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试卷(六) (含答案 学生版+教师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试卷(六) (含答案 学生版+教师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2 11: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试卷(六)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23·广东深圳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寒潮、台风、冻害 B.春旱、寒潮、沙尘暴
C.伏旱、暴雪、沙尘暴 D.春旱、洪涝、冻害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2023·江苏南京质检)2019年2月13~14日,华北地区出现当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寒潮降雪过程。据悉,针对此次降雪过程,河北等省区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以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旱情严重,其原因不包括(  )
A.气温回升,积雪消融 B.农业活动需水量大
C.大风频繁,蒸发旺盛 D.春季降水少
4.华北地区3月寒潮危害要大于1月,主要原因是3月(  )
A.寒潮强度大 B.为作物生长期
C.寒潮频率高 D.多发生沙尘暴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等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位置。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寒潮
C.泥石流 D.旱灾
6.与黄河三角洲相比,自然灾害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损失更大,主要原因是粤港澳大湾区(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夏季多雨,降水集中
C.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D.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023·安徽芜湖期中)干旱是对我国台湾岛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2021年3月以来,台湾日月潭因缺水“见底”的新闻频频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台湾岛旱灾的关注。下图示意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据此完成7~9题。
7.台湾岛干旱灾害使水循环环节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增多 B.下渗量减少
C.蒸发量增大 D.径流量增大
8.造成台湾岛干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年均降水量较少 B.生产用水总量大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降水季节变化大
9.以下缓解台湾岛旱灾的措施中最不可行的是(  )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B.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C.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D.发展节水农业
(2023·四川阆中期中)2018年12月16日12时左右,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周家镇,全县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发生后,地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破坏程度通常用烈度来衡量。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1.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震级越来越大
C.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0月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据此完成12~14题。
12.10月12日17时许,金沙江堰塞湖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湖内水位开始下降
B.下游河流水量增加
C.上游河流来水量增加
D.入湖流量大于流出量
13.与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因素是(  )
A.河流水量大 B.河谷宽而深
C.滑坡体量大 D.两侧山体较陡峭
14.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湖南长沙期中)读“我国局部地区简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泥石流
C.冻土 D.火山
16.为减轻图示地区地质灾害的威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就可以减少地震的发生频率
C.依靠工程、生物措施,杜绝地质灾害
D.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组织当地居民向平原地区迁移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部分地区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沟深坡陡,持续强降雨导致雨水迅速汇聚,挟带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2020年8月,武都区在强降雨诱发下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对武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7~18题。
17.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不包括(  )
A.岩石岩性松散 B.连续性降水
C.河流众多 D.地势陡峭
18.下列哪项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识别本次泥石流的影响范围(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测绘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为干旱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下图为“山东省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干旱等级分区分布图”,其中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据此完成19~20题。
19.山东省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两个分区是(  )
A.a、b B.b、e C.c、f D.a、d
20.干旱将导致农作物减产,要想及时获取农作物的受灾程度和受灾地点,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GNSS B.GIS、RS
C.RS、GNSS D.RS、GIS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23·江西上饶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 206平方千米,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灾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5分)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3分)
(3)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技术,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参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2分)
(4)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2分)
22.2021年1月7日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如下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预报,杭州市降温幅度为__________。市民应该采取的防御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2)寒潮来临时,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有(多选)(  )(2分)
A.广州市雪花飞舞
B.呼和浩特市航班延误
C.哈尔滨市部分高速封路
D.武汉市感冒患者增多
在霜冻来临前,北方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的组成、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他影响。(5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地区包括黑台与方台(台多指一种边缘陡峭,内部地形平坦的黄土地貌)。黑方台地区高出现代河床100多米,由于降水稀少,上部的黄土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利用北斗监测系统成功预警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该校学生小明暑假期间以该地滑坡形成原因为主题进行了实践调查。下图示意黑方台地区滑坡分布。
(1)小明通过查阅县志发现当地居民多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河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移民迁至黑方台。在进一步走访中得知当地居民引黄灌溉并开垦了万亩农田。小明考察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与当地居民引黄灌溉有关,试分析其中原理。(8分)
(2)小明在调查后对黑方台地区滑坡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滑坡灾害发生季节分布不均匀。推测黑方台地区滑坡多发的季节,并分析原因。(4分)
(3)北斗监测系统对建筑物、山体等进行24小时实时变形监测,智能评估其安全状况,并对可能的滑坡险情进行提前预警。指出北斗监测系统预警中主要使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2分)
24.(2023·山东济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1示意我国相关省级行政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图2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1)指出我国风暴潮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2分)
(2)据图2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6分)
(3)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章末检测试卷(六)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23·广东深圳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寒潮、台风、冻害 B.春旱、寒潮、沙尘暴
C.伏旱、暴雪、沙尘暴 D.春旱、洪涝、冻害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是由降水少,春季灌溉用水多引发的,可判断为春旱;丙发生于春季,且成因之一为接近沙源地,可判断为沙尘暴;乙是因冬季风强盛引发的,且是沙尘暴的成因之一,故为寒潮。B正确。第2题,青藏高原人口、城市较少;东北平原春季有积雪融水,春旱不严重;东南丘陵,地表径流多,春旱和沙尘暴较少;而华北平原春旱、寒潮和沙尘暴发生次数均较多。C正确。
(2023·江苏南京质检)2019年2月13~14日,华北地区出现当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寒潮降雪过程。据悉,针对此次降雪过程,河北等省区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以缓解华北地区春季的旱情。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春季旱情严重,其原因不包括(  )
A.气温回升,积雪消融
B.农业活动需水量大
C.大风频繁,蒸发旺盛
D.春季降水少
4.华北地区3月寒潮危害要大于1月,主要原因是3月(  )
A.寒潮强度大 B.为作物生长期
C.寒潮频率高 D.多发生沙尘暴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为土壤增加了水分,不会导致旱情严重;华北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种植区,春季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导致旱情严重;春季大风频繁会导致蒸发强烈,土壤水分减少,旱情加重;春季降水少,雨带7~8月份才能到达华北地区。故选A。第4题,1月份比3月份气温低,寒潮强度大,频率高,A、C错误。华北地区3月份冬小麦返青,为作物生长期,寒潮危害更大,B正确。寒潮的危害主要是针对农业来说,沙尘暴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等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位置。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寒潮
C.泥石流 D.旱灾
6.与黄河三角洲相比,自然灾害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损失更大,主要原因是粤港澳大湾区(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夏季多雨,降水集中
C.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D.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雨季降水多,上游来水量大,极易发生洪涝灾害,A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纬度较低,受寒潮灾害影响较小,B错;泥石流多发生于山区,而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位于珠江三角洲,C错;该区域降水量丰富且雨季长,不易发生旱灾,D错。故选A。第6题,粤港澳大湾区与黄河三角洲相比,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值更高,因此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D正确;该区域处于珠江三角洲,与黄河三角洲相比,两区域地势均较低平,夏季多雨且降水集中,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排除A、B、C。故选D。
(2023·安徽芜湖期中)干旱是对我国台湾岛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2021年3月以来,台湾日月潭因缺水“见底”的新闻频频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台湾岛旱灾的关注。下图示意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据此完成7~9题。
7.台湾岛干旱灾害使水循环环节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增多 B.下渗量减少
C.蒸发量增大 D.径流量增大
8.造成台湾岛干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年均降水量较少 B.生产用水总量大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降水季节变化大
9.以下缓解台湾岛旱灾的措施中最不可行的是(  )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B.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C.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D.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 7.B 8.D 9.A
解析 第7题,干旱灾害发生时当地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A、D错误,B正确。干旱发生时土壤中水分缺乏,蒸发量较小,C错误。第8题,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岛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干旱灾害频发,D正确。台湾岛全年平均降水量较大,A错误。生产用水总量大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气温高,蒸发量大,但不一定出现干旱,C错误。第9题,台湾岛四面环海,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周边海水入侵,A符合题意。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可以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缺水状况;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可以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B、C、D不符合题意。
(2023·四川阆中期中)2018年12月16日12时左右,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周家镇,全县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发生后,地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破坏程度通常用烈度来衡量。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1.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震级越来越大
C.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地壳位于岩石圈内,A正确。第11题,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图中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烈度越来越小,A错。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传播相同的距离,纵波用时更少,所以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D错。结合图示信息,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C正确。
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0月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据此完成12~14题。
12.10月12日17时许,金沙江堰塞湖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湖内水位开始下降
B.下游河流水量增加
C.上游河流来水量增加
D.入湖流量大于流出量
13.与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因素是(  )
A.河流水量大 B.河谷宽而深
C.滑坡体量大 D.两侧山体较陡峭
14.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2.B 13.C 14.A
解析 第12题,根据材料“10月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说明此时起下游河流水量增加。B正确。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滑坡是金沙江堰塞湖形成的主要因素。C正确。第14题,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对于堰塞湖水位的上涨只能减缓,不能根本解决。加固堰塞体,只能防止堰塞体垮塌,但不能解决堰塞湖水位上涨的问题,而堰塞湖水位上涨会淹没上游海拔较低的地区。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可以解决堰塞湖水位上涨的问题,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可以解决堰塞体溃坝造成的洪灾。所以①②是排除堰塞湖险情最为恰当的处置措施。A正确。
(2023·湖南长沙期中)读“我国局部地区简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地区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的地质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泥石流
C.冻土 D.火山
16.为减轻图示地区地质灾害的威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就可以减少地震的发生频率
C.依靠工程、生物措施,杜绝地质灾害
D.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组织当地居民向平原地区迁移
答案 15.B 16.A
解析 第15题,由图示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且是我国此类灾害的多发区。所以选B。第16题,为了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在西南地区要对这几种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研究,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及时发出预报,以减轻这些地质灾害的危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并不能减少地震的发生频率;依靠工程、生物措施,不能杜绝地质灾害;该地区范围大、人口多,组织当地居民向平原地区迁移,不切实际,所以选A。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部分地区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沟深坡陡,持续强降雨导致雨水迅速汇聚,挟带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2020年8月,武都区在强降雨诱发下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对武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7~18题。
17.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不包括(  )
A.岩石岩性松散 B.连续性降水
C.河流众多 D.地势陡峭
18.下列哪项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识别本次泥石流的影响范围(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测绘技术
答案 17.C 18.A
解析 第17题,由材料可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部分地区松散固体物质丰富(岩性松散),沟深坡陡(地势陡峭),持续强降雨(连续性降水)导致雨水迅速汇聚,挟带松散物质,进而诱发泥石流灾害,A、B、D不符合题意;甘肃省并没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河流众多与本次泥石流的发生没有必然的关系,C符合题意。第18题,灾害防治中要更快更好地识别本次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A正确。
地理信息技术为干旱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下图为“山东省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干旱等级分区分布图”,其中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据此完成19~20题。
19.山东省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两个分区是(  )
A.a、b B.b、e C.c、f D.a、d
20.干旱将导致农作物减产,要想及时获取农作物的受灾程度和受灾地点,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GNSS B.GIS、RS
C.RS、GNSS D.RS、GIS
答案 19.C 20.C
解析 第19题,由材料“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可知,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地区是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数值较小的分区。读图可知,c和f两区数值最小,故c、f是干旱等级相对较低的分区。故选C。第20题,农作物受灾地点需要定位,需要利用GNSS;受灾程度需要通过RS获取信息,C正确;GIS主要是分析、评估、统计,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23·江西上饶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 206平方千米,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灾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5分)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3分)
(3)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技术,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参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2分)
(4)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2分)
答案 (1)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入湖河水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低平,排水通道狭窄。
(2)发生前: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
发生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4)洪涝灾害 水源(食品)污染
22.2021年1月7日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如下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预报,杭州市降温幅度为________。市民应该采取的防御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2)寒潮来临时,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有(多选)(  )(2分)
A.广州市雪花飞舞
B.呼和浩特市航班延误
C.哈尔滨市部分高速封路
D.武汉市感冒患者增多
在霜冻来临前,北方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的组成、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他影响。(5分)
答案 (1)8 ℃~10 ℃ 防寒保暖 注意大风刮落物体
(2)BCD
(3)原理:“烟熏法”产生的二氧化碳、尘埃、固体杂质等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表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地表温度。燃烧产生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霜冻危害。其他影响:造成大气污染。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地区包括黑台与方台(台多指一种边缘陡峭,内部地形平坦的黄土地貌)。黑方台地区高出现代河床100多米,由于降水稀少,上部的黄土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利用北斗监测系统成功预警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该校学生小明暑假期间以该地滑坡形成原因为主题进行了实践调查。下图示意黑方台地区滑坡分布。
(1)小明通过查阅县志发现当地居民多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河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移民迁至黑方台。在进一步走访中得知当地居民引黄灌溉并开垦了万亩农田。小明考察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与当地居民引黄灌溉有关,试分析其中原理。(8分)
(2)小明在调查后对黑方台地区滑坡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滑坡灾害发生季节分布不均匀。推测黑方台地区滑坡多发的季节,并分析原因。(4分)
(3)北斗监测系统对建筑物、山体等进行24小时实时变形监测,智能评估其安全状况,并对可能的滑坡险情进行提前预警。指出北斗监测系统预警中主要使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2分)
答案 (1)黑方台边缘处坡度较大;黑方台附近分布的农田面积大;农田灌溉导致土壤湿度增大;土体软化,易诱发滑坡。
(2)夏季。夏季气温高,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大,但当地降水不足,需要大量灌溉,土壤中水分含量高,容易诱发滑坡。
(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 (1)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黑方台地区滑坡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而材料显示当地居民多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别处迁移至此地,且移民此地的居民大量开垦农田并引黄灌溉。因此,黑方台地区的滑坡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结合图文分析,黑方台边缘处坡度较大,其上部的黄土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由于移民增多,农田增多,引黄灌溉导致土壤湿度增大;上覆的干土层极易软化,易诱发滑坡。(2)滑坡发生多与地形地势及水土状况有关。黑方台地区居于内陆,降水少。夏季气温高,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大,大量灌溉作物导致土壤中水分含量高,由于黑方台地区土体上部的黄土层极易软化下滑,故灌溉量需求大的夏季容易诱发滑坡。(3)用北斗监测系统对建筑物、山体等进行24小时实时变形监测需要对区域准确定位,因此需要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智能评估从而发布预警,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24.(2023·山东济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1示意我国相关省级行政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图2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1)指出我国风暴潮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2分)
(2)据图2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6分)
(3)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频发。
(2)夏、秋季节。该省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受海水顶托作用显著。
(3)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