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必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16: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 治制度
材料:火车从上海出发,经苏州、无锡、常州,目的地是南京......他将在那里,主持成立中国第一个共和政府。此时是1912年元旦的清晨。这是一个梦幻般的早晨,共和国的梦想似乎伸手可及。但是没有人知道,那些高喊“共和万岁”的青年中间,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共和”的深意。可能孙中山本人也不会准确地预见到,在今后的几年中,围绕“共和”二字,会引发多少流血与牺牲。
---《孙中山:我有一个共和梦想》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① 南京临时政府(1912)
② 北洋政府(1912-1928)
③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① 革命根据地(1927-1937
② 抗日根据地(1937-1945)
③ 解放区(1945-1946)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主共和
议会共和+责任内阁
一党专制独裁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北洋军阀政府
1912.3-1928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1949
1927
1928
1912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阅读教材,如何体现共和的,又是怎样限权的?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逆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参议院对于国务院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附则:第五十五条 本约法由参议院三分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院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之可决,得增修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基本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概念解析
北洋政府
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
袁世凯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概括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闭会时
代表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党的最高权力机关)
国民大会(政权)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员
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政府,创制法规,传达党的决定)
国民政府(总揽执行治权)
实质: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即以党治国,一党专政
“军政”(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东北易帜):
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促进国家之统一”,即指“国民大革命”。
“训政”(1928年—1948年):
是指“军政”统一全国后,需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党治国”,培养合格官员以实现地方自治,训练人民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发展“工商事业”、“开发富源”。
“宪政”(1948年以后):
“还政于民”,“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一党训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1927
1937
1945
1949
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目的: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措施上: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谈一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原因、特点和意义)
原因: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需要。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协商民主,各阶层联合、全民参政。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
意义:各阶层的关系更为融洽,减少了抗日根据地政策执行的阻力;团结了抗日力量,抗日民主政权获得了更多的人力、物资支持,有利于夺取抗战胜利; 从制度上保障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措施:
设置六大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
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背景:
解放战争占据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②发展过程: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①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思考:结合史料阅读,说说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如何体现?
(2)特点与影响
核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
思考:据此,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并结合课本指出其影响?
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影响: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历史解释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
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1982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三个坚持: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特征
内容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