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3.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4.(2017七下·霞浦月考)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倭寇一般是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倭寇指的是日本的( )
①渔民 ②武士 ③商人 ④海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8.下图人物是一位古代民族英雄,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9.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为扫清倭寇作出重大贡献 B.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0.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材料三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1)郑和船队第一次远航的出发地刘家港是材料一所示图中 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 (填字母)和红海沿岸 (填字母)。
(2)材料二中郑和“奉”的是谁的“使”?“永乐三年”是哪年?他的这一事迹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中国人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因此香料是从各国换回来的,而非所携物品,故排除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抓住信息“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是解题的关键,丝绸和瓷器是郑和携带物品,而珠宝和香料是郑和从国外带回的。
5.【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和平交往”,而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倭寇指的是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戚继光抗倭可判断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图中人物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诗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戚继光抗倭的性质“倭寇”主要是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鉴于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9.【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戚继光抗倭平息的是东南沿海的倭患,保护了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但是,对于整个明朝而言。1553年葡萄牙攫取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说明“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不符合史实,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11.【答案】(1)D;C;A
(2)明成祖。1405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北宋时指南针已经运用到航海,南宋造船技术进步,且装有指南针。海外贸易发展,出现众多的港口。明朝郑和的远洋航行无论从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航海距离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均可迎刃而解。第(3)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要求以史实证明题中观点,因为没有明确规定时限,因而要把课本中所有涉及海上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列举出来。航海问题一般要涉及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港口、航海范围等,以史实论证要各方面都注意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2017七下·霞浦月考)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因此香料是从各国换回来的,而非所携物品,故排除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抓住信息“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是解题的关键,丝绸和瓷器是郑和携带物品,而珠宝和香料是郑和从国外带回的。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和平交往”,而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6.倭寇一般是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倭寇指的是日本的( )
①渔民 ②武士 ③商人 ④海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倭寇指的是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7.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通过所学知识戚继光抗倭可判断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8.下图人物是一位古代民族英雄,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图中人物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诗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戚继光抗倭的性质“倭寇”主要是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鉴于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9.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为扫清倭寇作出重大贡献 B.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戚继光抗倭平息的是东南沿海的倭患,保护了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但是,对于整个明朝而言。1553年葡萄牙攫取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说明“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不符合史实,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0.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材料三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1)郑和船队第一次远航的出发地刘家港是材料一所示图中 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 (填字母)和红海沿岸 (填字母)。
(2)材料二中郑和“奉”的是谁的“使”?“永乐三年”是哪年?他的这一事迹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中国人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D;C;A
(2)明成祖。1405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北宋时指南针已经运用到航海,南宋造船技术进步,且装有指南针。海外贸易发展,出现众多的港口。明朝郑和的远洋航行无论从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航海距离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均可迎刃而解。第(3)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要求以史实证明题中观点,因为没有明确规定时限,因而要把课本中所有涉及海上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列举出来。航海问题一般要涉及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港口、航海范围等,以史实论证要各方面都注意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