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9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平方千米,感受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会进行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换算,会以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面积。
2.能联系熟悉的生活场所,体会1平方千米的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了解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谁能举例说说你知道的哪些地方大约是1公顷吗
2.谈话: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等,为什么还要有公顷这个单位呢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可知:虽然有了许多面积单位,但土地面积一般都很大,用像平方米这样的单位很不方便。为了方便测量或计量土地面积,于是有了公顷这样的单位。
3.导入:当测量或计量更大的土地面积(如:国土面积)时,用公顷作单位还是很不方便,这就需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单位。
二、互动新授
1.引入平方千米。
出示例9,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这些地方的面积为什么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学生回顾生活,小组交流讨论。
小结:像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和鄱阳湖这些地方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用公顷已经不太方便,这时就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在测量或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感受1平方千米。
引导:那1平方千米可能有多大 你能根据以前学习面积单位的经验想一想、说一说吗 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并汇报:1平方千米要比1公顷大得多。
3.推算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
提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那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 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大家自己推算一下,再在课本上填一填。学生计算,填空。
交流反馈,指名说说是怎样推算的,教师板书推算过程。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00÷10000=100,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小结。
小结: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填空。
交流结果,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读题、解答,指名板演。
3.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7题。
让学生以江苏省地图为参照,根据江苏省的实际面积大约是10万平方千米,估计其他省份的面积。
讨论:你估计的结果各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教师明确实际的数据,让学生对照、检验估计结果是否比较接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和计量大面积土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知道了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km2)。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感知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再到揭示新知识,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让学生去体验、想象,再引导他们把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课堂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叙述“1平方千米=100公顷”时,有学生说:“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5公顷,那么1平方千米大约有20个学校的大小了,真大呀!”像这样的描述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体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