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和甲骨文,认识它们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
2.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收集甲骨文造字特点的图片及有关资料,了解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3.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学习过程
2022课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认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基础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概况
(1)出现:我国在 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2)发展: 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 ,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 的象征。
2.特点: 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高超工艺
(1)铸造成分:准确地掌握了 、锡、铅的比例,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采用“ ”。
4.典型代表:商朝的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 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涉及 、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地位: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使用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占40%)、指事、 、形声(最为进步,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等造字方法。
2.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 ,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
司母戊鼎形制雄伟,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
1.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熔铜?
2.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三四人,则铸造时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
3.通过计算你发现司母戊鼎的制作有何特点?
4.假如你是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你讲如何介绍司母戊鼎呢?
【课后测评】
1.有关青铜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
B 商周时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C 主要被用作饮食、祭祀、军事等
D 代表了夏商周时发达的文明
2.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
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等
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4.下面关于甲骨文(见图)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晚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 下列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
B.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C.商朝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D.商朝青铜器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6. 据考古发现,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贵族的典礼、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是器主人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佑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由此可见( )
A.商代的青铜器制造业极其发达 B.商代礼乐制度发展已经极其完备
C.青铜器是王室重要的生活用品 D.青铜器反映商代政治与社会状况
(四)课后反思
【答案】
【基础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1)黄河;(2)商朝;礼器;国家权力;
2.商周;
3.(1)铜;(2)泥范铸造法;
4.司母戊鼎;最重。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
2.王懿荣;
3.祭祀;
4,甲骨文;
5.商朝。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象形;会意;
2.基本结构。
【合作探究】
1.67个。
2.200多人。
3.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协同合作。
4.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制作工艺复杂,体型硕大,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课后测评】1.A 2.D 3.B 4.B 5.A 6.D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2022课标要求】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认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教学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和甲骨文,认识它们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
2.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收集甲骨文造字特点的图片及有关资料,了解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3.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使用的汉字,又被称为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解读汉字,也是了解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拿我们常用的词语“模范”为例,谁能说一下它的意思。
生:模范就是优秀的人或者事物。
师:“模范”是我们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日常生活中常用来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比如劳动模范、模范事迹、模范榜样等。如果追根寻源的话,“模”和“范”都是来自于我们华夏族先民的青铜器制作过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经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学习,我们知道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多采用磨制的石器,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们统称为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来源虽然方便,但使用性很差,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耐用性上都有很多的缺点。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夏商周时期,工具的发展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板书:青铜器。出示图片,对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青铜器。
问题:与石器相比,青铜器具有哪些优点
青铜器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制作技术高超等优点。
【知识拓展】
青铜文明: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将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①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②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③繁荣丰富: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2.青铜器的特点。
师:出示青铜器器物的图片。
按照青铜器的用途和性质不同,一般把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量器、工具、兵器、乐器、车马器、日用器、货币等十大类别。
①中国古代青铜器-食器
中国古代青铜食器主要包括鼎、豆、簋、鬲、甗、俎等。
其中鼎是最为普通的一种类型,一般用来烹煮和盛放食物,同时也是上层贵族们祭祀时所用到的一种礼器。
最早的鼎出现在夏代,尤其是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当时的天子用九鼎盛放肉制品 ,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者一鼎,肉的数量依次递减。
豆多用于盛放食物,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
簋多用来盛放熟食,同时也是商周祭祀中重要的礼器。
鬲的用途与鼎比较类似,多用作一种炊器,最早的鬲出现在商代,战国晚期逐渐消失。
甗是蒸煮器,多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时期。
俎,不仅是切肉的案几,也是祭祀用的礼器,多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②中国古代青铜器-酒器
中国古代青铜酒器主要包括爵、尊、斝、觚等。
其中爵是煮酒或者温酒的器具。最早的爵出现在夏代,商代十分流行,西周中期之后逐渐消失。
尊是大型的盛酒器,形制非常丰富,流行于商周时期。
斝是一种温酒器,多流行于夏商周时期。
觚是一种饮酒器,商代最为流行,西周中期之后几乎消失不见。
③中国古代青铜器-水器
中国古代青铜水器主要包括匜、盘、鉴等。
其中匜是最为常见的青铜水器之一。最早的匜出现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非常流行。
鉴是一种盛水器。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比较流行。
④中国古代青铜器-量器
中国古代青铜量器主要包括升、釜等。其中升多为方升,战汉时期比较多见。
⑤中国古代青铜器-工具
中国古代青铜工具主要包括斧、锛、铲、镰、凿等。
⑥中国古代青铜器-兵器
中国古代青铜兵器主要包括戈、矛、刀、剑、弩、镞、钺、戟、冑等。
其中戈是夏商周时期出现最早的一种兵器。由于戈的形制特色,所以杀伤力极强。
胄属于防御性的兵器,又名为“盔”,可以保护头部。最早的胄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所发现。
⑦中国古代青铜器-乐器
中国古代青铜乐器主要包括钟、镈、铙、铃等。
其中钟是最普遍的打击乐器。按照悬挂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甬钟和纽钟。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尤其是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编钟堪称为逆天的文物。
镈为单个的打击乐器。其形制与钟相同,在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祭祀仪式中多有出现。
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打击乐器。商周时期比较流行。
铃是我国最早的青铜乐器之一。夏商周时期比较流行。
师:展示四羊方尊的视频和图片
师总结:青铜器的特点: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②制作工艺高超。
3.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①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才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
《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汉语中的: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足之势、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
【知识拓展】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步骤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
师:播放泥范铸造法的视频。
师:这种工艺造就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件。
②利簋,其史料价值尤为突出,由于利簋的发现,中国的信史时间已经推达到了公元前1046年,并且精确到了日,这是何等伟大,何等不可思议!
③三星堆青铜面具
【知识拓展】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二)甲骨文记事
①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③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师: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方式造字。
①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②指事是指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交叉而置的箭)。
③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④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师:播放有关甲骨文造字方法的视频。
师: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存在传承关系,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
【知识拓展】
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意思:周代的制度,人们八岁进小学,保氏教育公卿大夫的子弟,开头就用六书。一叫指事。指事的意思是,看见了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上下两个字就是这样。二叫象形。象形的意思是,画成那个事物的形象,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描摹。日月两个字就是这样。三叫形声。形声的意思是,根据事类确定一个字,再选择一个与被造字读音近似的字配合而成。江河两个字就是这样。四叫会意。会意的意思是,排比字类,合成新义,来体现造字的旨意。武信两个字就是这样。五叫转注。转注的意思是,造字统一部首,部首字把同一个意思灌注给新造字。考老两个字就是这样。六叫假借。假借的意思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照音同原则而把意义寄托给它。令长就是这样。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出土于湖南宁乡,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处应填入的是( )
A.司母戊鼎 B.猪纹陶钵 C.四羊方尊 D.战国铜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我国出土的现存最大的青铜器、猪纹陶钵为陶器、战国铜壶出土于湖北随州,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
A.打制石器 B.司母戊鼎 C.蹴鞠铜镜 D.青花扁壶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属于青铜文明时期,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因此B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A项排除;蹴鞠铜镜是宋朝时期手工业的代表,C项排除;青花扁壶是明代制瓷业发展的代表,D项排除。故选B。
3.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答案】C
【详解】材料考查与铜的开采和冶炼有关的设施,就要到矿山遗址,寻找与冶炼设施有关的遗迹,因此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符合题意,故选C;ABD都是青铜器的制品,不能体现开采和冶炼,排除。
4.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5.下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答案】C
【详解】后母戊鼎是商朝是铸造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使用,属于礼器。故C符合题意;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不是最大,排除A;该青铜器至少由两、三百人铸造而成,排除B;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排除D。故选C。
【能力提升】
6.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席地而坐的古人,也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的“刖”和“劓”都是古代残酷的刑罚,古代刑罚反映当时的律法和政治状况,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故选A。
8. 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 D.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片信息,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选项B符合题意;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A排除;甲骨文发现地集中在河南安阳一带,C排除;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商朝的历史,D排除。故选B。
9.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B项正确;山顶洞人还没有掌握青铜制造工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C项;“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u: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查夏文华的首选对象,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故二里头出土的铜爵可能佐证“夏代人造酒的说法”,B项正确;“河姆渡出土的陶体”属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属于礼器,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排除D项。故选B项。
【拓展延伸】
1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九鼎”“七鼎”等构成的周代“列鼎制度”,分别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的身份。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字与已经成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字…汉字的五千年不断裂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保证。
——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材料二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1)材料一中的“列鼎制度”与哪一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其使用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并对汉字的生命力做简要评价。
【答案】
(1)分封制;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象形。
(2)演变规律:由繁到简,越来越容易书写。汉字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生命力非常旺盛。(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周代‘列鼎制度’,分别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的身份”可知,材料一中的“列鼎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2)演变规律:据材料“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可知,汉字的演变规律是由繁到简,越来越容易书写;评价:据材料“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可知,汉字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生命力非常旺盛。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出土于湖南宁乡,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处应填入的是( )
A.司母戊鼎 B.猪纹陶钵 C.四羊方尊 D.战国铜壶
2.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
A.打制石器 B.司母戊鼎 C.蹴鞠铜镜 D.青花扁壶
3.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4.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5.下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能力提升】
6.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7.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8. 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 D.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9.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10. 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u: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A. B.
C. D.
【拓展延伸】
1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鼎在先秦时代是重要的礼器……“九鼎”“七鼎”等构成的周代“列鼎制度”,分别标志着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的身份。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字与已经成熟的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字…汉字的五千年不断裂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重要保证。
——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材料二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1)材料一中的“列鼎制度”与哪一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其使用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并对汉字的生命力做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