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比热容第二课时学历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3比热容第二课时学历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2 09: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3 《比热容》第2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知道物体升温吸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热量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复习
1.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是 ,相同条件下,能吸热越多的物质,吸热本领 ,比热容 。
2. 某种物质温度 所吸收的 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字母 表示。
3.水的比热容是 ,其物理意义是: 。
4.1kg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 J的热量,2kg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 J的热量,物体升温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 、 有关。
探究案
探究活动一、热量的计算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 J;
1Kg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为 J;
2Kg 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 J;
2Kg 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为 J;
小结:如果我们用Q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Δt表示温度的变化,你能总结出物体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吗?
Q = 。
C是 ,m是 ,t0是 ,t是 ,△t是 。
例1:将质量为4kg的水从20℃升高6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例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例3:一个温度是40 ℃的铁球,吸收2.3×103 J的热量后,温度上升到90 ℃,求铁球的质量。〔铁的比热容是0.46×103 J/(kg·℃)〕
例4: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了2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若这些热量被5kg的铜块吸收,则铜块升高的温度是多少℃?
【c铜=0.39×103J/(kg ℃);c水=4.2×103J/(kg ℃)】
探究活动二、热平衡的条件
当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发生热传递时,一旦 后,热传递结束。(不考虑热散失)
例2:将2kg、初温100℃的钢铁放入从1kg水中,待热平衡后,测得水的温度为40℃,求钢铁放出的热量。已知C铁= 0.46×103J/(kg·℃)
课堂训练
1、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将质量为4kg的水从20℃升高50℃需要吸收 J热量.如果将水倒掉一半,它的比热容将为 J/(kg·℃)
2、若要将2.5kg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80℃,至少需要吸收 ___________J的热量.
3、甲物体初温t1,质量m1,比热容c1;乙物体初温t2,质量m2,比热容c2,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现将甲乙混合在一起,不考虑热散失,当它们的温度都是t时,请将上述字母的等量关系表达出来。
4、如图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4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t2时刻物体分子动能等于t3时刻
D.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3时刻小
5、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 J,这是用 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6、由Q=cm(t- to)可得,c=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7、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吸收一定热量,水温升高2℃。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8、一瓶汽油,倒出一半后,质量减少,体积减小,比热容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质量为2 kg的水,温度从30 0C升高到50 0C ,吸收的热量是 J。
9、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号 液体 质量/克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分
1 水 300 20 30 12
2 水 150 20 30 6
3 煤油 300 20 30 6
4 煤油 300 20 25 3
(1)分析比较_________(填烧杯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分别分析比较1,2和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结合(1)中的结论,然后综合归纳可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有关系.
6.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
A.2∶3 B.3∶2 C.6∶1 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