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15:3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是在党和国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实现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对内全面改革,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国社会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全方位开放,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3.理论铸就: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铸就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好了理论准备。
4.屹立世界:经过四十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更加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宏观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分析史料,从微观的地方史角度感受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认识“一国两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认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背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指导思想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工作着重点转移
确立路线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拨乱反正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初步实践 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 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影响
修订 宪法 背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_______________的新规定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图解历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教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的背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玉溪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公报有以下内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七千人大会
2.(2022·贵阳高一期末)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8年到198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复查和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为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
①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②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③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进程
探索阶 段(1978 -1992) 对内改革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城市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沿海 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理论贡献 特色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初级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化阶段(1992年至20世纪末) 理论贡献 南方谈话
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
城市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深化开放 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1世纪 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上图票证的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阐释 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他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刻阐发。“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主题一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图说历史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局部)
解读 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陆口岸等,逐步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史料探究 改革开放
材料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 3 678.7 385 1 621.4 1 072.5 355.04
1988 15 180.4 1 378 5 814.0 3 865.2 3 821.79
1998 85 195.5 6 860 34 133.9 14 816.4 26 849.68
2008 319 244.6 24 100 131 724.0 33 428.1 179 921.47
2018 919 281.1 66 006 301 089.3 67 558.7 305 008.13
根据材料,概括1978-1998年中国工业和外贸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大会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4)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1)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3.意义
(1)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1.1984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910.4元,比1978年增加275.43元,增幅为43.39%,而在1952-1978年的25年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仅仅提高了28.29%。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2022·扬州高二期末)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贯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
B.打开了国企产权改革的突破口
C.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顺应了“走出去”的战略要求
知识点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构想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含义
实践 香港问题的解决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问题的解决 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1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 缓和 《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对话 “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发展 颁布《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贯立场,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强决心
习马会面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误区警示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指出“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新构想
名家论史 “一国两制”的意义
材料 1990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摘编自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解读 “一国两制”是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不仅适用于中国的统一大业,也对解决其他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史料探究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材料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摘编自民革中央联络部《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
概括材料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一国两制”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
①时代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②创新性:允许与国家主体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同时存在。
③科学性:是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④示范性:为世界上用和平方式处理国家、地区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
⑤原则性: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⑥策略性: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利益,符合包括港、澳、台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⑦包容性: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之内。
⑧开放性:两种制度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共荣。
(2)评价
①“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
②“一国两制”构想符合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这一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为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2022·邢台高一期末)2020年中央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2022年11月2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宣布,已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香港国安法进行释法。这些做法(  )
A.消除了香港原有选举制度的隐患
B.拉开了香港同胞当家作主的序幕
C.解决了香港特区内部的深层矛盾
D.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效治理
2.(2022·榆林高一期末)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此举旨在(  )
A.打开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局面
B.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
C.推动两岸民间团体的政治对话
D.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是在党和国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实现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对内全面改革,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国社会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全方位开放,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3.理论铸就: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铸就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好了理论准备。
4.屹立世界:经过四十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更加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宏观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分析史料,从微观的地方史角度感受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认识“一国两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认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 背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指导思想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工作着重点转移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确立路线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拨乱反正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初步实践 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 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影响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修订 宪法 背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图解历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教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的背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进一步清算“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加强全党思想团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明显成效;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
1.(2022·玉溪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公报有以下内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七千人大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会议公报主张一定的自主权和按劳分配原则,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正确。
2.(2022·贵阳高一期末)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8年到198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复查和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为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
①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②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③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平反冤假错案,为干部平反昭雪,给家属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代,起到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的作用,故①正确;1978—1983年的法制举措,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故②正确;改革开放主要是经济领域,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而平反冤假错案是政治领域,故③错误;“拨乱反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进程
探索阶 段(1978 -1992) 对内改革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城市 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沿海 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理论贡献 特色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初级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化阶段(1992年至20世纪末) 理论贡献 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深化开放 对外开放新格局 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开放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1世纪 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上图票证的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概念阐释 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他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刻阐发。“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主题一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图说历史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局部)
解读 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陆口岸等,逐步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史料探究 改革开放
材料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 3 678.7 385 1 621.4 1 072.5 355.04
1988 15 180.4 1 378 5 814.0 3 865.2 3 821.79
1998 85 195.5 6 860 34 133.9 14 816.4 26 849.68
2008 319 244.6 24 100 131 724.0 33 428.1 179 921.47
2018 919 281.1 66 006 301 089.3 67 558.7 305 008.13
根据材料,概括1978-1998年中国工业和外贸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大会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工业和外贸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工业、外贸快速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加速,工业与外贸进一步加速发展。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3)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4)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1)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3.意义
(1)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1.1984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910.4元,比1978年增加275.43元,增幅为43.39%,而在1952-1978年的25年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仅仅提高了28.29%。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78年到1984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2.(2022·扬州高二期末)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贯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
B.打开了国企产权改革的突破口
C.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顺应了“走出去”的战略要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最早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这些做法打开了国企产权改革的突破口,B项正确。
知识点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构想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含义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践 香港问题的解决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问题的解决 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1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 关系 缓和 《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对话 “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发展 颁布《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习马会面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误区警示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栏目,指出“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内容: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主题二 “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新构想
名家论史 “一国两制”的意义
材料 1990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摘编自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解读 “一国两制”是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不仅适用于中国的统一大业,也对解决其他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史料探究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材料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摘编自民革中央联络部《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
概括材料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基本主张:“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理由: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更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符合两岸人民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
认识:追求国家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深化拓展 从“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一国两制”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
①时代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②创新性:允许与国家主体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同时存在。
③科学性:是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④示范性:为世界上用和平方式处理国家、地区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
⑤原则性: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⑥策略性: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利益,符合包括港、澳、台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⑦包容性: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之内。
⑧开放性:两种制度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共荣。
(2)评价
①“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
②“一国两制”构想符合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这一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为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2022·邢台高一期末)2020年中央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2022年11月2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宣布,已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香港国安法进行释法。这些做法(  )
A.消除了香港原有选举制度的隐患
B.拉开了香港同胞当家作主的序幕
C.解决了香港特区内部的深层矛盾
D.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效治理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国家采取措施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长治久安,符合全国和香港人民的利益,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D项正确;“消除了香港原有选举制度的隐患”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香港同胞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022·榆林高一期末)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此举旨在(  )
A.打开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局面
B.打破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的局面
C.推动两岸民间团体的政治对话
D.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拓宽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新局面,D项正确;材料是经济方面举措,与教育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方面,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