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15: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开创性、奠基性的伟大成就。
1.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经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等,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展开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2.峥嵘岁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建设。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依然取得诸多成就。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的发展轨迹,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产生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史料实证:运用各种史料,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影响,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历史解释:理性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探究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家国情怀: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弱国无外交”,增强历史使命感。 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建国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地点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内容 国名 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 纲领
选举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理论准备: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提出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涵 (1)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2)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
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正式 建国 中央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标志 开国大典
意义 革命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社会
世界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思维点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阅读教材“1950年光芒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中刊登的代国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特征”角度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1名政府部长中有10名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这说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B.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日益完善
2.(2022·禹州高一期末)“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上午10时半到车站欢迎苏联代表团,下午2时半到天安门城楼,一望之下,是一片红旗的海。这一场面,是先烈们用鲜红的血换取来的。3时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材料描述的是(  )
A.南京解放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剿匪 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运动
意义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土地 改革 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约2/3的农民受到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稳定物价统一 财经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举措 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意义
抗美援朝 背景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2)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3)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帮助
过程 (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意义 国际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内
概念阐释 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阅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栏目,分析在两场经济战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变化?毛泽东评价这两场战役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丰城高一期末)“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材料意在强调(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应当彻底废除
B.克服财政上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C.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十分重要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2.(2022·南京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上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三四倍。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调运了大量物资,选择适当的时机,集中抛售,使投机商人纷纷破产。上述事件是(  )
A.统一全国财经 B.银元之战
C.米棉之战 D.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按照“ ”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 ”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 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______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确立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亚非会议 (1)召开: 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 参加的国际会议。 (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误区警示 正确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
“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苏联,也不是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思维点拨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
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概括亚非会议中中国提出的基本方针,并分析“同”和“异”的含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中国人民站稳了——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名家论史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材料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另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冲及
解读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在政治上彻底摆脱了颓势,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史料探究 新中国外交
材料 新中国确立了“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外交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业中。为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划清界限,新中国政府决定“另起炉灶”,采取“谈判建交”政策……而对于西方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新中国则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按国籍、行业逐步彻底清除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攫取和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胜军《比较视角下的新
中国外交:独立、平等和责任》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和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过渡性 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平等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这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结盟性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1.(2022·济南高二期中)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2.(2022·广州高一期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有这样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其(  )
A.化解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制 度的建立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概况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宪法 颁布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及原则
政治制度体系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思想建设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图解历史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教材图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分析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图说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解读 “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突出,新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史料探究 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政治特色
经济建设 特点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一化(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政治特色 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根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2022·杭州高一期末)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选自1956年出版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速写》。下列选项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产效率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人民的欢迎
③个体手工业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④对手工业的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2·衡水高二期中)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有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开创性、奠基性的伟大成就。
1.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经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等,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展开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2.峥嵘岁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建设。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依然取得诸多成就。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的发展轨迹,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产生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史料实证:运用各种史料,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影响,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历史解释:理性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探究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家国情怀: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弱国无外交”,增强历史使命感。 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建国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内容 国名 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 纲领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理论准备: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提出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涵 (1)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2)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
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正式建国 中央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标志 开国大典
意义 革命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社会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世界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思维点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阅读教材“1950年光芒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中刊登的代国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特征”角度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首歌曲由政协会议征集、讨论并通过,成为国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体现,代表了工农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这说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获得广泛认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1名政府部长中有10名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这说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B.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项正确;材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项;各党派联合执政表述错误,排除C项;我国不实行西方式政党制度,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2.(2022·禹州高一期末)“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上午10时半到车站欢迎苏联代表团,下午2时半到天安门城楼,一望之下,是一片红旗的海。这一场面,是先烈们用鲜红的血换取来的。3时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材料描述的是(  )
A.南京解放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可知,这是开国大典,B项正确;南京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剿匪 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运动
意义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土地 改革 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约2/3的农民受到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统一 财经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举措 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意义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 背景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2)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3)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帮助
过程 (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意义 国际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内 (1)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2)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概念阐释 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阅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栏目,分析在两场经济战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变化?毛泽东评价这两场战役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变化:从行政手段到经济手段。
依据:有利于平抑物价,稳定了人民生活,稳定了全国局势;巩固了新生政权;增加了国家收入,为后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威信。
1.(2022·丰城高一期末)“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材料意在强调(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应当彻底废除
B.克服财政上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C.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十分重要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农村中的土地所有制存在局限性,不利于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和新政权的巩固,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财政困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排除D项。
2.(2022·南京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上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三四倍。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调运了大量物资,选择适当的时机,集中抛售,使投机商人纷纷破产。上述事件是(  )
A.统一全国财经 B.银元之战
C.米棉之战 D.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生的“米棉之战”,这场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C项正确。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确立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亚非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误区警示 正确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
“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苏联,也不是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思维点拨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
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概括亚非会议中中国提出的基本方针,并分析“同”和“异”的含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方针:求同存异。
含义:“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主题一 中国人民站稳了——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名家论史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材料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另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冲及
解读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在政治上彻底摆脱了颓势,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史料探究 新中国外交
材料 新中国确立了“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外交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业中。为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划清界限,新中国政府决定“另起炉灶”,采取“谈判建交”政策……而对于西方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新中国则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按国籍、行业逐步彻底清除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攫取和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胜军《比较视角下的新中国
外交:独立、平等和责任》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和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基本目标: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影响: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国家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深化拓展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过渡性 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平等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这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结盟性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1.(2022·济南高二期中)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答案 D
解析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阵营没有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排除C项。
2.(2022·广州高一期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有这样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其(  )
A.化解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
答案 D
解析 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其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突出了国家平等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从而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说法不全面,排除;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制 度的建立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概况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实施“一五”计划的意义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政治制 度的建立 1954年 宪法 颁布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及原则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政治制度 体系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思想建设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图解历史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教材图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分析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改造。这种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因此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主题二 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图说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解读 “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突出,新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史料探究 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主要工业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
(2)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上日程;而民主法制建设又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政治特色
经济建设 特点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一化(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政治特色 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根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2022·杭州高一期末)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选自1956年出版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速写》。下列选项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产效率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人民的欢迎
③个体手工业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④对手工业的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从前两幅漫画可以看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由第三幅漫画可以看出,人们积极报名参加手工业合作社,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人民的欢迎,①②正确;个体手工业者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当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③错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④错误。根据分析可知,A项正确。
2.(2022·衡水高二期中)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有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中现象的影响,排除C项;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