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限时练
一、选择题
1.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中共七大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2014年3月28日,搭载着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从韩国飞抵沈阳,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追根溯源,与此消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和平解放西藏 B.北伐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抗美援朝
4.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下面人物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 )
①焦裕禄 ②黄继光 ③邓稼先 ④邱少云
A. 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5..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6.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7.近年来,小汽车已进入中国的许多普通家庭,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兴起于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 )
A.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召开了中共八大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10.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
A. 工商业改造 B.人民公社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11.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见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12.见下图,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3.1958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 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是 (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世纪60年代,他带病坚持工作,率领河南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使贫穷面貌开始改变。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 ( )
A. 孔繁森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15.一些历史名词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材料四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1)你怎样理解材料一所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中国对此采取了什么行动
(3)材料三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4)从表格中得出什么结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九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 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 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以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类型的会议(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领导机关。其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总共召开过18次全国代表大会。(2)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召开过像“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三届四中全会”等十分重要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3)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扩大会议:根据党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等。
2.【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人民站起来了。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60多年”可知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抗美援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和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焦裕禄、邓稼先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3年”“地主”的构成为“0”,据此可知,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三个事件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而分析其作用基本相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新生政权,由此判断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作用,C社会主义改造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D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都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我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年到1957年,大庆油田建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故选择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链接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可以推知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制度”,可判断是三大改造。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改造,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下降。从时间段分析,1958年,我国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生产总值增速的下降。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由于当时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没有认清国情,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①。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焦裕禄率领河南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大批学生参加“红卫兵”,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6.【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
(2)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抗美援朝。
(3)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三大改造的完成。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结合“1950年10月”,可知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重点是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作用。第(4)题根据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可知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结合所学回答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释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大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实行“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土地改革法”,可知与土地改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与三大改造有关,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1958年”,可知是大跃进运动。根据材料四中的“1958年”“人民公社”,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第(4)题根据材料五中的“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限时练
一、选择题
1.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以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类型的会议(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领导机关。其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总共召开过18次全国代表大会。(2)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召开过像“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三届四中全会”等十分重要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3)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扩大会议:根据党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等。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中共七大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人民站起来了。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3.2014年3月28日,搭载着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从韩国飞抵沈阳,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追根溯源,与此消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和平解放西藏 B.北伐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抗美援朝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60多年”可知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4.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下面人物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 )
①焦裕禄 ②黄继光 ③邓稼先 ④邱少云
A. 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抗美援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和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焦裕禄、邓稼先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3年”“地主”的构成为“0”,据此可知,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6.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三个事件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而分析其作用基本相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新生政权,由此判断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的作用,C社会主义改造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D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都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7.近年来,小汽车已进入中国的许多普通家庭,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兴起于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我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8.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年到1957年,大庆油田建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故选择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 )
A.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召开了中共八大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链接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0.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
A. 工商业改造 B.人民公社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可以推知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见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制度”,可判断是三大改造。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改造,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12.见下图,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下降。从时间段分析,1958年,我国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生产总值增速的下降。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13.1958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 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是 (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由于当时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没有认清国情,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①。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4.20世纪60年代,他带病坚持工作,率领河南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使贫穷面貌开始改变。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 ( )
A. 孔繁森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焦裕禄率领河南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5.一些历史名词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大批学生参加“红卫兵”,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材料四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1)你怎样理解材料一所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中国对此采取了什么行动
(3)材料三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4)从表格中得出什么结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
(2)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抗美援朝。
(3)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三大改造的完成。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结合“1950年10月”,可知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重点是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作用。第(4)题根据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可知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结合所学回答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释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九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 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 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大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实行“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土地改革法”,可知与土地改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与三大改造有关,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1958年”,可知是大跃进运动。根据材料四中的“1958年”“人民公社”,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第(4)题根据材料五中的“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