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5 11:43:05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练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耕者有其责”可知“又分地”是指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读下表,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世界排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
年 份 2003 2005 2006 2007 2010
国内生产总值
(万亿美元) 1.64 2.26 2.71 3.49 5.93
世界排名 6 5 4 3 2
A.实行包产到户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表中的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世界排名不断提升。从时间段分析,这些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行。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决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  )
A.各民族共同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西部大开发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1999年回归祖国的是 (  )
A.英国侵占的香港 B.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C.英国侵占的澳门 D.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答案】B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被英国侵占了近百年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所以,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误区警示】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何益处
A.“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统一。
C.在大陆和港澳台实行两种制度,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D.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港澳台的回归起了促进作用。
7.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入联公投”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 “乡愁”指的是海峡两岸的分离,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拓展】如何认识祖国统一问题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民心所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国家的统一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民族和谐、抵御外国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8.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伴随着中国核工业和导弹事业的发展而诞生的部队是(  )
A.中国人民海军 B.中国人民空军
C.中国人民陆军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答案】D
【知识点】钢铁长城
【解析】【分析】1966年,第二炮兵,即战略导弹部队创建。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3年,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0.某校举行图片展,其中有下面三幅图片,请你给这些图片配上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左图与万隆会议有关;中图反映出席26届联合国大会的乔冠华在得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消息后开怀大笑的场景;右图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都是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以提高学生识图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11.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
A. 参与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参与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为表彰袁隆平的突出贡献,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
【点评】本题考查点是新中国农业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2.1996年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863计划纲要》并作为高技术发展重点的是 (  )
A. 信息技术 B.生物技术 C.能源技术 D.海洋高技术
【答案】D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1996年,国家又把海洋高技术列入了“863”计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3.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 (  )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可知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4.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 (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向雷锋同志学习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链接所学知识,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艺术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有关。“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号召人们学习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雷锋。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5.“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在这种形势下,“人才招聘会”应运而生,“跳槽“一词也出现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3次提及“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请问邓小平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的伟大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什么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图一粮食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据图二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从《人民日报》的社论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决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4)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领域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答案】(1)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政策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内容: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设立经济特区。
(4)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步,国防装备走向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答出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邓小平”“改革”,可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安徽凤阳县”“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可知图一的变化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图二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封闭搞起来的,可推知国家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为此我国作出实施对外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第一步在于设立经济特区。第(4)题主要从图片中提炼主要信息,图三展示我国随着综合实力增强举办了APEC会议;图四展示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图五展示我国国防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发展;图六展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7.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材料一 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关系现实研究】
下面是同学收集到的米歇尔·奥巴马2014年3月访问中国的资料。
材 料四 作为主席夫人向他国元首夫人发出访华邀请,彭丽媛是中国第一人。这不仅折射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更向世界传递强烈而清晰的自信!作 为第一夫人单独访华,米歇尔也是中美建交35年来的第一人,体现了奥巴马总统对中美关系的重视。米歇尔参观了成都第七中学并发表了演讲。她表示,中美相隔 遥远,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通过这次对中国的访问,她惊讶地发现双方的共同之处如此之多。她说:“我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抱有前所未有的信心。”
(1)《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理论刊物,为什么会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还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 为什么
(3)读材料二,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取得的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4)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
(5)结合材料四,同学们讨论了米歇尔·奥巴马访华的历史意义,从中你能归纳出哪些主要观点
(6)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1)中美同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大力援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希望美国在战后为确保世界的和平与民主发挥重要作用。
(2)不可能。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中美关系紧张。
(3)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开创了中美之间“夫人外交”的新风尚;促进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
(6)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其他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1944年”,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史实说明。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中国实施敌视、封锁和禁运。第(3)题结合尼克松访华的史实回答。第(4)题根据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回答。第(5)题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第(6)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限时练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读下表,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世界排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
年 份 2003 2005 2006 2007 2010
国内生产总值
(万亿美元) 1.64 2.26 2.71 3.49 5.93
世界排名 6 5 4 3 2
A.实行包产到户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国有企业改革
4.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  )
A.各民族共同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西部大开发
6.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1999年回归祖国的是 (  )
A.英国侵占的香港 B.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C.英国侵占的澳门 D.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7.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入联公投”
8.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伴随着中国核工业和导弹事业的发展而诞生的部队是(  )
A.中国人民海军 B.中国人民空军
C.中国人民陆军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9.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10.某校举行图片展,其中有下面三幅图片,请你给这些图片配上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1.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
A. 参与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参与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2.1996年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863计划纲要》并作为高技术发展重点的是 (  )
A. 信息技术 B.生物技术 C.能源技术 D.海洋高技术
13.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 (  )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14.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 (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向雷锋同志学习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5.“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3次提及“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请问邓小平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的伟大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什么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图一粮食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据图二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从《人民日报》的社论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决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4)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领域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17.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材料一 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关系现实研究】
下面是同学收集到的米歇尔·奥巴马2014年3月访问中国的资料。
材 料四 作为主席夫人向他国元首夫人发出访华邀请,彭丽媛是中国第一人。这不仅折射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更向世界传递强烈而清晰的自信!作 为第一夫人单独访华,米歇尔也是中美建交35年来的第一人,体现了奥巴马总统对中美关系的重视。米歇尔参观了成都第七中学并发表了演讲。她表示,中美相隔 遥远,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通过这次对中国的访问,她惊讶地发现双方的共同之处如此之多。她说:“我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抱有前所未有的信心。”
(1)《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理论刊物,为什么会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还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 为什么
(3)读材料二,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取得的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4)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
(5)结合材料四,同学们讨论了米歇尔·奥巴马访华的历史意义,从中你能归纳出哪些主要观点
(6)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耕者有其责”可知“又分地”是指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表中的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世界排名不断提升。从时间段分析,这些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行。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决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被英国侵占了近百年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所以,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误区警示】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何益处
A.“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统一。
C.在大陆和港澳台实行两种制度,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D.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港澳台的回归起了促进作用。
7.【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 “乡愁”指的是海峡两岸的分离,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拓展】如何认识祖国统一问题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民心所向,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国家的统一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民族和谐、抵御外国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8.【答案】D
【知识点】钢铁长城
【解析】【分析】1966年,第二炮兵,即战略导弹部队创建。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3年,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左图与万隆会议有关;中图反映出席26届联合国大会的乔冠华在得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消息后开怀大笑的场景;右图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都是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以提高学生识图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为表彰袁隆平的突出贡献,2001年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
【点评】本题考查点是新中国农业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863计划”
【解析】【分析】1996年,国家又把海洋高技术列入了“863”计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可知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链接所学知识,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艺术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有关。“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号召人们学习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雷锋。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在这种形势下,“人才招聘会”应运而生,“跳槽“一词也出现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6.【答案】(1)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政策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内容: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设立经济特区。
(4)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步,国防装备走向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答出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邓小平”“改革”,可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安徽凤阳县”“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可知图一的变化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图二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封闭搞起来的,可推知国家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为此我国作出实施对外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第一步在于设立经济特区。第(4)题主要从图片中提炼主要信息,图三展示我国随着综合实力增强举办了APEC会议;图四展示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图五展示我国国防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发展;图六展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中美同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大力援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希望美国在战后为确保世界的和平与民主发挥重要作用。
(2)不可能。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中美关系紧张。
(3)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开创了中美之间“夫人外交”的新风尚;促进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
(6)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其他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1944年”,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史实说明。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中国实施敌视、封锁和禁运。第(3)题结合尼克松访华的史实回答。第(4)题根据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回答。第(5)题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第(6)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