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9 12:47: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作为经济特区。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因为它是我国政府设置的第一个特区。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特区的史实。
2.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发动大跃进
C.建立经济特区 D.“南方谈话”的发表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扶摇直上”增添了新的动力,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3.以下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内容,根据开放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既是对外开放,自然是就近原则,先沿海后内地,故而排除B。其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初,我们是小心翼翼的,要严格防止滑向资本主义,故只设了四个经济特区做尝试,成功之后才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A 。
【点评】此题旨通过考查对外开放过程进而理解这一过程的渐进性,所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
4.1978年,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此建议得到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指(  )
A.建立自由贸易区 B.设立特别行政区
C.建立经济特区 D.设立民族自治区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干部作风不正以及国内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扰乱破坏散布谣言,当时广东出现了“偷渡外逃”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广东“先行一步”即设立经济特区,因此C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合,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解读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从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后来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相关知识。
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内地 D.城市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在农村中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开始。在农村中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7.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
① 沿海开放城市 ② 经济特区
③ 内地 ④ 沿海经济开发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一外国旅游团来到中国广东省进行游览观光,游客们纷纷提出要看看广东省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面貌,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导游,你应该带他们去的城市不包括的是(  )
A.汕头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79年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声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其中厦门属于福建省。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这一巨变得益于(  )
A.改革开放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大跃进运动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这一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第一个经济特区就是深圳。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它是最早成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也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今天,它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它是(  )
A.北京 B.上海 C.福州 D.厦门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题干中有了这个地方的四个特征,综合起来找共同点。①最早被迫开放的 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无产阶级在这里登上历史的舞台,1919年6月3日五四运动转到上海,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③中国共产 党从这里开始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成立了共产党。④今天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上海是最早开放的沿海 城市,后改革开放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今又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生在上海的相关历史事件。
11.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被称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深圳的史实。
12.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两地的发展都得益于 (  )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行“一国两制”
C.建立直辖市 D.建立特别行政区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是我国设立的最早的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二者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13.请仔细观察图片“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从中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四川农民率先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安徽农民率先实行土地私有
C.四川农民率先实行政社合一 D.安徽农民率先分田包产到户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是为了纪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分田到户”的字据而创作的。故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4.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民族自治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取关键信息“1979年”“广东”“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地方就是经济特区。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通过经济特区的建立,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联系,进行现代化建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确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经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6.(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  )
A.毛泽东 朱德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是邓小平。故答案选B。
17.(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故选B。
18.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汕头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成为对外开放“窗口”城市。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特区。
19.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观察,他所讲的一些话,后来统称为“南方谈话”。这次南巡主要是要解决(  )
A.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B.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冲突的问题
C.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特区的落实问题
D.农村人口涌入南方城市,出现了千万盲流的问题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为解决这些问题,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所以答案是A,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冲突的问题是在中共十四大之后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
20.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证、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后是设立经济开放区,最后是内地,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进行的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并为它服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
请完成:
(1)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是根据哪一部法律文件进行的?
(2)请根据材料会带这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有什么意义?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背景: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目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判断出,是在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权建立的后。联系课本可知是新中国成立1950——1952年土地改革,颁布的相关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根据材料“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说明是我国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中“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根据课本所学,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分给了农民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点评】(1)此问考查是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2)此问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3)此问考查的土地改革的意义。
22.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材料二 1978年我省的某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以后,该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材料一中的“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2)二十世纪50年代初,安徽凤阳小岗村粮食产量年年攀升,其主要原因(  )
A.解放后的土地改革 B.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到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歌中的“画一个圈”是指什么?“写下诗篇”又指什么?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哪里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5)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A
(3)国有企业的改革。
(4)设立经济特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深圳。
(5)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看材料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意思是说改革开放是一次觉醒;问题“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就是说改革开放开始于哪次会议,马上答案就确定了。(2)根据题干中“50年代初期”的提示,根据意思,“安徽凤阳小岗村粮食产量年年攀升”说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选择答案A。(3)根据课本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再到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4)材料二的歌词出自《春天的故事》,其中“画一个圈”是指建立经济特区,当时,中央决定将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写下诗篇”是指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5)36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2)此问考查的是我国50年代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3)此问主要考查对内改革的史实。(4)此问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5)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答案】(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2)邓小平南方谈话。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所给关键信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农业的大发展。据此可回答农村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阅读材料二所给关键信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据此可回答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2)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党的基本路线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可回答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据此可回答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作用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贡献的相关知识。
24.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材料二: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洋务自强”虽然失败,但如何理解“洋务自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变法维新”高潮的100多天中,维新派是采取了哪些具体政治举措试图挽救民族危亡?“共和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那时”是从哪年算起的 “英雄凯歌”能够奏响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A、B图所反映事件间的联系,并说说C图中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历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洋务自强”的影响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变法维新”采取的政治举措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共和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2)材料二中的“那时”是从1937年算起的。“英雄凯歌”能够奏响的根本因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A图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B图农村致富开辟新路。C图中的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康有为领导的“变法维新”采取的政治举措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行全民族的抗战。(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和学生的识图能力。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后逐步开放内地,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4)本题答案开放,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中国近代的艰难探索,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纵观中国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点评】(1)本题考查“洋务自强”“变法维新”“共和革命”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和学生的识图能力。(4)本题答案开放,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材料二: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选自2015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一选自2015政府工作报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佐汪材料中观点的相关的制度名称。该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国企改革之前,我国曾经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什么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
(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基于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你认为我国经济建设要保持良好持续发展的势头,应该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三大改造的完成。
(3)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的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经济建设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一,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安徽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根据所学知识,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设立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的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要抓住材料和问题的主旨,围绕主旨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的主旨是我国经济建设要保持良好持续发展的势头,应该借鉴的有益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经济建设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等。
【点评】(1)此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点。(2)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的相关知识点。(3)此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2.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发动大跃进
C.建立经济特区 D.“南方谈话”的发表
3.以下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内容,根据开放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4.1978年,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此建议得到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指(  )
A.建立自由贸易区 B.设立特别行政区
C.建立经济特区 D.设立民族自治区
5.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
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内地 D.城市
7.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
① 沿海开放城市 ② 经济特区
③ 内地 ④ 沿海经济开发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8.一外国旅游团来到中国广东省进行游览观光,游客们纷纷提出要看看广东省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面貌,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导游,你应该带他们去的城市不包括的是(  )
A.汕头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9.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这一巨变得益于(  )
A.改革开放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大跃进运动
10.它是最早成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也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今天,它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它是(  )
A.北京 B.上海 C.福州 D.厦门
11.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12.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两地的发展都得益于 (  )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行“一国两制”
C.建立直辖市 D.建立特别行政区
13.请仔细观察图片“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从中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四川农民率先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安徽农民率先实行土地私有
C.四川农民率先实行政社合一 D.安徽农民率先分田包产到户
14.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民族自治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15.(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6.(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  )
A.毛泽东 朱德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17.(2016八下·工业园期中)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18.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汕头
19.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观察,他所讲的一些话,后来统称为“南方谈话”。这次南巡主要是要解决(  )
A.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B.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冲突的问题
C.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特区的落实问题
D.农村人口涌入南方城市,出现了千万盲流的问题
20.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进行的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并为它服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
请完成:
(1)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是根据哪一部法律文件进行的?
(2)请根据材料会带这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有什么意义?
22.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材料二 1978年我省的某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以后,该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材料一中的“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2)二十世纪50年代初,安徽凤阳小岗村粮食产量年年攀升,其主要原因(  )
A.解放后的土地改革 B.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到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歌中的“画一个圈”是指什么?“写下诗篇”又指什么?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哪里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5)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24.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材料二: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洋务自强”虽然失败,但如何理解“洋务自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变法维新”高潮的100多天中,维新派是采取了哪些具体政治举措试图挽救民族危亡?“共和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那时”是从哪年算起的 “英雄凯歌”能够奏响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A、B图所反映事件间的联系,并说说C图中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历程给你怎样的启示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材料二: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选自2015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一选自2015政府工作报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佐汪材料中观点的相关的制度名称。该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国企改革之前,我国曾经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什么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
(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基于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你认为我国经济建设要保持良好持续发展的势头,应该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作为经济特区。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因为它是我国政府设置的第一个特区。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特区的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扶摇直上”增添了新的动力,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3.【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既是对外开放,自然是就近原则,先沿海后内地,故而排除B。其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初,我们是小心翼翼的,要严格防止滑向资本主义,故只设了四个经济特区做尝试,成功之后才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A 。
【点评】此题旨通过考查对外开放过程进而理解这一过程的渐进性,所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
4.【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干部作风不正以及国内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扰乱破坏散布谣言,当时广东出现了“偷渡外逃”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广东“先行一步”即设立经济特区,因此C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合,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解读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从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后来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相关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在农村中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开始。在农村中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7.【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79年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声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其中厦门属于福建省。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这一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第一个经济特区就是深圳。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题干中有了这个地方的四个特征,综合起来找共同点。①最早被迫开放的 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无产阶级在这里登上历史的舞台,1919年6月3日五四运动转到上海,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③中国共产 党从这里开始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成立了共产党。④今天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上海是最早开放的沿海 城市,后改革开放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今又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生在上海的相关历史事件。
11.【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被称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深圳的史实。
12.【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深圳是我国设立的最早的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二者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是为了纪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分田到户”的字据而创作的。故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取关键信息“1979年”“广东”“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地方就是经济特区。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通过经济特区的建立,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联系,进行现代化建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确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经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6.【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是邓小平。故答案选B。
17.【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故选B。
18.【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成为对外开放“窗口”城市。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特区。
19.【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为解决这些问题,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所以答案是A,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冲突的问题是在中共十四大之后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证、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后是设立经济开放区,最后是内地,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背景: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目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判断出,是在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权建立的后。联系课本可知是新中国成立1950——1952年土地改革,颁布的相关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根据材料“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说明是我国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中“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根据课本所学,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分给了农民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点评】(1)此问考查是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2)此问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3)此问考查的土地改革的意义。
22.【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A
(3)国有企业的改革。
(4)设立经济特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深圳。
(5)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看材料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意思是说改革开放是一次觉醒;问题“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就是说改革开放开始于哪次会议,马上答案就确定了。(2)根据题干中“50年代初期”的提示,根据意思,“安徽凤阳小岗村粮食产量年年攀升”说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选择答案A。(3)根据课本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再到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4)材料二的歌词出自《春天的故事》,其中“画一个圈”是指建立经济特区,当时,中央决定将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写下诗篇”是指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5)36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2)此问考查的是我国50年代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3)此问主要考查对内改革的史实。(4)此问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5)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23.【答案】(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2)邓小平南方谈话。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所给关键信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农业的大发展。据此可回答农村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阅读材料二所给关键信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据此可回答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2)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党的基本路线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可回答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据此可回答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作用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贡献的相关知识。
24.【答案】(1)“洋务自强”的影响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变法维新”采取的政治举措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共和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2)材料二中的“那时”是从1937年算起的。“英雄凯歌”能够奏响的根本因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A图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B图农村致富开辟新路。C图中的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康有为领导的“变法维新”采取的政治举措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行全民族的抗战。(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和学生的识图能力。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后逐步开放内地,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4)本题答案开放,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中国近代的艰难探索,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纵观中国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点评】(1)本题考查“洋务自强”“变法维新”“共和革命”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和学生的识图能力。(4)本题答案开放,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5.【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三大改造的完成。
(3)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的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经济建设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一,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安徽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根据所学知识,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设立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的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要抓住材料和问题的主旨,围绕主旨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的主旨是我国经济建设要保持良好持续发展的势头,应该借鉴的有益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经济建设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等。
【点评】(1)此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点。(2)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的相关知识点。(3)此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