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1传染病教案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5.1传染病教案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2 20: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二十五章 疾病与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2)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常见的传染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形成自尊自爱的价值观,建立关爱艾滋病病人、不歧视艾滋病病人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教学难点: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关于疯牛病和埃博拉病毒的相关资料,多种病原体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资料:①14岁的英国少女被疯牛病夺去了生命,是死于疯牛病年龄最小的受害者,疯牛病深深触动了人类敏感的神经。②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所知最恐怖、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有“超级艾滋病”之说。1996年以来经由WHO确认死亡率高达72%,人类与埃博拉病毒开展了一场深入持久的战斗。
提问:什么是传染病,生活中有哪些传染病,引起传染病的元凶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警察,我们一起来侦察这个凶手。
(二)互动授课
1.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5页的内容,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是传染病?
学生: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大量生殖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学生:传染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病原体有哪些?教师展示多种病原体的图片(结核杆菌、HIV、蛔虫、新冠病毒、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H7N9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类。
学生:病毒、细菌、真菌和某些动物(如寄生虫)。
教师补充总结:
①根据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②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2.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6页“常见的传染病”的讨论,填写表25-1,自行解决问题。
(1)你所填写的疾病属于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病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问题,准确地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说出多种疾病病因,但对少数疾病的病原体有争议。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学生:病原体可以通过饮水、食物、空气、昆虫叮咬等途径,从患者或携带者传播给他人,引起传染病。
(3)按传播途径分,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3. 教师展示常见的传染病名称,请学生归类。
常见的传染病
类型 举例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传染病 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血液传染病 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体表传染病 血吸虫病、沙眼、红眼病、狂犬病、淋病、梅毒等
4.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甲肝患者用的碗筷要单独分开?
学生: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单独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
(2)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具备哪些环节?
学生: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3)请学生找出图25-2中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学生:患甲型肝炎的人是传染源,同盆取食是传播途径,体弱的人是易感人群。
(4)什么是传染源?传染源一定是传染病患者吗?为什么?
学生: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生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包括患病的人或动物,以及病原体携带者。传染源不一定都是传染病患者,有些没有临床症状的病原体携带者因未被发现,更容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
(5)什么是传播途径?
学生: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进入健康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
(6)各种类型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学生: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被体液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消化道传染病和寄生虫传染病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体表传染病可通过体表的伤口传播。
(7)什么是易感人群?
学生: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能力而容易患病的自然人群。例如,儿童是麻疹、水痘的易感人群,孕妇、老年人则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
教师补充讲解: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5.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前三段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研究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是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回忆一下,在新冠感染流行期间,政府和群众都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学生:隔离患者;戴口罩;居室经常通风;禁止聚集活动;公共设施消毒;接种疫苗;勤洗手;勤锻炼;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等措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勤锻炼等措施易被忽视,但这些措施能增强免疫力,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继续追问:这些措施为什么有效?它们分别是针对新冠感染流行的哪个环节呢?
师生共同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传染病在发病时才有传染性吗?
学生:病人发病前,传染病就有了传染性。发病初期,病原体在病人体内大量生殖,因此发病初期的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3)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学生:对传染病患者,应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请举例说明。
学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消毒餐具、注意个人卫生等,可切断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随地吐痰等,可切断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5)易感人群如何自我保护?
学生:①避免接触传染源;②加强个人防护。例如,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与合理的营养;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注射相应的疫苗。
6.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我国艾滋病状况的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为HIV)引起的。
(2)艾滋病为什么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学生:当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最终,患者易发生多种感染导致死亡。
(3)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学生: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等途径传播。
(4)艾滋病可以治愈吗?
学生: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
(5)如何遏制艾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的势头?
学生: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应参与任何形式的血液和器官捐献,对献血者、器官捐献者要进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打击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不法行为,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教师引导:我们不必谈“艾”色变,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用具、电话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我们不应歧视他们,而应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并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7.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第四段的内容,了解传染病的分类及管理措施。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