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材料1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手下将领)射(中)王左肩。
——《左传》
材料2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享用七鼎六簋。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八簋”。
导入新课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问题1: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理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意义
2、掌握春秋战国社会剧变与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掌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西周灭亡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
平王东迁
春秋
战国
秦朝建立
时间轴
春秋: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也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
周秦之变
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最激烈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大转型,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直到近代西方入侵,中国才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在宗周镐京地区的土地大片丧失,这是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仅有六百多平方里。与地方数千里的诸侯大国相比,周王的力量只能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了。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土地开荒非常普遍。诸侯、中小贵族乃至一般平民都十分热衷于从开垦的荒地中获取经济利益。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从一开始出现,就带有私有性质。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时期西周王朝与其所创立的制度发展状况。
周王室实力衰微 逐渐难以统领诸侯
井田制瓦解 分封制崩溃
列国纷争
(表现?)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政治大动荡: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破坏;权力下移,诸侯势力崛起,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笔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战国策〉书录》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尊王攘夷)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①霸政与会盟
②政权逐步下移
依据材料,概括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华夏认同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原因
①生产力的提高: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兴建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商贾
货币
城市
商业
农业
手工业
生
产
力
影响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犁
牛耕
农业
进步
井田制瓦解
佃农自耕农
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原因: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
背景
概况
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 战国形势图
李 悝
吴 起
申不害
齐威王
燕昭王
赵烈侯
影响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探究】: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商鞅变法
影响
特点
内容
商鞅变法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④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⑦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
军事
政治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保证兵源。
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力
加强集权
核心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拓展】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拓展】中国古代改革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因触动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北纬
30度
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P13学习聚焦
①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周制崩溃,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④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出现众多学说、学派。
③政治:各国争霸,礼贤下士,思想言论环境自由。
表现
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三、百家争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反对现状:礼崩乐坏、苛政害民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治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德治教化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三、百家争鸣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教育文化
其他
②统治者应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仁”——关爱他人
①恢复周制: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保守)
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创办私学
②“述而不作”,整理典籍(五经),成为儒家经典;
①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儒家——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③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
②以人为本,把人生和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三、百家争鸣
①世界观: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②政治观:“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 时代
③方法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太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道家——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法家 商鞅 韩非
人性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君主以“法术势”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法并重;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崇尚逍遥自由,无为而治,“齐物”思想。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对儒家礼治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五、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争鸣
人性善;“仁政”(轻徭薄赋,轻刑慎罚);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秦王嬴政)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共鸣:改变西周灭亡后分裂动荡的局面,追寻治世之道,重塑有序社会。
五、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
材料三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问题探究:百家争鸣中,观点各异,彼此论战辩驳的各派有没有共鸣?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材料二 (魏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
——《孟子》
法家思想推动了战国变法运动和社会转型,深刻影响了秦朝以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的政治制度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政、君子);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墨家锄强扶弱、平等和平、勤俭艰苦等,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
【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百家争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小农经济、工商业
本课小结
变法改革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