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时代背景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768-824)
作者简介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矫揉造作的骈文对立。
苏东坡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个朝代,“文起八代之衰”指的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古文运动)
“道济天下之溺”,溺:世风日下。韩愈的“道”就是儒家的“道德仁义”。指的是其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题
师 说
从师学习
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读文正音
句读 或不焉 经传
从师 读书 不能
传道 从容 老聃
蟠 苌弘 近谀
作师说以贻之 冉
长幼 须臾 怡
dòu
fǒu
zhuàn
cóng
dú
bù
chuán
cóng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rǎn
zhǎng
yú
yí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从原文中找答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喜爱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全面
介词,表被动
介词,向,从
赞许
遵行
指古人从师之道
赠送
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
送给李蟠
为什么要送给李蟠?
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韩愈对李蟠的态度是怎样的?
“嘉”:称赞、赞许,评价很高
韩愈还赞许了哪个具体人物?
孔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
泛指多数
固定的
意动用法,以……为师
类,辈
学习,研究
学术技艺
比得上
不一定
道德、学问、才能
超过
像
代词,这样子
句末语气词,罢了
知道、懂得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举例论证
论证小结
孔子语录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说明谁可为师)
引用论证
韩愈怎样评价孔子?
孔子:无常师、必有我师、师生关系
本文写作目的是为了赞美这两个人物吗?
如果是,为何在最后才提出,前文在写什么?
如果不是,从更深层次上讲,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结构助词“的”
求学的人
名词,老师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用来 ‥‥‥的
同“授”,讲授
学业
懂得,明白
代词,代道理、知识
疑问代词,谁
跟随,追随
作为,成为
解决
介词,在
知道,懂得
本来
介词,比
“以……为老师”
表递进
表转折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动词,学习
道理
副词,表疑问,岂,哪
所以,因此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从师学习
风尚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想要
结构助词,的
超出
多
还
表递进
代词,他
一般人,普通人
名词作动词,低于
以……为耻
圣明的人
圣明
愚昧的人
愚昧
……的原因
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
这
代词,他们
请教、询问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的
表顺承
代词,自己
以……为耻
从师学习
糊涂
代词,那
代词,代童子
学习
断句
所说的
宾语前置标志
有的
从师学习
同“否”,不(从师学习)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遗漏,舍弃
明智,聪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以……为耻
相互学习
类
称,说
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相似
学问道德水平
低下
感到羞愧
大、地位高
阿谀奉承
从师学习的风尚
恢复
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代词,代君子
竟
比得上
副词,加强语气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原因
老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第一段、第二段在写什么?
提出分论点: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更深层次上讲,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批判耻于学师的不良风气
到底是什么人耻学于师?
当今时代的人——古之圣人VS今之众人
学有所成的人——爱其子VS于其身
士大夫、君子——百工之人VS士大夫之族
通过三组对比批判了当今士大夫自身耻于学师的不良风气。
当今士大夫耻于学师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士大夫认为学习可耻的地方在哪里?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把身份地位看得比知识学问更重,比起解决疑惑更乐于揣度人心,把心思消磨在人事上而非学问中。
从韩愈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勇敢批判中,你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举例论证
论证小结
孔子语录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说明谁可为师)
证明观点
引用论证
正面论证
第四段
作《师说》赠李蟠 。
写作缘由
隐含着作者的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①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赠李蟠的缘由:
鼓励李蟠诸语,是议论的契机,也是借口
小结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关于老师的职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关于择师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