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甲骨文记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整体感知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认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022年课标分解
导入
模范,读音是mó fàn,汉语词语,释义是学习、工作中值得树为典型的人才或事迹。
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这件青铜刀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晚期遗存。铜刀距今约5000年。这件青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出土于1978年。铜刀保存完整,被称为“中华第一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
夏商周时期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
青铜时代
这件青铜刀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晚期遗存。铜刀距今约5000年。这件青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出土于1978年。铜刀保存完整,被称为“中华第一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
夏商周时期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
青铜时代
这件青铜刀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晚期遗存。铜刀距今约5000年。这件青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出土于1978年。铜刀保存完整,被称为“中华第一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问题:与石器相比,青铜器具有哪些优点
青铜器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制作技术高超等优点。
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青铜文明: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将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出现
鼎盛
这件青铜刀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晚期遗存。铜刀距今约5000年。这件青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出土于1978年。铜刀保存完整,被称为“中华第一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快速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
夏朝
商周
种类增多,我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食器→礼器
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
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gu)、盉(he)等
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西周初期时制定,天子享受九鼎八篡,称为“太牢”;诸侯享七鼎六篡,是为“大牢”,卿大夫享五鼎四篡,为“少牢”,士只能享用三鼎二篡或一鼎。在祭祀、宴飨、丧葬等活动都要遵从“列鼎制度”。按照西周礼仪,身份不同,所用的鼎盛装的食物也不一样。
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器的特点
你认识这些青铜器吗?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用途?
鼎
爵
觚(gu)
盉(he)
簋(gui)
镈(bo)
豆
尊
觥(gong)
匜(yi)
戈
点击图片试一试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器的特点
你认识这些青铜器吗?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用途?
鼎
爵
觚(gu)
盉(he)
簋(gui)
镈(bo)
豆
尊
觥(gong)
匜(yi)
戈
食器
酒器
水器
兵器
乐器
……
特点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器的特点
四羊方尊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器的特点
特点二:制作工艺高超。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从成分来看,铜占76.69%、锡占21.97%、铅占0.21%的加锡铜基合金,即用复杂的冶炼技术而生产出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青铜,这在冶金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器的特点
泥范铸造法
制模
雕刻纹饰
翻制泥范
高温焙烧
浇注液态金属
加工修整
成品
范
模
外凸的称之为“模”,内凹的称之“范”。模与范,这两件严丝合缝的东西,今天,模范引申为值得学习与仿效的榜样。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器的特点
泥范铸造法
制模
雕刻纹饰
翻制泥范
高温焙烧
浇注液态金属
加工修整
成品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3.青铜器的代表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规模宏大
组织严密
分工细致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3.青铜器的代表
如果一位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832.42÷50≈17人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利簋
3.青铜器的代表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西周利簋上的文字是金文,是一种成熟时间仅次于甲骨文的文字。上面的文字一共只有三十三个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一段文字翻译过来大概是:“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铭文中的“岁鼎”中的“岁”字,指代的是岁星,即木星;“岁鼎”指的是木星当空之时。由此,天文学家用计算器进行大数据演算,推算出了武王伐纣的确定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3.青铜器的代表
由于利簋的发现,中国的信史时间已经推达到了公元前1046年,并且精确到了日,这是何等伟大,何等不可思议!
实物史料是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其在史料中价值最高。
利簋及铭文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①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③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研究我国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指事是指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寸
在手腕的附近加一个指事符号,意为离手腕十分的脉口。
刃
在“刀”字上加一指事符号,表示刀的锋利部位。
丹
“丹”在矿井中加一指事符号,表示从矿井中采掘的朱砂。
血
“血”字在器皿中加一指事符号,表示祭神杀牲时滴注在器皿里的、代表生命的温热鲜红的体液。
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尘(塵):鹿群奔跑时扬起的土灰,飞土为尘,落土为埃。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会意字。
采:一只手在植物上采集果子。
武:肩扛兵器,出征作战。止戈为武。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神”字的左边是“示”,“示”是由表示上天的“ ”,与表示日、月、星的“ ”组合而成。古人认为,日、月、星会昭示吉凶,让人们趋吉避凶。“神”字的右边是“申”,古时候,“申”与“电”的意思相同,表示神灵显威跟雷电大作一样,都具有不可抗拒、不可预测的威力。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崖”字的下面是“圭”,是重叠的两个“土”字,表示“高”的意思;“厂”则表示由山石形成的崖壁;上面再加一个“山”的偏旁,则用来强调这是山的崖,是非常高、非常陡峭和危险的。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假借
转注
甲骨文造字方法
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中国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汉字是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的、最有生命力的、唯一一脉相承不曾断绝的文字。汉字意美如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被喻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越靠近它,越体会到它的博大精深,越走近它越发心存敬畏之心,谦卑之意。·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萧启宏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课堂小结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商周青铜器的代表
名称来历
记载内容
发现意义
造字方法
地位及影响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课堂练习
1. (2022年四川达州)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铜面具
【解析】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C项正确;四羊方尊重量34.5公斤,利簋重7.95千克,青铜面具可重达100公斤,排除ABD。故选C项。
C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课堂练习
2. (2022年湖南湘潭)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
C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课堂练习
3. (2022年四川乐山)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是( )
A.甲骨文 B.陶文 C.玉石文 D.金文
【解析】根据题干“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 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一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A项正确;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与“甲骨上的文字”不符,排除B项;玉石文与题干“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符,排除C项;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晚于甲骨文,排除D项。故选A项。
A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课堂练习
4. (2022年内蒙古包头)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解析】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B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课堂练习
5. (2022年四川广安)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解析】根据材料“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商朝的历史,商的考古发现可能会有大量甲骨,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A项正确;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最早是西汉,排除B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最早是明朝,排除C项;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A
THANK YOU
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