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7 19: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3课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一.甲午战争后民族
危机的加深二.维新运动的兴起三.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兴起变法的高潮变法的失败请同学们回忆前两节内容总结戊戌变法已经具备哪些条件?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背景戊戌变法请阅读第一个标题下的内容归纳戊戌变法的具体历史条件?戊戌变法:一、变法的背景1、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也日益加深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根本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4、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思想基础)
5、强学会、保国会成立(组织基础)
4、变法得到了清政府一部分官员和光绪支持(重要条件)思考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外因: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内因:
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云南、广东。1842年 《南京条约》割占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中国人民:
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爱国官员:
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光绪帝:
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租界:
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租借地:
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
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二、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发展)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⑵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29 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的《上书清帝第六书》。
光绪帝对这个奏折非常满意,更坚定了他变法的决心。
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康有为递呈 《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二、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发展)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⑵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 ⑴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⑵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⑶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
⑷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请同学们参看课本133页【历史纵横】 回答问题:1.保国会成立时间? 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 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保国会。
(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4)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张之洞的主张与 维新派的不同, 原因是什么?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张之洞代表的是
封建地主阶级,
目的是维护清朝腐朽的
封建统治。三、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光绪帝(1871—1908)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3.未采纳的内容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局限性:
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光绪颁布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5.进步性:★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1、是变法高潮。 2、内容基本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3、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没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