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石钟山记
苏 轼
复习目标:
1.熟练背默全文,复习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焉:兼词,于此。
以为:认为
临:靠近
鼓:振动
搏:撞击,拍
洪:大
是:这
以:把
钟磬:古代打击乐器
虽:即使
鸣:使……发出声音,使动
而:递进,更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始:才 访:访寻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而:连词表承接
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响:声音
腾:传播
韵:声音
徐歇:慢慢消失
得:找到
之:代“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尤:更加
而:却
名:n-v,命名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寻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舟:乘船,名-状 适:到
赴:赴任、就职
因:因而
得:能够
扣:敲,击
焉:相当于“然”
固:本来
莫夜:晚上。“莫”通“暮”。
独:独自
侧:在旁边,名-状
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搏人:捉人、打人
磔磔:鸟鸣声
或:有人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扑过来)捉人(似的);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方:正
心动:心中惊恐
绝:停止
徐:慢慢地
则:原来
焉:于此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当:处在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向:从前,先前
作:兴起,翻译为演奏
焉:语气助词
因:于是
识:通”志”,记住,知道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ɡ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却(听到)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声音洪亮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是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涌进洞穴和裂缝,水波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目、耳:名-状,亲眼,亲耳
臆断:主观推断
殆:大概
终:终究
夜: 在夜里,名-状
莫:没有人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推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乘着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
所以:……的原因
陋者:浅陋的人
乃:竟然
考:敲
其实: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
是以:因此
盖:发语词
简:简单,简略
陋:浅陋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那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至莫夜月明
2.故莫能知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实词——“莫”
通“暮”,日落时分
没有(谁),没有什么
不,不要
探究一: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探究二:
《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但写作上各有特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课文项目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内容
结构
写法
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团,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先记游,后议论
议论—记游—议论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补充训练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2)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3.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参考答案:
1.C
3.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课时精炼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自以为得其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空中而多窍 天空中
③余方心动欲还 内心有所触动
那事情的真相
中间是空的
内心惊恐
3.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微风鼓浪
②而此独以钟名
③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⑤大石侧立千尺
⑥事不目见耳闻
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名词作状语,用船,乘着船
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在晚上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4.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或曰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余是以记之
⑦石之铿然有声者
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不、余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者
⑧得双石于潭上
⑨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⑩而大声发于水上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5.文化常识
《水经》与《水经注》:
《水经》是______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后来被________改编为《水经注》。《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魏晋
郦道元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二、典句翻译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
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名,句意通顺)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
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得分点:当、中流、空中、窍、应、作,句意通顺)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因,还自认为得到
了它的真相。(得分点:乃、考击、其实,句意通顺)
三、名句默写
1.《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表达自己在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事不目见耳闻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