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2.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一练?提技能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2.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一练?提技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6 11:07:44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2.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一练 提技能
一、选择题
1.小敏最近在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她搜集了有关“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资料,请你帮她判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源是 (  )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C.“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2.1966年6月,毛泽东在《有所思》中写道:“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诗中“一阵风雷”喻指 (  )
A. 抗美援朝战争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
A.打土豪,分田地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红卫兵运动最初是走上街头破四旧,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很快发展到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各级干部遭到批斗……”材料中叙述的事件应发生在 (  )
A.1966—1976年 B.1967—1977年
C.1966—1977年 D.1965—1975年
5.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6.“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抵制和抗争”的是 (  )
A.“二月逆流” B.停课停工“闹革命”
C.四五运动 D.邓小平整顿各方面工作
7.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  )
A. 黄浦江上建新桥 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 D.粉碎“四人帮”
8.“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是 (  )
A.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我国的国民收入损失约 5000亿元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
9.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B.“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C.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深得民心
D.“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
材料二 我们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
(1)材料一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化大革命”期间   和   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请指出当时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强烈抵制和抗争的两例史实   。
(3)概述“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的史实。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50年代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电视连续剧《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镜头1:《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话:
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镜头1中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   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   。同时期,全国还掀起了   运动。
(3)材料二镜头2中的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4)从上述探索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阅读题干,提取关键信息“根源”来作答。B表述不正确,A、D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辨别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66年”、“红卫兵”可判断是“文化大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红卫兵”“造反有理”等可判断该事件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66年到1976年是我国动乱的十年。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民主法治、思想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题中 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冤”是因为他的罪行不是经过法律程序,而是人为口头定的罪。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定人罪要依据法律。由此可见文革时期我国的 民主法制被践踏。选择答案C。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被迫害致死,因此突出反映了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二月逆流”是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一次抗争,“四五运动”是为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的一次运动,邓小平整顿各方面的工作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抗争,停课停工“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的表现,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1976年”“天安门”“江桥腐朽”“是拆还是烧”。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这首诗反映的就是人民群众要求粉碎“四人帮”的心愿,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分析四个选项,不难发现A、D属于政治范畴,不符合题干要求,应排除。B属于经济,但是概括叙述,不符合题干“史实”要求,应排除。C属于经济,且具体翔实,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中共中央认为党内出现“走资派”,所以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了动乱,破坏了经济发展,践踏了民主法制,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10.【答案】(1)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逐年下降。
(2)林彪;江青;抵制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76年4月,北京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
(3)①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③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④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回答出两点即可)
(4)因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以及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并分析材料一图示数据:从1966年至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2)(3)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立足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4)题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影响去分析作答。
【点评】本题由两组图例入手,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关知识的掌握。
11.【答案】(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运动)。
(2)大跃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或急躁冒进);人民公社化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或1966-1976年)。
(4)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和迷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一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的场景,这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第(2)题依据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跃进”即可得出这一运动为“大跃进”运动;第(3)题材料二镜头2中佟志和造反派小将的对话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语;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分析和感悟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2.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一练 提技能
一、选择题
1.小敏最近在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她搜集了有关“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资料,请你帮她判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源是 (  )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C.“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阅读题干,提取关键信息“根源”来作答。B表述不正确,A、D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辨别能力。
2.1966年6月,毛泽东在《有所思》中写道:“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指红卫兵)走旌旗。”诗中“一阵风雷”喻指 (  )
A. 抗美援朝战争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66年”、“红卫兵”可判断是“文化大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
A.打土豪,分田地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4.“红卫兵运动最初是走上街头破四旧,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很快发展到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各级干部遭到批斗……”材料中叙述的事件应发生在 (  )
A.1966—1976年 B.1967—1977年
C.1966—1977年 D.1965—1975年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红卫兵”“造反有理”等可判断该事件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5.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66年到1976年是我国动乱的十年。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民主法治、思想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题中 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冤”是因为他的罪行不是经过法律程序,而是人为口头定的罪。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定人罪要依据法律。由此可见文革时期我国的 民主法制被践踏。选择答案C。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被迫害致死,因此突出反映了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6.“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抵制和抗争”的是 (  )
A.“二月逆流” B.停课停工“闹革命”
C.四五运动 D.邓小平整顿各方面工作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 “二月逆流”是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一次抗争,“四五运动”是为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的一次运动,邓小平整顿各方面的工作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抗争,停课停工“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的表现,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7.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  )
A. 黄浦江上建新桥 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 D.粉碎“四人帮”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1976年”“天安门”“江桥腐朽”“是拆还是烧”。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这首诗反映的就是人民群众要求粉碎“四人帮”的心愿,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8.“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是 (  )
A.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我国的国民收入损失约 5000亿元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分析四个选项,不难发现A、D属于政治范畴,不符合题干要求,应排除。B属于经济,但是概括叙述,不符合题干“史实”要求,应排除。C属于经济,且具体翔实,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9.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B.“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C.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深得民心
D.“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中共中央认为党内出现“走资派”,所以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了动乱,破坏了经济发展,践踏了民主法制,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
材料二 我们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
(1)材料一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化大革命”期间   和   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请指出当时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强烈抵制和抗争的两例史实   。
(3)概述“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的史实。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答案】(1)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逐年下降。
(2)林彪;江青;抵制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76年4月,北京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
(3)①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③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④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回答出两点即可)
(4)因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以及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并分析材料一图示数据:从1966年至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2)(3)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立足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4)题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影响去分析作答。
【点评】本题由两组图例入手,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关知识的掌握。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50年代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电视连续剧《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镜头1:《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话:
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镜头1中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   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   。同时期,全国还掀起了   运动。
(3)材料二镜头2中的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4)从上述探索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答案】(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运动)。
(2)大跃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或急躁冒进);人民公社化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或1966-1976年)。
(4)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和迷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一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的场景,这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第(2)题依据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跃进”即可得出这一运动为“大跃进”运动;第(3)题材料二镜头2中佟志和造反派小将的对话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语;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分析和感悟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