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9: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课外阅读。
飞翔的蜘蛛
①有一天黄昏,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一张很大的网。
②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
③带着这个疑问,我把院子里所有的珠网全都搅毁了。
④后来,细细地观察,我才发现它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在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或说它满意了,再把丝收紧。
⑤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
⑥以后的进程一般比第一根丝安置要快多了。尽管它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练,操作起来,仿佛是一种愉快开心的表演似的。
⑦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空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且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
⑧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⑨于是,我记住了:
⑩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
奇迹是执著者造成的。
1.两个檐头间一丈余宽,蜘蛛是如何架起第一根丝线的?
2.作者歌颂了蜘蛛什么样的品质?
3.作者由蜘蛛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
4.文章题目为什么叫“飞翔的蜘蛛”?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5.读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
6.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女孩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振作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D.豌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7.请根据这段话,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答。
问题:
解答:
读短文,提问题。
兰阳是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一山的阳光,有像橡皮筋一样一年四季弹跳的水,有大声说话的杨树和捂着嘴说话的花朵。如果这个山和那个山说话,或者这棵树和一万个影子后的另一棵树说话,他们就这样传话——椿树传给身边的榆树,榆树传给身边的杏树,杏树扔一颗杏给柳树,柳树咬着辫子思考一会儿,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给婆婆纳草,婆婆纳草将要传的话录音封签打包给小河,这时小河的鱼就有事情干了,他们嘴对嘴,一个一个传递消息,传递一程又一程,一直传递给领一群孩子洗澡的芦苇叔叔,芦苇叔叔弯腰接到信,甩一下湿湿的手,笑着摇一摇头——那封信就变成了一片片洁白的芦苇花,这些精灵一样的芦苇花飞啊飞啊,飞到收信的那棵树身旁,贴到他的树叶上,那棵树就幸福地抱起一片一片花朵,慢慢地念着和解读来自远方的故事……
这篇文章很有趣,但是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意,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来帮助你理解文章内容。
8.针对文章整体内容提问:
9.针对文章部分内容提问:
10.从写作手法角度提问: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滴水穿石
从山崖上滴下来的水珠,正好滴在一块(坚强 坚硬)的石头上,它决心把石头滴穿。这件事让河中的大浪知道了,它对小水珠说:“嘿!凭你那些力气,能把石头滴穿?真是笑话。”小水珠说:“不信,我俩比比看,你把河边的石头打个洞,我滴穿这块石头,九百九十九天后,看看是怎样的结果。”“容易,容易!”大浪哈哈大笑,觉得小水珠小得(可爱 可怜),九百九十九天肯定不能滴穿石头,而自己的力气大着哩,别说给石头打个洞,就是把石头(销毀摧毁)也容易!大浪立即答应和小水珠赛一赛。从此以后,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苦 辛勤)地工作着。而大浪却不同,高兴时“哗——”地冲一下,不高兴时就懒洋洋的……九百九十九天过去了,小水珠来找大浪:“你快来看,我已经把这块石头滴穿了,银色的小圆洞还透光呢!”大浪一听,着急了,赶紧使出全身的力气,“哗—一哗—一哗”连续几声,可是河边的石头仍然一动不动。
11.用“√”选出括号内正确的词语。
12.大浪对小水珠说话时的神态是( ),小水珠的神态是( )
A.虚心的 B.轻视的 C.高兴的 D.坚定的
13.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水珠滴穿石头的句子,用“ ”画出来。
14.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 (美妙 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 (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5.用 “\”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6.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17.选文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18.选文中的加点词语“没有……没有……既表明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还起到了 的作用。
19.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下列事物又会是什么呢?
千里眼: 顺风耳: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zhāo zháo)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 ),载(zǎi zài)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 ),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jīn jìn)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回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20.(易错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震撼 (gǎn hàn) 雀跃(qiǎo què) 家雀(qiǎo què)
翻转(zhuǎn zhuàn) 禁得起(jīn jìn) 驻扎(zù zhù)
喧闹(xuān xuàn) 躲避(bì pì) 房檐(zhān yán )
气氛(fēn fèn) 炊烟(chuī cuī) 沾污(wū kuī)
2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括号里:柔弱 斑斓 轻盈
22.文段中画“一一”的句子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对蝴蝶的刻画,应用 的语气来读。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4.文段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对蝴蝶的 和
之情。
25.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概括起来说说。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蜻蜓具有极高超的飞行本领,在昆虫界绝对是飞行高手。
蜻蜓能飞出各种花样。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时,蜻蜓常常会三五成群地在空中飞舞,好似一架架飞机。可它们飞行的技巧却远远高于飞机。它们的飞行,上下快慢能控制自如,还能微微抖动翅膀,使身子急转弯。不仅如此,它们还能悬在半空中,翅膀上下抖动,身子却不移动位置,这可真叫绝了。就这一手,足以让绝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望尘莫及。
蜻蜓不仅可以在短途飞行中飞出各种花样,长途飞行也不在话下。蜻蜓一小时可以飞行六七十千米。有的蜻蜓可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飞行,连续飞行几百千米而不着陆。
具有这样的飞行本领,难怪人们称蜻蜓是“飞行之王”。
26.选择下列问题的提问角度。(填序号)
A.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B.引发深入的思考
C.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蝴蝶和蜻蜓谁飞得更快?( )
(2)蜻蜓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飞行之王”? ( )
(3)蜻蜓的飞行技巧可能会对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良起到哪些作用?( )
27.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1)针对文段内容来提问。
(2)针对文段写法来提问。
参考答案:
1.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在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或说它满意了,再把丝收紧。 2.勤奋,沉默而坚韧,坚持不懈。 3.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4.因为蜘蛛虽然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著者造成的。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文章的能力。
文中①——③写了作者好奇一丈余宽的距离,蜘蛛的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作者把院子里所有的珠网全都搅毁了。所以文中第④自然段“后来,细细地观察,我才发现它走了许多弯路”后面引出了下文,作者终于发现蜘蛛是如何架起第一根丝线的,即: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在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或说它满意了,再把丝收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从文中第⑦自然段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可知,作者歌颂了蜘蛛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品质。
3.本题主要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短文第⑧段“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漏的智者。”可知,作者由蜘蛛联想到了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漏的智者。
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
由文中第⑩自然段“蜘蛛不会飞翔,但是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可知,虽然蜘蛛不会飞,但是它能把网结在空中,用“飞翔”修饰蜘蛛,表达了作者对蜘蛛的赞美之情。
5.小女孩对豌豆苗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 6.C 7. 母亲为什么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母亲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写出了母亲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能看出她特别盼望小豌豆苗能给小女孩带来希望。
【解析】5.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中“轻轻地吻”表现了小女孩对豌豆苗的喜爱,“柔嫩的叶子”可知豌豆苗象征新生命,表现了小女孩对生命的热爱。
6.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可知,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所以说“简直像个节日”。选C
7.考查开放性题。
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启示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提问。
比如:
提问: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好了呢?
答案: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姑娘,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因此变得坚强。众所周知,有动力没有有什么事办不成。所以女孩所以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8.兰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山和山是怎样传话的? 9.为什么说是芦苇叔叔领一群孩子洗澡?远方的故事讲了什么? 10.作者为什么把兰阳的一草一木当成人来写?
【解析】8.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也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针对文章整体内容提问示例: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9.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
针对文章部分内容提问,合理即可。
示例:兰阳这个地方都有什么?
10.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
从写作手法角度提问,合理即可。
示例: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坚硬 可怜 摧毁 辛勤 12. B D 13.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勤地工作着。 14.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就能成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近义词的掌握情况。
“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果断不犹豫。大多数用来形容性格。“坚硬”的意思就是非常硬。文中形容石头,应该用“坚硬”。
“可怜”怜悯;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差得)不值得提起。“可爱”值得爱。文中指小水珠的小,应该用“可怜”。
“销毁”有“熔化毁掉;烧掉”之意。“摧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原文中“大浪”认为自己力气大,把石头破坏掉很容易,因此用“摧毁”。
“辛勤”是指勤劳而肯于吃苦。“辛苦”本意是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辛勤”一般指主动工作,“辛苦”比较被动,因此结合原文,“辛勤”更合适。
12.本题考查句子语气理解。
大浪在说这句话时哈哈大笑,还说:“嘿!凭你那点力气,能把石头滴穿?真是笑话!”从这个语气中可以听出大浪对小得可怜的小水滴想要把石头滴穿是持看笑话、瞧不起的态度。因此选B。
“从此以后,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苦地工作着。”从中可以看出小水珠根本没在乎大浪说的话,而是坚定的认为自己可以把石头滴穿。因此选D。
1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从文中找出小水珠滴穿石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水珠是怎么做的相关句子即可。
即: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勤地工作着。
14.本题考查寓言的寓意。
这篇短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小水珠和大浪要比赛,他们要把石头打一个洞。从此,小水珠不停的对准石头滴呀滴呀,而大浪高兴时才“哗”地冲一下。九百九十九天以后,小水珠把石头滴穿。而大浪还是没有把石头弄穿。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像小水珠那样坚持,这样才能取得回报。
15.美妙 成果 16.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 17.B 18. 排比 强调 19. 望远镜;雷达 电脑、 电话
【解析】15.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美妙:非常美好,令人喜悦的。美好:多指生活、前途、愿望等抽象事物使人愉快或称心;极好。结合句子“愿望”可知,应选“美好”;
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成就:事业上的成绩。结合“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可知,应选“成就”。
1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选文主要讲述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千古名句,原意是(枝头上堆满了积雪)好像一夜间春风吹来,千万树枝上开满了梨花。在课文中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用来形容20世纪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故选B。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句子的理解。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此句是由“没有……”引导的排比句。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农耕社会科技不发达,生产落后的社会现实。
19.本题考查课外的搜集及积累。
“千里眼”的意思是看得远,生活中看得远的有望远镜,监控器等。
“顺风耳”比喻耳朵灵敏,消息灵通的人。生活中指广播、收音机、手机等。
20.hàn què qiǎo
zhuǎn jīn zhù
xuān bì yán
fēn chuī wū 21.zhāo zǎi jìn 轻盈 斑斓 柔弱 22. 拟人 反问 排比 着急 23.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24. 着急 关切 怜爱 25.作者会猜想到蝴蝶可能没有固定的巢穴,在树叶下边,草丛中,石缝里。总之一切能避雨的地方都可以是自己临时的家。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震撼:zhèn hàn,意思是指土地剧烈摇动(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
雀跃:[què yuè],(动)兴奋得像雀儿一样地跳跃。
家雀:[jiā qiǎo],麻雀。
翻转:fān zhuǎn,翻来转去。
禁得起:[jīn de qǐ],能够承受得住。
驻扎:[zhù zhā],(部队)在某地住下。
喧闹:[xuān nào],喧哗热闹.
躲避:duǒ bì ,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
房檐:[fáng yán],亦称屋檐,指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气氛:[qì fēn],存在于周围的使人能感受的景象或情调。
炊烟:[chuī yān],烧煮食物时所冒出的烟。
沾污:[zhān wū],意指某一外界之物因进入或接触某一物体而破坏其纯度的行为。
21.本题考查多音字及选词填空。
注意理解词义,结合语境分析。
着急:zháo jí,焦虑、急躁。删去“zhāo”。
禁:[jìn]明令取消;制止。[jīn]受得住;耐(用)。删去“ jìn”。
载:[zǎi] 年 一年半~,三年五~,千~难逢。[zài]承受。水能载舟、厚德载物。删去“zǎi”。
柔弱: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身体柔弱),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灾祸影响的。
斑斓:颜色灿烂丰富。
轻盈:(体态、舞姿等)轻柔秀丽。
结合“载不动一个水点”可知形容“身体”用“ 轻盈”;
形容“彩粉”用“斑斓”;
结合“比一片树叶还无力”选“柔弱”。
2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和对句子朗读语气的把握。
句子中有三个结构相似的分句,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对蝴蝶的细致刻画,三个分句写出了蝴蝶的三个特点,字里行间满溢着作者对蝴蝶的担忧之情,朗读时应用着急的语气来读。
23.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文中句子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句改为: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24.本题考查揣摩作者的心情。
由“心里是那样着急”这句话可知,“着急”一词表现了作者对蝴蝶的关切和怜爱之情。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通过学习本文,作者会猜想到蝴蝶可能没有固定的巢穴,在树叶下边,草丛中,石缝里。总之一切能避雨的地方都可以是自己临时的家。
26. C A B 27. 选文围绕蜻蜓主要讲了什么? 选文是按什么结构方式来写的?
【解析】26.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1)文章主要讲了蜻蜓具有极高超的飞行本领,蝴蝶和蜻蜓谁飞得更快?这个问题不影响文章的理解。
(2)带着“蜻蜓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为‘飞行之王’”?这个问题阅读课文,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抓住文章的主旨。
(3)蜻蜓的飞行技巧可能会对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良起到哪些作用?这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能引发深入的思考。
27.考查开放性题。
在阅读中,要带着问题来读,根据要求进行提问即可,答案不唯一。
(1)针对文段内容来提问:蜻蜓具有极高超的飞行本领体现在哪些方面?
(2)针对文段写法来提问:文章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