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09: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2课。本课主要讲述了1856年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美、俄的帮助下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本课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历史学习,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历史素养,历史综合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对于近代史的内容,学生更有感触,能积极参与课堂中。且之前已经学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学习本课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授、自主学习、情景创设、历史视频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要求掌握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及其内容及俄国侵吞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通过表格归纳理解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分析,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强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本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少年强则国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体验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保利博物馆图片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特殊博物馆。就是位于北京的保利博物馆。为什么说特殊呢?这是一座以抢救和保护流失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博物馆。在众多馆藏中,有四件文物它们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就是四大兽首。同学们知道这些兽首原来的家在哪吗?对,圆明园。圆明园修建于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融中西建筑之精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多媒体播放圆明园3D视频和圆明园残迹图片进行比较教师讲述:圆明园美不美?今天我们到圆明园遗址还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象吗?只是一片废墟。为什么呢?159年前两个西方劫掠并焚烧圆明园的历史,这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一根刺。火烧圆明园跟哪场战争有关?之前我们学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都叫鸦片战争,说明两场战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老师先告诉大家,二鸦是一鸦的继续与扩大,今天我们就抓住继续与扩大这两个词来了解二鸦,了解发生在圆明园身上的伤痛。 认识保利博物馆,观看圆明园3D视频,通过教师讲述知道二鸦是一鸦的继续和扩大 保利博物馆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用它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明园3D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理解圆明园是“理想与艺术典范”,更与后面残迹图进行较强的反差,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二鸦的学习性和积极性。先告诉学生二鸦是一鸦的继续和扩大,通过反向思考的方式,使学生更好理解一鸦与二鸦之间的历史联系。
二、新课讲授 过渡:我们进入第一篇章——祸患再起一、原因教师讲述:我们先回顾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一鸦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始了。那么《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教师讲述:有没有达到英国人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所以英国人心满意足的暂时走了,只要想到能与人口庞大的中国进行贸易,大家都疯了似的。我们来看两则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市场“异常庞大,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一省消费之用的” —班思德:《中国对外贸易史》,第64页 材料二:“若能将数个连贯该帝国各部分的口岸为过去欧美人士所未曾进入者,予以开放,对美国产品的需求之扩大,必无疑义” ——卿汝楫:《美国侵华史》卷1,第51页 教师提问:当时参与条约签订的英国代表璞鼎查向英国资本家说了什么?从当时美国总统泰勒在议会上的讲话,又得出什么信息呢?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材料:1、英输华货物总值在贸易中心上海,“1846年的(中国)进口货值即较前一年下降了13%,1847年又继续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第43页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讲述:我国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既然可以自己生产,为什么还要花钱买呢?但是英国人并不这么想,我们来看看英国人的想法。多媒体展示材料:“我们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 我们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教师提问:英国是怎么想的?教师讲述:对,于是英国人提出修约,但遭到清政府拒绝,既然谈判不行,那就用老办法—战争。侵略者往往要给自己的侵略活动找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图片教师讲述:英法侵略者借这两个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刚才对材料的分析、梳理我们一起来总结二鸦爆发的原因?教师提问:从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我们看到一鸦和二鸦是怎样的关系?过渡:面对英法联军的来势汹汹,清政府是如何备战的?结果又是如何?我们进入第二篇章——节节败退。过程教师讲述:为了使同学们更全面、更清楚的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我们通过时空隧道邀请了当时的当地记者来给大家讲述二鸦的过程。展示二鸦过程中的相关图片过程:大家好,我是战地记者xx。整场战争分成两个阶段。1856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集结20艘军舰和5700名士兵进攻广州,由于清政府正在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因此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加之武器装备的落后, 仅一天广州就陷落了。局部的胜利满足不了英法联军。1958年4月英法美俄公使集结军舰,北上天津找咸丰皇帝签条约。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清政府虽有设防,但把希望寄托在俄、美所谓“调停”上,结果导致战事失利。清朝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第一阶段战事暂落。但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遭拒后,1860年2月至年6月 联军近3万人陆续抵达渤海湾,由于清政府错误估计战事,且本无抗战决心,最终导致清军全军覆灭。9月咸丰帝匆忙离开北京。联军占领北京后,纵兵抢劫、焚毁圆明园 。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战争结束。教师提问:从记者的报道中,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清政府又一次战败了,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述:结合记者的讲述,我们来梳理二鸦的基本史实。并与一鸦进行对比。多媒体展示二鸦与一鸦基本情况对比表格。教师提问:从时间、侵略国、不平等条约签订这三个方面对比,同学们能得出哪些信息? 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又使得西方列强获得哪些特权,给近代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进入第三篇章——危机加深三、结果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表并将二鸦与一鸦《南京条约》内容进行对比,探究二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展示对比表格教师讲述:在《天津条约》中我们要注意两个内容: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北京是清政府的政治核心,西方列强的目的是借此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政治,干预我国内政和外交。2、外国船只在长江流域自由航行。借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我国内地,便于其倾销商品。教师提问:沙俄割占中国最多的土地,分别怎样割让走的?多媒体展示二鸦中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示意图教师提问:那横向比较,二鸦带来哪些影响?多媒体展示一鸦与二鸦开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对比图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将我们分析的影响进行总结归纳呢?四、影响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 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师提问:从二鸦的影响中,我们看出二鸦与一鸦的关系是?过渡:学习完了二鸦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小结本课。五、小结多媒体展示阿富汗国宝“流浪之旅”图片教师讲述:了解了圆明园的经历后,让我想起了最近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在进行“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阿富汗位于中亚,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但是由于长年战乱,使得阿富汗境内众多历史古迹、文明瑰宝毁于一旦。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从06年起这批国宝开始了流浪之旅,在世界进行巡展。2017年6月完成故宫博物馆展览后,原本计划赴美展览,但临时取消,如果没有找到下一个落脚点,那么这批国宝将返回战乱中的阿富汗,面临毁灭的危机。在这关键时刻,中国伸出援手,将这场国际接力变成了国内接力,为什么中国此刻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教师讲述:因为近代历史中国曾遭遇文物被掠夺和焚烧的惨痛经历,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圆明园。所以中华民族更能感同身受。我们文明的力量守护着文明。教师提问:从近代中国圆明园的抢掠、焚毁到今天阿富汗的国宝要进行“流浪之旅”,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教师讲述: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如今的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走向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深切体会国家的强大,不得不说厉害了我的国。多媒体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教师总结:祖国的强大是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强大也需要你们的参与,因此记住少年强则国强。六、课堂练习教师讲述:在今年四月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就是同样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了,随后法国宣布重建。巴黎圣母院的失火也让不少国人想起圆明园,那么同学们讨论该不该重修圆明园呢?教师总结:无论是否重修,我们更应该看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与精神。最后我们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口的两句话结束本课就是文化不灭,国家永生。 学生思考回答:1、割地,香港岛;2、赔款,2100万银元;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学生分析、解读材料,思考回答:认为中国市场庞大,有美好的图景。学生分析、解读材料,思考得出结论:外国商品输华量并没有大增。学生分析、解读材料,思考得出结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学生回答: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二鸦是一鸦的继续学生扮演战地记者讲述二鸦经过,其他学生配合多媒体相关图片全面了解第二次鸦片的过程,并思考总结二鸦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56-1858)①、1856年10月 英法联军炮轰广州(爆发)②、1858年 签《天津条约》第二阶段(1859-1860)1860年 占领京津,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签《北京条约》(结束)学生思考回答: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回答:侵略时间更长侵略国力量扩大签约国和不平等条约数量增多由此可见,二鸦是一鸦的扩大学生讨论、合作完成:学生对比后,思考回答:割地增多,领土完整进一步被破坏赔款增加,加重人民负担口岸增多,侵略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破坏我国更多的主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二鸦的影响。学生回答:二鸦是一鸦的扩大学生思考回答,加深对本课知识的了解。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各抒起见学生讨论回答 复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知识,使学生更明晰两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关系,上下衔接。 史料实证是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意识到史料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经济史方面,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使学生能清楚的看到外国商品输华情况,更好理解二鸦爆发的原因。从对史料的分析中归纳二鸦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创设情境,配合相关历史图片,并通过战地记者的方式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全面、清楚的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从中意识到二鸦清政府又一次战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通过表格对一鸦和二鸦基本情况的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两场战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二鸦是一鸦的扩大。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史实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讨论,配合教师解疑,更直观感受不平等条约签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对历史示意图等地图的解读、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二鸦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培养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阿富汗国宝“流浪之旅”的故事来升华本课,形成家国情怀。让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命运。更从中国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中感受如今国家的强大及中华民族博大的胸襟,由此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少年强则国强。时事联系历史,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通过讨论方式培养学生从更深层次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与扩大原因根本原因:市场直接原因:“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过程第一阶段(1856-1858)第二阶段(1859-1860)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破坏更多主权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