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教学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教学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21:33:54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知识结构
商鞅变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2、通过了解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知道都江堰修建的基本情况和意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立足唯物史观,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视频导入
一、战国七雄
1、七雄形成
(1)背景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三 家 分 晋

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1、七雄形成
(2)形成过程
①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②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③春秋原有国家:楚、秦、燕
庞涓
孙膑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桂陵
救命啊!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一、战国七雄
2、争战概况
1)著名战役
马陵之战
庞涓
孙膑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一、战国七雄
2、争战概况
1)著名战役

白起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
纸上谈兵!

典故: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战国七雄
2、争战概况
1)著名战役
长平之战
视频:长平之战
一、战国七雄
2、战争概况
2)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战争的影响
1)消极影响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客观作用
①有利于民族间的交融;
②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③促进各国变法;
④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比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
称霸
兼并统一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1.原因
1)经济上: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原因)
2)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3)军事上:
4)思想上:
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直接原因)
法家学说的盛行,各国纷纷实行变法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损害旧贵族利益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国富
强兵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变法内容及影响
二、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二、商鞅变法
1 修建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3 功能
4 影响
2 构成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天府之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4 特点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设计科学
无坝引水
自流灌溉
1.【唯物史观】《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原因是 ( )
A.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实施了分封制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A
2.【史料证实】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其他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魏国
B
3.【唯物史观】据史书记载,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因他的变法而怨恨他。在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奴隶主贵族特权威胁最大的是 ( )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改革户籍制度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A
4.【唯物史观】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它是 (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葛洲坝
C
5.【唯物史观总书记说:“改革永远在路上”,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发展。历史上秦国就因为商鞅改革变法而强大。在商鞅的变法措施中,与“富国”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
A.严明法度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
B
6.【历史解释】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其他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魏国
B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