rica的首字母“aa ”组成“60”字样。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9.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上海APEC会议
10.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11.“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
A.“一国两制”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在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第2758号决议,在此从略)。顺致最高的敬意。”这是1971年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请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是(  )
A.祝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吸收中国为联合国会员国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祝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13.2014 年 11 月 5 日至 11 日 APEC 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继 2001 年 APEC 会议在上海举办 后,时隔 13 年后重回中国。APEC 的全称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4.“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1954年访问缅甸时 B.出席万隆会议时
C.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D.1971年会见基辛格时
15.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了“APEC”,它是下列哪一国际组织(  )
A.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16.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行后发生的“乒乓外交”推动了(  )关系的发展。
A.中日 B.日美 C.中美 D.英日
17.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
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8.漫画《梅开三度》(如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其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尼克松访华 ②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20.1955年4月,中国参加的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南南合作会议 D.东盟会议
二、综合题
21.根据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观点,从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2)哪一外交成就,让图2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中国取得这一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3中“历史性的”握手所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 亚洲会议认识到促进亚非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在与会国中存有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普遍愿望。关于与会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的建议,并不排除同这个区域以外的国家合作的适宜性和必要性,这种合作包括外国投资在内。此外还认识到,某些与会国通过国际安排或双边安排,从这个区域以外获得的援助,对实行它们的发展计划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其亚洲会议强调了一些什么内容让对于会议如此的重视?
23.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之间最主要的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新华网
材料四: “(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选自《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当“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时,中国人民反击美国侵略行为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
(4)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个时代开始了”是指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月18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与代表们,从他们下榻的萨沃尔-霍曼饭店出发,沿着亚非大街步入百米开外的独立大厦——这里正是第一次亚非领导人会议的会场。他们中,有印尼总统苏加诺,有中国总理周恩来,有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其他刚刚率领民众摆脱殖民统治,或正在为民族独立抗争的亚非领导人。这一段“历史性步行”被载入史册,成为万隆会议历史画卷中的经典一幕。
材料二: 所谓“主场外交”,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从亚运到奥运,从夏季达沃斯到世博会,从上合峰会到中非合作论坛,从亚信峰会到APEC会议……37年间,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淬炼出自信、包容与坦荡的气度。“来者都是客”,中国擅于连接东西、南北、南南间的不同诉求,为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有宽阔的胸怀、足够的善意,为各方搭好双边、多边交流的平台。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有哪些原因?2001年APEC会议在哪里召开?
(3)结合两则材料,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你有何感悟?
25.八年级某班同学以“中国近现代外交”为主题创建了一个历史主页,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网页找到的图片和材料,其中有一些探究性问题需要你帮助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三:“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四: “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请你列举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周恩来的话。
(2)材料一图2和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提出的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从周恩来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3)材料一图3中的中国外交人员开怀大笑是因为什么事情?请你简单概述这一事件。
(4)小明在网页中把材料一图1与材料四组合到一起,写了一个标题叫“历史性的握手”,请你帮助注明时间是哪一年?在上世纪70年代除中美外交的发展外,我国还取得了许多外交成就,请列举3例。
(5)有网友在浏览网页时不理解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什么意思,发了一个提问帖,请你来帮他解答。
26.中国对外交往经历了古代的朝贡外交和近代的屈辱外交,而现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05—1433年,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西洋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发展的总趋势如何 请列举一例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70年代外交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是由谁提出的?
(2)请写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3)这些原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后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中,最重要的是上海……上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居于特殊的地位,它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最大的桥头堡垒。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
材料二: (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双方在上海正式签订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两国从长期尖锐对立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为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上海成为“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与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密切相关
(2)据材料二,请写出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
(3)材料三图是在上海参加某次会议的各经济体领导人的合影,请写出该会议的名称。
(4)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历程,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从这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内容。
2.【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3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后来,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来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答案】C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由此判断我国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依赖任何国家。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我国的外交政策。
4.【答案】B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分析题文选项可知,成功举办APEC会议是200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是1955年。其中,B选项属于20世纪70年代,A选项和C选项属于21世纪初,D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选项中B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相关知识内容。
6.【答案】D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可以看出和建交国家的不断增加,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的体现。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所以C认识错误;直接导致1972年出现建交高潮的是尼克松访华,所以B认识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你啊提出,所以A认识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故A项正确。B项,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中国应坚持反对立场,但“势不两立”的说法错误,中美两国应该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故B项错误。C项,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与美国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并不是与其“结盟”。故C项错误。D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求同存异”发展战略,所以中美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美关系的识记。
8.【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2015年的60年前正好是1955年,因此这里的亚非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标志中两个a虽然造型不同,但却有着交集,反映了亚非各国虽然社会经济状况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找到共同点,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这与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的内涵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的处理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边倒”是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对外政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
9.【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为本题主要考查点。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所以此题选A。
10.【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3年,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与中国的外交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孤立中国,经济上遏制中国,军事上封锁中国。1953年,中国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25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26届联大上,恢复新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 位和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的提案,以压倒多数被通过。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终于被承认了。这是中国和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成就。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BCD都是历史事实,所以此题选A。
14.【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求同,立异,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1956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内容。
15.【答案】D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缩写: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洲一太平洋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乒乓外交”指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本题型可以用排除法来做,只有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 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的成就。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①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②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是在1955年,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3年,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由亚洲和非洲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周恩来的外交成就或活动。
21.【答案】(1)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综合国力的提高。
(3)尼克松访华。结束了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图一反映的是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2)图二是《乔的笑》,主要反映的是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取得这一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3)图三历史性的握手,反映的是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这一握手出现在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中,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尼克松访华产生的影响是: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2)本题考查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知识。(3)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的相关知识。
22.【答案】亚洲会议强调了发展原子能的和平用途对亚非国家特别有意义。会议欢迎主要有关国家表示愿意提供关于把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的情报的倡议;要求迅速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这个机构应当规定亚非国家在这个机构的执行机关中的充分代表权;并建议亚非国家政府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发起这种计划的国家所提供的训练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便利。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亚非会议在目前阶段,在一切可能和可行的情况下进行双边安排和由每一国家自行采取行动来实施会议的建议,将会在全方面及文化合作方面取得最好的结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洲会议的内容。
23.【答案】(1)抗美援朝。
(2)孤立外交政策(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3)社会制度不同;求同存异。
(4)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得到改善、缓和或结束对抗)。
(5)能从改革开放、重视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高综合国力、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用灵活的外交政策、追求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阐述。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当“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时,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分析材料二的“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外交政策。(3)分析材料三的“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可知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点是社会制度不同。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材料三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握手被称之为历史性的握手,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5)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应继续实行改革开放,重视教育的发展;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外交上,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用灵活的外交政策,为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这样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中美的外交关系。(3)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外交事业的发展的知识。(5)本题答案开放,主要考学生的分析能力。
24.【答案】(1)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和平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擅于连接各方诉求等;上海。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新中国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等。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和平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2)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擅于连接各方诉求,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我们可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新中国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3)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5.【答案】(1)《马关条约》(或《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机智、果敢、心怀祖国的优秀品质。
(3)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2年。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与日本建交;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5)中美两国互相敌视(对立)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等。《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件事体现了周恩来机智、果敢、心怀祖国的优秀品质。(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任理事国的席位。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大会,心情激动,仰天大笑。(4)1971年10 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图1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国与日本建交。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互相敌视的状态;“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指的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旧中国外交的认识。(2)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4)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6.【答案】(1)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总趋势:中国建交的国家总数不断增多 ;举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4)成就: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或欧盟)的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西洋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可知,郑和的远航,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联系材料二的出处以及依据材料二中“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第一小问,从题文图表《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发展的总趋势是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总数不断增多;第二小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主要有: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第三小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70年代外交成就主要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0月,中日建交;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分析以上外交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70年代外交呈现出外交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等。(4)从材料四的图1中《2014习近平访欧行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故答案为: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或欧盟)的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内容。(2)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内容。(3)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内容。(4)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内容。
27.【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周恩来。
(2)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以及“重申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联系所学可以推断出这是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周恩来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的基本原则。(2)根据识记答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些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根据所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标志,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内容的识记和运用。(2)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的识记。(3)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的识记和理解。
28.【答案】(1)《南京条约》。
(2)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4)弱国无外交等。
【知识点】中美建交;亚太经合作组织;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上海成为“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与《南京条约》密切相关,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东、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图是2001年参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各经济体领导人和合影。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它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解答本题之前,必须先认真审题,本题是要求结合三则材料来谈认识,因此解答时要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无须查阅教材或者教辅材料。上述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被迫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说明了弱国无外交,材料二反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材料三介绍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瓣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上材料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盛,中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3)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4)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1 / 1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5.2朋友遍天下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这里的“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是指(  )
A.发动朝鲜战争
B.尼克松访华
C.中美正式建交
D.美国允许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内容。
2.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3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后来,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来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1949年周恩来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称霸”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答案】C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由此判断我国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依赖任何国家。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我国的外交政策。
4.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B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5.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史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
A.成功举办APEC会议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加入世贸组织 D.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分析题文选项可知,成功举办APEC会议是200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是1955年。其中,B选项属于20世纪70年代,A选项和C选项属于21世纪初,D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选项中B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相关知识内容。
6.下图是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直接导致1972年出现建交高潮
C.1992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了建交新高潮
D.建交国家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
【答案】D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1949—2008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可以看出和建交国家的不断增加,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的体现。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所以C认识错误;直接导致1972年出现建交高潮的是尼克松访华,所以B认识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你啊提出,所以A认识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认识。
7.邓小平曾说:“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你认为下列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比较“清醒”的是(  )
A.经济全球化需要中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B.美国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中国与它势不两立
C.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应该与它结盟
D.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上差异太大,没有合作的可能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故A项正确。B项,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中国应坚持反对立场,但“势不两立”的说法错误,中美两国应该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故B项错误。C项,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与美国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并不是与其“结盟”。故C项错误。D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求同存异”发展战略,所以中美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美关系的识记。
8.下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rica的首字母“aa ”组成“60”字样。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2015年的60年前正好是1955年,因此这里的亚非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标志中两个a虽然造型不同,但却有着交集,反映了亚非各国虽然社会经济状况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找到共同点,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这与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的内涵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的处理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边倒”是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对外政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
9.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上海APEC会议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为本题主要考查点。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所以此题选A。
10.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3年,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
A.“一国两制”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与中国的外交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孤立中国,经济上遏制中国,军事上封锁中国。1953年,中国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在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第2758号决议,在此从略)。顺致最高的敬意。”这是1971年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请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是(  )
A.祝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吸收中国为联合国会员国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祝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25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26届联大上,恢复新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 位和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的提案,以压倒多数被通过。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终于被承认了。这是中国和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14 年 11 月 5 日至 11 日 APEC 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继 2001 年 APEC 会议在上海举办 后,时隔 13 年后重回中国。APEC 的全称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A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成就。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BCD都是历史事实,所以此题选A。
14.“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1954年访问缅甸时 B.出席万隆会议时
C.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D.1971年会见基辛格时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求同,立异,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1956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内容。
15.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了“APEC”,它是下列哪一国际组织(  )
A.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D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缩写: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洲一太平洋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行后发生的“乒乓外交”推动了(  )关系的发展。
A.中日 B.日美 C.中美 D.英日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乒乓外交”指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
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本题型可以用排除法来做,只有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 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的成就。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漫画《梅开三度》(如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其中①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尼克松访华 ②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①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②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是在1955年,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3年,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55年4月,中国参加的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南南合作会议 D.东盟会议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由亚洲和非洲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周恩来的外交成就或活动。
二、综合题
21.根据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观点,从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2)哪一外交成就,让图2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中国取得这一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3中“历史性的”握手所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综合国力的提高。
(3)尼克松访华。结束了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图一反映的是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2)图二是《乔的笑》,主要反映的是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取得这一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3)图三历史性的握手,反映的是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这一握手出现在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中,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尼克松访华产生的影响是: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2)本题考查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知识。(3)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的相关知识。
22. 亚洲会议认识到促进亚非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在与会国中存有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普遍愿望。关于与会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的建议,并不排除同这个区域以外的国家合作的适宜性和必要性,这种合作包括外国投资在内。此外还认识到,某些与会国通过国际安排或双边安排,从这个区域以外获得的援助,对实行它们的发展计划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其亚洲会议强调了一些什么内容让对于会议如此的重视?
【答案】亚洲会议强调了发展原子能的和平用途对亚非国家特别有意义。会议欢迎主要有关国家表示愿意提供关于把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的情报的倡议;要求迅速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这个机构应当规定亚非国家在这个机构的执行机关中的充分代表权;并建议亚非国家政府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发起这种计划的国家所提供的训练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便利。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亚非会议在目前阶段,在一切可能和可行的情况下进行双边安排和由每一国家自行采取行动来实施会议的建议,将会在全方面及文化合作方面取得最好的结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洲会议的内容。
23.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之间最主要的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新华网
材料四: “(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选自《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当“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时,中国人民反击美国侵略行为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
(4)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个时代开始了”是指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1)抗美援朝。
(2)孤立外交政策(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3)社会制度不同;求同存异。
(4)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得到改善、缓和或结束对抗)。
(5)能从改革开放、重视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高综合国力、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用灵活的外交政策、追求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阐述。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当“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时,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分析材料二的“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外交政策。(3)分析材料三的“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可知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点是社会制度不同。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材料三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握手被称之为历史性的握手,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5)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应继续实行改革开放,重视教育的发展;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外交上,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用灵活的外交政策,为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这样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中美的外交关系。(3)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外交事业的发展的知识。(5)本题答案开放,主要考学生的分析能力。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月18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与代表们,从他们下榻的萨沃尔-霍曼饭店出发,沿着亚非大街步入百米开外的独立大厦——这里正是第一次亚非领导人会议的会场。他们中,有印尼总统苏加诺,有中国总理周恩来,有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其他刚刚率领民众摆脱殖民统治,或正在为民族独立抗争的亚非领导人。这一段“历史性步行”被载入史册,成为万隆会议历史画卷中的经典一幕。
材料二: 所谓“主场外交”,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从亚运到奥运,从夏季达沃斯到世博会,从上合峰会到中非合作论坛,从亚信峰会到APEC会议……37年间,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淬炼出自信、包容与坦荡的气度。“来者都是客”,中国擅于连接东西、南北、南南间的不同诉求,为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有宽阔的胸怀、足够的善意,为各方搭好双边、多边交流的平台。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有哪些原因?2001年APEC会议在哪里召开?
(3)结合两则材料,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你有何感悟?
【答案】(1)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和平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擅于连接各方诉求等;上海。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新中国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等。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和平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2)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擅于连接各方诉求,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我们可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新中国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3)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5.八年级某班同学以“中国近现代外交”为主题创建了一个历史主页,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网页找到的图片和材料,其中有一些探究性问题需要你帮助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三:“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四: “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请回答:
(1)请你列举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周恩来的话。
(2)材料一图2和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提出的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从周恩来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3)材料一图3中的中国外交人员开怀大笑是因为什么事情?请你简单概述这一事件。
(4)小明在网页中把材料一图1与材料四组合到一起,写了一个标题叫“历史性的握手”,请你帮助注明时间是哪一年?在上世纪70年代除中美外交的发展外,我国还取得了许多外交成就,请列举3例。
(5)有网友在浏览网页时不理解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什么意思,发了一个提问帖,请你来帮他解答。
【答案】(1)《马关条约》(或《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机智、果敢、心怀祖国的优秀品质。
(3)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2年。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与日本建交;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5)中美两国互相敌视(对立)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等。《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件事体现了周恩来机智、果敢、心怀祖国的优秀品质。(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任理事国的席位。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大会,心情激动,仰天大笑。(4)1971年10 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图1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国与日本建交。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材料四中“一个时代结束了”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互相敌视的状态;“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指的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旧中国外交的认识。(2)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4)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6.中国对外交往经历了古代的朝贡外交和近代的屈辱外交,而现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05—1433年,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西洋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发展的总趋势如何 请列举一例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70年代外交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答案】(1)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总趋势:中国建交的国家总数不断增多 ;举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4)成就: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或欧盟)的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西洋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可知,郑和的远航,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联系材料二的出处以及依据材料二中“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第一小问,从题文图表《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发展的总趋势是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总数不断增多;第二小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主要有: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第三小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70年代外交成就主要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0月,中日建交;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分析以上外交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70年代外交呈现出外交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等。(4)从材料四的图1中《2014习近平访欧行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故答案为: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或欧盟)的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内容。(2)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内容。(3)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内容。(4)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内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是由谁提出的?
(2)请写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3)这些原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周恩来。
(2)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以及“重申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联系所学可以推断出这是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周恩来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的基本原则。(2)根据识记答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些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根据所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标志,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内容的识记和运用。(2)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的识记。(3)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的识记和理解。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后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中,最重要的是上海……上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居于特殊的地位,它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最大的桥头堡垒。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
材料二: (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双方在上海正式签订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两国从长期尖锐对立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为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上海成为“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与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密切相关
(2)据材料二,请写出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
(3)材料三图是在上海参加某次会议的各经济体领导人的合影,请写出该会议的名称。
(4)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历程,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从这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1)《南京条约》。
(2)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4)弱国无外交等。
【知识点】中美建交;亚太经合作组织;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上海成为“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与《南京条约》密切相关,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东、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图是2001年参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各经济体领导人和合影。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它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解答本题之前,必须先认真审题,本题是要求结合三则材料来谈认识,因此解答时要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无须查阅教材或者教辅材料。上述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被迫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说明了弱国无外交,材料二反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材料三介绍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瓣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上材料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盛,中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3)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4)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