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23年中考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23年中考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14:51:38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原卷版)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1.(2023·北京)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2.(2023·江苏泰州)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3.(2023·湖南株洲)“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材料中的“状元”是( )
A.荣宗敬 B.张謇 C.侯德榜 D.卢作孚
4.(2023·黑龙江牡丹江)报纸因其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大公报》 B.《申报》 C.《民报》 D.《国闻报》
5.(2023·广东深圳)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科学思想的传播
6.(2023·黑龙江哈尔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7.(2023·山东济宁)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掀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呼吁( )
A.“闭关锁国” B.“公车上书”
C.“扶清灭洋” D.“实业救国”
8.(2023·山东济宁)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9.(2023·甘肃兰州)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10.(2023·甘肃兰州)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辨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11.(2023·广东)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12.(2023·广东)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13.(2023·河南)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14.(2023·黑龙江绥化)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我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黄河大合唱》 B.《渔光曲》
C.《青春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15.(2023·广西)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人)
1904 4222 92169
1909 52348 1560270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双百”方针的提出
16.(2023·福建)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17.(2023·湖北荆州)《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 B.变法强国 C.民主共和 D.师夷长技
18.(2023·山东滨州)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事件主要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官僚资本的扩张
19.(2023·山东滨州)1940年徐悲鸿创作鸿篇巨制《愚公移山》;无独有偶,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题为《愚公移山》的报告,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号召人们( )
A.实行民主选举,激发斗争热情 B.争取美苏支援,坚定胜利信心
C.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D.开辟致富道路,带动经济发展
20.(2023·江苏苏州)网上搜索一位历史人物,得到“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南通博物苑”等信息。此人物是( )
A.卢作孚 B.荣宗敬 C.侯德榜 D.张謇
21.(2023·山东临沂)下图所示的工厂是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2018年1月27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11月15日,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该企业( )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A.创办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 B.在1914—1918年发展受挫
C.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代表 D.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
22.(2023·江苏扬州)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23.(2023·安徽)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24.(2023·云南)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25.(2023·江苏连云港)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26.(2023·四川广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27.(2023·重庆)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下列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记忆是( )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实业救国 D.民主革命
28.(2023·重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的办学活动,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
B.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因材施教
C.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
D.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
29.(2023·重庆)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重庆人民开展献金、献机活动 B.民生公司为抗战运输立下卓著功勋
C.国泰戏院上演历史剧《屈原》 D.张澜被推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30.(2023·四川达州)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国闻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1.(2023·湖南长沙)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是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觉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夷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时期提出“师夷制夷论”的湖南思想家是谁?甲午战争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国哪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全面觉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指出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谁?歌曲凝聚了这一时期怎样的民族精神?综上,分析民族意识觉醒对近代中国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解析版)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1.(2023·北京)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表明人们反对新交通工具,根据材料“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可以看出人们开始接受,故选A项;北京市并不是沿海地区,排除B项;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与“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不符,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2023·江苏泰州)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故选D项;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压迫,艰难生存,排除AC项;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但不能说是奄奄一息 ,排除B项。
3.(2023·湖南株洲)“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材料中的“状元”是( )
A.荣宗敬 B.张謇 C.侯德榜 D.卢作孚
【答案】B
【详解】根据“创办大生纱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张謇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很大,因而被称作“状元实业家”,故选B项;荣宗敬、侯德榜与卢作孚都是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但是与“清末状元”“大生纱厂”不符,排除ACD项。
4.(2023·黑龙江牡丹江)报纸因其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大公报》 B.《申报》 C.《民报》 D.《国闻报》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报纸因其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可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故选B项;《大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排除A项;《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排除C项;《国闻报》是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排除D项。
5.(2023·广东深圳)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科学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教育和近代传媒的发展,民主共和等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保守落后思想受到冲击,材料反映的变化说明科学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科学传播,不是时人崇洋媚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同一个地方,不能体现地区发展有差异,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性质的变化,从19世纪80年代到20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6.(2023·黑龙江哈尔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故选B项;《松花江上》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毕业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三首歌都不是我国国歌,排除ACD项。
7.(2023·山东济宁)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掀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呼吁( )
A.“闭关锁国” B.“公车上书”
C.“扶清灭洋” D.“实业救国”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面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办厂开矿的局面,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故选D项;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公车上书”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科举的举人,“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
8.(2023·山东济宁)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上海出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故选B项;“政府禁止使用电灯”的说法与题干“‘……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不符,排除A项;“上海科技领先世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也与“‘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不符,排除C项;电灯的出现,城市生活发生改变,排除D项。
9.(2023·甘肃兰州)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答案】B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结合材料“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故选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材料问的是“一战期间”,排除C项;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完善,排除D项。
10.(2023·甘肃兰州)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辨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可知,无形的辫子指的是封建守旧思想,北大教授辜鸿铭的话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故选A项;题干主要强调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未涉及自由平等,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未体现民主共和,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未阐释民主科学,排除D项。
11.(2023·广东)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选C项;魏源的代表作品是《海国图志》,排除A项;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设计师,排除D项。
12.(2023·广东)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人民纷纷参与到反帝斗争中,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故选B项;民族危机逐渐严重,排除A项;清朝统治秩序崩溃与“反帝爱国斗争”无关,排除C项;“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不能反映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排除D项。
13.(2023·河南)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答案】B
【详解】由材料“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可知,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比较大的城市,故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中国的纺织业发展曲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纺织业的规模,排除D项。
14.(2023·黑龙江绥化)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我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黄河大合唱》 B.《渔光曲》
C.《青春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故选D项;《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排除A项;《渔光曲》是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王人美演唱的歌曲,排除B项;《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排除C项。
15.(2023·广西)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人)
1904 4222 92169
1909 52348 1560270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双百”方针的提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内容可知,相比于1904年,1909年的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都迅速增加,这是因为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了科举制,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故选A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均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CD项。
16.(2023·福建)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张謇刚刚创办的工厂就因为资金困难而准备出让,而官府也不给予帮助,可以得出当时的大生纱厂发展举步维艰,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大生纱厂注重产品质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大生纱厂采用先进技术,排除C项;大生纱厂与交通革新无关,排除D项。17.(2023·湖北荆州)《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 B.变法强国 C.民主共和 D.师夷长技
【答案】A
【详解】由材料“《论实业所以救亡》”“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实业救国。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多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故选A项;变法强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实业救国没有涉及师夷长技,排除D项。
18.(2023·山东滨州)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事件主要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选C项;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内容“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不符,排除AB项;官僚资本的扩张与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相关,与题干内容“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不符,排除D项。
19.(2023·山东滨州)1940年徐悲鸿创作鸿篇巨制《愚公移山》;无独有偶,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题为《愚公移山》的报告,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号召人们( )
A.实行民主选举,激发斗争热情 B.争取美苏支援,坚定胜利信心
C.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D.开辟致富道路,带动经济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0年徐悲鸿创作鸿篇巨制《愚公移山》,借寓言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题为《愚公移山》的报告。毛主席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以愚公自称,表示我党坚决反帝国反封建的决心,综上所述,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号召人们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故选C项;题干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报告都与“民主选举”、“争取美苏支援”、“开辟致富道路”无关,排除ABD项。
20.(2023·江苏苏州)网上搜索一位历史人物,得到“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南通博物苑”等信息。此人物是( )
A.卢作孚 B.荣宗敬 C.侯德榜 D.张謇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故选D项;卢作孚,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排除A项;荣宗敬创办保兴面粉厂、福新面粉公司、申新纺织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排除B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排除C项。
21.(2023·山东临沂)下图所示的工厂是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2018年1月27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11月15日,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该企业( )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A.创办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 B.在1914—1918年发展受挫
C.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代表 D.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故选D项;大生纱厂创办与1895年,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1914—1918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排除B项;大生纱厂属于轻工业,排除C项。
22.(2023·江苏扬州)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当时的出行方式有火车、黄包车和汽车,说明了交通出行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工业体系,排除A项;图中没有飞机,没法看出空中航线飞速发展,排除B项;我国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是在2005年,排除C项。
23.(2023·安徽)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可知,由于民族工业的兴起,生产的土布便宜且耐用,使得土布销量增加,因此土布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故选A项;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涉及官办企业,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体现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阐释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排除D项。
24.(2023·云南)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大公报》、《申报》、商务印书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大公报》、《申报》都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报刊,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选A项;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与“广播影视”不符,排除B项;《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不能反映艺术创作的繁荣,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没有反映通信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25.(2023·江苏连云港)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道路”可知,甲午战败后,面对民族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局,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符合题意,故选A项;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26.(2023·四川广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谱写了时代最强音。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故选C项;《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6—1928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由此可知,《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不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也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排除AB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这与《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27.(2023·重庆)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下列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记忆是( )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实业救国 D.民主革命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发展了中国民族企业,民生公司是第一家大型民办航运企业,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于1925年筹办,创办的起因是中国航运业几乎被外国霸占,航运公司取名为民生公司,寓为“为人民而生”,取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26年卢作孚制作了民生轮,民生公司打击了外商,还协助抗战,二者都体现了实业救国,故选C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排除D项。
28.(2023·重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的办学活动,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
B.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因材施教
C.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
D.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分析可知,陶行知认为需要通过劳动来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属于劳动教育,故选D项;ABC项都不属于劳动教育,排除ABC项。
29.(2023·重庆)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重庆人民开展献金、献机活动 B.民生公司为抗战运输立下卓著功勋
C.国泰戏院上演历史剧《屈原》 D.张澜被推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结合选项“民生公司为抗战运输立下卓著功勋”是对民生公司对抗战起到的作用进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B项;A项是对重庆人民做的具体的事件进行阐述,属于史实,是不加任何解释、定义的阐述一个历史事件,排除A项;国泰戏院上演历史剧《屈原》和张澜被推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都属于历史史实,是客观描述,没有对事件的认识和评判,排除CD项。
30.(2023·四川达州)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国闻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故选A项;《国闻报》《国闻报》于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不符题意,排除B项;《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不符题意,排除C项;《劳动者》在1920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1921年1月停刊,不符题意,排除D项。
1.(2023·湖南长沙)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是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觉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夷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时期提出“师夷制夷论”的湖南思想家是谁?甲午战争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国哪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全面觉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指出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谁?歌曲凝聚了这一时期怎样的民族精神?综上,分析民族意识觉醒对近代中国的推动作用。
【答案】(1)魏源;戊戌变法。
(2)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群众性或广泛性);奠定了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干部基础、思想基础。
(3)日本帝国主义;伟大团结精神;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详解】(1)思想家:根据材料一“师夷制夷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是魏源。
事件:甲午战争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
(2)特点: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可归纳出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群众性或广泛性);
条件:根据材料二“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干部基础;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敌人:根据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其《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所以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精神:根据“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可知,歌曲凝聚了这一时期的伟大团结精神;
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围绕民族意识对近代化探索,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如: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