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达标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达标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0 09:51:14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在北京有“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乾隆帝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
A.西汉和明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秦朝和清朝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朝时,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4.《明史·职官志》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拓展】丞相设立与废除及废除原因(1)设立与废除: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其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目的是强化皇权。(2)废除原因:这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行动。
5.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A. 司母戊鼎 B. 大雁塔
C. 锦衣卫印 D. 甲骨文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加强专制统治”。明太祖时,为加强君权,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6.谈到明朝,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不能不提。电视剧中常常把他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搬上屏幕。“锦衣卫”一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明朝设置“锦衣卫”,其实质是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也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锦衣卫”的理解。
7.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科举制到明朝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8.今天的中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畅游书海,但在明朝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只能在八股文中挣扎,请问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保留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明朝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取士方式,使读书人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考中做官的人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缺乏实际能力,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从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到顾炎武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能够直接反映出科举制度哪一方面的变化(  )
A.考试的内容 B.考试的形式 C.考试的目的 D.考试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反映了唐朝时,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笼络了人才。“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反映了明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可见两段材料反映出科举制度影响的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0.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之间发生的战争,史称(  )
A.楚汉之争 B.官渡之战 C.八王之乱 D.靖难之役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于建文帝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感到了威胁,于是,他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时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设东厂,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案】(1)秦朝。
(2)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3)废除了丞相。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可以判断出三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秦朝、唐朝、明朝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完成第(1)(2)题的解答。第(3)题,通过比较三则材料中的三幅图片,不难发现:从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到明朝已不存在,这说明明朝废除了丞相。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设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唐朝为了防止丞相专权,增加了丞相的人数,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由此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乾隆帝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
A.西汉和明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秦朝和清朝
4.《明史·职官志》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5.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A. 司母戊鼎 B. 大雁塔
C. 锦衣卫印 D. 甲骨文
6.谈到明朝,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不能不提。电视剧中常常把他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搬上屏幕。“锦衣卫”一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
7.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8.今天的中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畅游书海,但在明朝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只能在八股文中挣扎,请问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保留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9.从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到顾炎武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能够直接反映出科举制度哪一方面的变化(  )
A.考试的内容 B.考试的形式 C.考试的目的 D.考试的影响
10.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之间发生的战争,史称(  )
A.楚汉之争 B.官渡之战 C.八王之乱 D.靖难之役
11.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时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在北京有“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朝时,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拓展】丞相设立与废除及废除原因(1)设立与废除: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其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目的是强化皇权。(2)废除原因:这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行动。
5.【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加强专制统治”。明太祖时,为加强君权,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明朝设置“锦衣卫”,其实质是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也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锦衣卫”的理解。
7.【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科举制到明朝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明朝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取士方式,使读书人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考中做官的人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缺乏实际能力,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反映了唐朝时,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笼络了人才。“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反映了明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可见两段材料反映出科举制度影响的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于建文帝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感到了威胁,于是,他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设东厂,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能力。
12.【答案】(1)秦朝。
(2)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3)废除了丞相。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可以判断出三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秦朝、唐朝、明朝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完成第(1)(2)题的解答。第(3)题,通过比较三则材料中的三幅图片,不难发现:从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到明朝已不存在,这说明明朝废除了丞相。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设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唐朝为了防止丞相专权,增加了丞相的人数,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由此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