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总结提升(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治 (1)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1)国共两党由分裂到合作抗日;(2)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入农村;(4)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经济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逐渐萧条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十年”,但也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改革,进行根据地建设,调动农民积极性,巩固根据地政权
思想 文化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表现 内容
革命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革命力量 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革命领导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纠正错误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三、晚清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近代民族工业
1.发展历程
阶段 原因 表现
产生(19世纪70年代) 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短暂春天(1912-1919) 中华民国建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
较快发展(1927-1936)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家实现统一;(2)发达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3)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工业产值增长率高;(2)轻工业发展较快
2.作用
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从处境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 内容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
长征精神 坚定革命信念、坚信正义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国民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此时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此时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典例 1928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由此可见,土地革命时期要( )
A.坚持统一战线方针 B.发展根据地的经济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2.“左”倾与右倾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关门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等。 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典例 (2022·广州市第七中学模拟)1928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一观点有助于( )
A.组织工人运动壮大力量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克服“左”倾冒进情绪
D.成立政权与国民党对峙
3.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制定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形成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典例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一切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苏维埃政府必须无条件的交给农民。”“没收地主豪绅财产,同时消灭口头及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根据中央指示,各革命根据地制定没收宗族祠堂、土地财产的具体细则或办法。由此可见,当时苏区( )
A.粉碎了敌人的封锁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改造了旧权力网络
D.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4.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资金少、规模小、人才缺乏等特点,此外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从工业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典例 (2022·桂林中学高一期中)截止1933年,散布在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约有3 000家以上。但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的6%,现代矿业生产(包括土法生产),只占国民生产的1.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中国企业资金力量薄弱
B.工业发展缺少技术的有力支持
C.历届政府不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D.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总结提升(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治 (1)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1)国共两党由分裂到合作抗日;(2)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入农村;(4)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经济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逐渐萧条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十年”,但也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改革,进行根据地建设,调动农民积极性,巩固根据地政权
思想 文化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表现 内容
革命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革命力量 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革命领导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纠正错误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三、晚清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近代民族工业
1.发展历程
阶段 原因 表现
产生(19世纪70年代) 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短暂春天(1912-1919) 中华民国建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
较快发展(1927-1936)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家实现统一;(2)发达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3)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工业产值增长率高;(2)轻工业发展较快
2.作用
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从处境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 内容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
长征精神 坚定革命信念、坚信正义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国民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此时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此时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典例 1928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由此可见,土地革命时期要( )
A.坚持统一战线方针 B.发展根据地的经济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以往排斥小资产阶级的政策,拉近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说明土地革命时期要坚持统一战线方针,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排除B项;材料与工农武装割据无关,排除C项;小资产阶级不是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
2.“左”倾与右倾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关门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等。 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典例 (2022·广州市第七中学模拟)1928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一观点有助于( )
A.组织工人运动壮大力量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克服“左”倾冒进情绪
D.成立政权与国民党对峙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可知,这一观点有利于克服“左”倾冒进情绪,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做群众工作,并非组织壮大工人运动的力量,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时间是1927年10月,排除B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政权与国民党对峙,排除D项。
3.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制定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形成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典例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一切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苏维埃政府必须无条件的交给农民。”“没收地主豪绅财产,同时消灭口头及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根据中央指示,各革命根据地制定没收宗族祠堂、土地财产的具体细则或办法。由此可见,当时苏区( )
A.粉碎了敌人的封锁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改造了旧权力网络
D.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区实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严重打击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改造了旧权力网络,C项正确。
4.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资金少、规模小、人才缺乏等特点,此外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从工业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典例 (2022·桂林中学高一期中)截止1933年,散布在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约有3 000家以上。但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的6%,现代矿业生产(包括土法生产),只占国民生产的1.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中国企业资金力量薄弱
B.工业发展缺少技术的有力支持
C.历届政府不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D.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现代工业生产产值占比低,现代矿业生产占国民生产的数值也很低,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资金力量薄弱和缺少技术的有力支持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