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15: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资料,形成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客观认识。 历史解释:探究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挫折的原因,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家国情怀: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中美关系正常化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双百”方针 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内容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 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提出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
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三面红旗 表现 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 工业上制定高指标
人民公 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危害
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 从1961年1月开始
内容
会议 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成效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四个 现代化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材料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对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列举十二年中我们经济上“做错了的事件”,并总结经验教训。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历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
主题一 从重要探索中总结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史料探究 人民公社制度
材料 下表是钱塘江人民公社联民大队1959-1961年度粮食总产及分配表(单位:斤)。
年份 户数 人数 总产 征购 种子 饲料 口粮 人均口粮
1959 316 1 201 569 126 26 300 41 603 39 200 504 123 420
1960 308 1 147 ① 61 500 47 260 28 800 346 999 303
1961 303 1 165 580 177 28 134 51 890 35 000 465 153 ②
注:1959年的口粮中包括42 100斤统销粮。
——摘自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
根据材料,计算出①②两处的具体数据(数据保留整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两处数据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简要陈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统一,中央政府能够调集全国之力建设重大经济、交通、民生项目,这是这一时期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制度因素
人民群众高昂的劳动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代表性的时代人物,这是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群众基础
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毅然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科技的突破作出巨大的贡献
老一辈革命家抵制“左”倾错误 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顶住“左”倾错误思想的压力,领导、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外交工作,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2)经验教训
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②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1.(2022·成都高一期末)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酱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  )
A.发展市场经济是时代选择
B.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国情
C.恢复发展经济任务紧迫
D.保留个体经济成为高层共识
2.(2022·西安阎良区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是1958年《人民日报》的其中一期内容,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D.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经过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7年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的武装政变
1972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形势有明显好转
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评价
误区警示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知识点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原 因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 况 工业 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科技国防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人才培养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精神面貌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外交拓展
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误区警示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阅读下图,指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从重大成就中感悟国家力量——20世纪70年代外交
图说历史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解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也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史料探究 20世纪中美两国关系
材料 
时间 中美关系
20世纪初 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20世纪50、60年代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72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中国: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苏联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2)内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完全走向正常化是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影响: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打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的大门;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启示: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1.(2022·红河州高一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还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以下不属于三线建设成就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B.四川攀枝花钢铁厂
C.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D.成昆、川黔等铁路
2.(2022·杭州高一测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通过《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中国逐步摆脱了对苏联援助的依赖,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独立自主地建成了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科学技术体系。这些科技成就(  )
A.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包括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C.尤其是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
D.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资料,形成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客观认识。 历史解释:探究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挫折的原因,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家国情怀: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中美关系正常化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双百”方针 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内容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 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提出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
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三面红旗 表现 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 工业上制定高指标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危害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的 调整 时间 从1961年1月开始
内容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会议 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成效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四个现代化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材料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对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列举十二年中我们经济上“做错了的事件”,并总结经验教训。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做对了的事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做错了的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
图解历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
主题一 从重要探索中总结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史料探究 人民公社制度
材料 下表是钱塘江人民公社联民大队1959-1961年度粮食总产及分配表(单位:斤)。
年份 户数 人数 总产 征购 种子 饲料 口粮 人均口粮
1959 316 1 201 569 126 26 300 41 603 39 200 504 123 420
1960 308 1 147 ① 61 500 47 260 28 800 346 999 303
1961 303 1 165 580 177 28 134 51 890 35 000 465 153 ②
注:1959年的口粮中包括42 100斤统销粮。
——摘自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
根据材料,计算出①②两处的具体数据(数据保留整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两处数据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简要陈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数据:①484 559 ②399
陈述:①1960年粮食总产量减少。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②1961年人均口粮有所恢复(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粮食征购数量的减少,中共中央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八字方针”。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统一,中央政府能够调集全国之力建设重大经济、交通、民生项目,这是这一时期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制度因素
人民群众高昂的劳动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代表性的时代人物,这是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群众基础
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毅然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科技的突破作出巨大的贡献
老一辈革命家抵制“左”倾错误 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顶住“左”倾错误思想的压力,领导、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外交工作,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2)经验教训
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②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1.(2022·成都高一期末)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酱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  )
A.发展市场经济是时代选择
B.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国情
C.恢复发展经济任务紧迫
D.保留个体经济成为高层共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了冒进思想,材料中陈云的讲话表明政策不能过激,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发展市场经济,排除A项;国民经济在1952年底已恢复,排除C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022·西安阎良区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是1958年《人民日报》的其中一期内容,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D.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答案 A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经过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7年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的武装政变
1972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形势有明显好转
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评价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者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误区警示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知识点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原 因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概 况 工业 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科技国防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人才培养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精神面貌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外交拓展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误区警示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阅读下图,指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变化:工业发展重心向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转移。
原因:国际形势的紧张(或中苏关系恶化,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国防建设的需要);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或地区发展不平衡或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线建设的开展。
主题二 从重大成就中感悟国家力量——20世纪70年代外交
图说历史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解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也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史料探究 20世纪中美两国关系
材料 
时间 中美关系
20世纪初 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20世纪50、60年代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72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对抗与合作交替。
原因: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提出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②二战中,为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战。③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对抗。④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应对苏联的压力,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中国: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苏联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2)内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完全走向正常化是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影响: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打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的大门;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启示: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1.(2022·红河州高一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还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以下不属于三线建设成就的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B.四川攀枝花钢铁厂
C.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D.成昆、川黔等铁路
答案 A
解析 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因此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昆、川黔等铁路等都属于三线建设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2.(2022·杭州高一测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通过《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中国逐步摆脱了对苏联援助的依赖,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独立自主地建成了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科学技术体系。这些科技成就(  )
A.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包括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C.尤其是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
D.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中国研制成功原子弹,1967年中国研制成功氢弹,符合材料时间,C项正确;中国1995年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即“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于1956年,但和科技发展无关,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