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检测试卷(二) (含答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检测试卷(二) (含答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2 11: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检测试卷(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23·河南洛阳质检)谚语“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说的是天空出现成行成列的鲤鱼状云块的现象。这种云在气象学上被称作透光高积云。读图,完成1~2题。
1.透光高积云位于大气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从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飞行
D.升到13 000米以上的高空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3~4题。
3.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高度最好不低于(  )
A.300 m B.200 m C.100 m D.50 m
4.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
A.19~22时 B.4~7时
C.7~10时 D.13~16时
(2023·河北元氏县第四中学期中)当地时间某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迫关闭。读图,完成5~6题。
5.当地机场被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C.高层大气和电离层 D.高层大气和对流层
6.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020年5月,浙江多地遭到大雾围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下面左图为“大雾中的城市交通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大雾中红色信号灯最显眼,是因为红光(  )
A.波长较短,不易被散射
B.波长较长,不易被反射
C.波长较短,不易被吸收
D.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
8.大雾现象在________(时间段)特别严重,是因为此时________(  )
A.清晨 ①很强 B.傍晚 ②很强
C.清晨 ③很弱 D.傍晚 ④很弱
(2023·江西南昌期中)《航拍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图1为纪录片中的黄山云海景观,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9~10题。
9.受云海影响,黄山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的(  )
A.①增大 B.②不变
C.③减小 D.④减小
10.黄山某山谷白天谷底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等温面与等压面分布状况,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3·安徽省宿松中学质检)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近海和海岸地区间存在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热力环流——海陆风。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7月15时和3时近地面风场分布。读图完成11~12题。
11.a图示意的是(  )
A.3时的陆风 B.15时的陆风
C.3时的海风 D.15时的海风
12.b图所示时间,与陆地相比,海洋(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某校某高一学生以单面教学楼教室门内外的空气流动为例说明热力环流原理。下图示意教室内外空气流动方式。据此完成13~14题。
13.冬季,教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与该地理原理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  )
A.台风 B.海陆风 C.逆温 D.寒潮
(2023·云南大理诊断)地表冷热不均会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的变化。下图中点越密集大气密度越大。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
A.PA>PD>PC>PB B.PB>PC>PD>PA
C.PC>PB>PA>PD D.PA>PB>PC>PD
16.图中A、B两地之间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或西南风 D.北风或东北风
下图为“某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此时刻图中风力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8.此时刻图中风向为西北风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读“某等压线与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回答19~20题。
19.该地的空间位置可能是(  )
A.北半球 近地面
B.北半球 高空
C.南半球 近地面
D.南半球 高空
20.若图示等压线分布在上海4 000米的高空,则此时上海的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阴雨连绵 D.晴朗干燥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23·黑龙江哈尔滨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图。
(1)某地近地面温度为30 ℃,对流层厚度为12 km,此地对流层顶的温度约为_____℃。(2分)
(2)大气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填名称),分析该层大气天气多变的原因。(5分)
(3)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并说出主要原因。(3分)
(4)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对流层下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叫做逆温。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时,试分析其对近地面空气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1)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3分)
(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3分)
(3)分析第二天的昼夜温差比第一天小的原因。(4分)
2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______________形成的;图甲中,a处空气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温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B地。A、B两地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__,气温日较差小的是________。(5分)
(2)请将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值按由大到小排序。(1分)
(3)乙图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__(填“白天”或“夜晚”),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__________(填“绿地”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2分)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存在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有效建议。(2分)
24.下图为“某一等高面示意图”,箭头①②③④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为________,表示摩擦力的为______,表示地转偏向力的为______,表示风向的为________。(填序号)(4分)
(2)该图表示________(填“北”或“南”)半球,判断的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乙处吹__________(填风向)风,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2分)
(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章末检测试卷(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23·河南洛阳质检)谚语“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说的是天空出现成行成列的鲤鱼状云块的现象。这种云在气象学上被称作透光高积云。读图,完成1~2题。
1.透光高积云位于大气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从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飞行
D.升到13 000米以上的高空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透光高积云是指示天气变化的云层,说明其位于能够发生复杂天气现象的大气层中。平流层、高层大气和电离层中水汽较少,一般没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只有对流层符合题意,故B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飞机飞行的纬度位置是中纬度地区。雷雨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内,因而飞机升空后遇到雷雨,应该提升飞行高度,进入平流层会更加安全,中纬度平流层底部高度约为12 000米,故D正确。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3~4题。
3.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高度最好不低于(  )
A.300 m B.200 m C.100 m D.50 m
4.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
A.19~22时 B.4~7时
C.7~10时 D.13~16时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由近地面向上气温逐渐升高即表明出现了逆温现象,则图中显示该地逆温层最高在300 m左右,因此排污烟囱最好高于300 m。第4题,13~16时,近地面大气对流较强,逆温层逐渐消失,利于污染物扩散。
(2023·河北元氏县第四中学期中)当地时间某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迫关闭。读图,完成5~6题。
5.当地机场被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C.高层大气和电离层 D.高层大气和对流层
6.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飞机在对流层起飞,在平流层飞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当地机场被迫关闭,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A正确;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均位于平流层之上,不是飞机飞行的高度,B、C、D错误。第6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A错误;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B错误;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C错误;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的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造成地表温度下降,D正确。
2020年5月,浙江多地遭到大雾围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下面左图为“大雾中的城市交通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大雾中红色信号灯最显眼,是因为红光(  )
A.波长较短,不易被散射
B.波长较长,不易被反射
C.波长较短,不易被吸收
D.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
8.大雾现象在________(时间段)特别严重,是因为此时________(  )
A.清晨 ①很强 B.傍晚 ②很强
C.清晨 ③很弱 D.傍晚 ④很弱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红光波长较长,散射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易发生,波长较长的红光不易被大气散射。故选D。第8题,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夜间③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即清晨)达到最低,空气中水汽最容易凝结,形成大雾。故选C。
(2023·江西南昌期中)《航拍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图1为纪录片中的黄山云海景观,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9~10题。
9.受云海影响,黄山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的(  )
A.①增大 B.②不变
C.③减小 D.④减小
10.黄山某山谷白天谷底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等温面与等压面分布状况,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受云海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减少,大气逆辐射(②)增强,A、B错误;③为地面辐射,受云海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③)也会减少,C正确;④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受云海影响,④增强,D错误。第10题,与山坡相比,白天谷底升温慢,气温低,形成低温、高压中心,等压面应向高处凸出,等温面应向低处凹,故选A。
(2023·安徽省宿松中学质检)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近海和海岸地区间存在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热力环流——海陆风。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7月15时和3时近地面风场分布。读图完成11~12题。
11.a图示意的是(  )
A.3时的陆风 B.15时的陆风
C.3时的海风 D.15时的海风
12.b图所示时间,与陆地相比,海洋(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知,半岛和周围海区之间存在着一天内风向的转换现象,符合海陆风的特征。白天吹海风,符合a图,对应15时;夜间吹陆风符合b图,对应3时。D正确。第12题,b图示意的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应为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A正确。
某校某高一学生以单面教学楼教室门内外的空气流动为例说明热力环流原理。下图示意教室内外空气流动方式。据此完成13~14题。
13.冬季,教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与该地理原理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  )
A.台风 B.海陆风 C.逆温 D.寒潮
答案 13.A 14.B
解析 第13题,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气温高,气流由地面向上运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室外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则近地面气流由室外流向室内,与图①气流运动方向一致,门顶部(高处)气流由室内流向室外,与图②气流运动方向一致。故A正确。第14题,海陆风是因为海洋和陆地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与材料所示地理原理密切相关,故B正确。
(2023·云南大理诊断)地表冷热不均会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的变化。下图中点越密集大气密度越大。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
A.PA>PD>PC>PB B.PB>PC>PD>PA
C.PC>PB>PA>PD D.PA>PB>PC>PD
16.图中A、B两地之间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或西南风 D.北风或东北风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近地面,A点大气密度大,气压高,B点大气密度小,气压低。高空,C点大气密度大,气压高,D点大气密度小,气压低。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对应的高空气压。故四点气压大小排列是:PA>PB>PC>PD,D正确。第16题,A、B两地,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即从A吹往B,近地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若在北半球,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是西南风,若在南半球,则为东南风,C正确。
下图为“某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此时刻图中风力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8.此时刻图中风向为西北风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17.D 18.A
解析 第17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稀疏的是丁地,因此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风力最小,故本题选D。第18题,图中甲地位于高压中心东侧,其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该地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30~45度左右,故此刻甲地风向为西北风,A正确。
读“某等压线与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回答19~20题。
19.该地的空间位置可能是(  )
A.北半球 近地面 B.北半球 高空
C.南半球 近地面 D.南半球 高空
20.若图示等压线分布在上海4 000米的高空,则此时上海的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阴雨连绵 D.晴朗干燥
答案 19.B 20.D
解析 第19题,根据地转偏向力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可确定该地位于高空。第20题,上海的高空是低压,近地面为高压,天气晴朗。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23·黑龙江哈尔滨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图。
(1)某地近地面温度为30 ℃,对流层厚度为12 km,此地对流层顶的温度约为_____℃。(2分)
(2)大气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层(填名称),分析该层大气天气多变的原因。(5分)
(3)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并说出主要原因。(3分)
(4)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对流层下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叫做逆温。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时,试分析其对近地面空气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 (1)-42
(2)对流 原因:充足的水汽和杂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上升)运动显著,水汽上升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升高(上升或变高) 原因: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4)抑制了空气对流的发生,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约6 ℃。对流层顶的温度为(30-12×6)℃=-42 ℃。(2)大气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该层大气中拥有充足的水汽和杂质,由于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形成上冷下热的气温分布状况,因此对流(上升)运动显著,水汽上升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3)B层为平流层,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上升或变高);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4)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时,对流层下部会出现上热下冷的逆温状况,抑制了空气对流的发生,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近地面形成污染物的浓聚,从而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1)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3分)
(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3分)
(3)分析第二天的昼夜温差比第一天小的原因。(4分)
答案 (1)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至日落逐渐减小。
(2)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比第一天弱。原因:第二天出现阴天、多云等天气(或大气污染严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3)第二天多云、阴天(或大气污染严重),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
2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______________形成的;图甲中,a处空气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温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B地。A、B两地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__,气温日较差小的是________。(5分)
(2)请将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值按由大到小排序。(1分)
(3)乙图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__(填“白天”或“夜晚”),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________(填“绿地”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2分)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存在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有效建议。(2分)
答案 (1)冷热不均 下沉 低于 B B
(2)①>②>④>③。
(3)夜晚 海陆热力性质显著差异(夜晚,陆地的降温比海洋快,近地面气温低,上层空气下沉,形成地面高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4)绿地 B
(5)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湖沼面积,合理规划城市,增加透水砖或路面,建雨水花园等。
24.下图为“某一等高面示意图”,箭头①②③④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为________,表示摩擦力的为________,表示地转偏向力的为________,表示风向的为________。(填序号)(4分)
(2)该图表示________(填“北”或“南”)半球,判断的理由为______________。(2分)
(3)乙处吹________(填风向)风,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2分)
(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答案 (1)② ① ④ ③
(2)北 地转偏向力向右(或风向右偏) 
(3)西南 近地面 
(4)甲 甲处等压线较乙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